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编号:10180342
平凡英雄——记为抗非典以身殉职的青年中医段力军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7期
     段力军常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人命关天的事,我当然要冲在最前面。”

    他刚刚读完硕士研究生课程

    他年仅三十四岁

    他是一位年轻的中医药优秀人才

    突如其来的非典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在这样的考验面前,能够无私无畏面对的,堪称英雄。北京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段力军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面对危险他说:这里危险,我来……我还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

    急诊科24小时一个班,三四天轮一班。2003年3月16日正是段力军值班。

    晚上8点左右,急诊科收治了一名由香港探亲返京的高热患者。这位从北大医院转来的病人已经发热5天了。暂短的留观后病人很快出现了喘憋、胸闷、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继而出现昏迷,病情处于极度危急之中,必须进行气管插管。
, 百拇医药
    此刻,每一分每一秒,对于病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同时,当时身为二线医师的段力军隐隐感到,这个患者很可能就是广东已经发现的非典病人。虽然当时还对非典缺乏了解,但已没有更多的考虑时间了。医生的神圣职责使得段力军立刻组织下级医生和当班护士对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抢救,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吸痰等等应急措施很快展开。

    在为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时,患者气管内的分泌物非常多,血和粘液喷了段力军一身。但他毫不在意,又亲自为患者调式呼吸机。病人出现心跳骤停,段力军不顾被感染的危险,又是抢在最前面为他进行人工心外按摩。用现在常用的说法就是——零距离接触。病房里总能听到他的声音:“这里危险,让我来!”

    抢救进行了整整一夜。为了密切注视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段力军又整整一夜守护在患者床边,随时应对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在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下,患者病情得到了暂时控制。

    已经上了24小时班的段力军,本该第二天早晨就下班了,一夜的抢救忙碌的确使他疲惫之极,可为了让其他人与病人少一些接触,他对接班的医护人员讲:“从临床分析,这位患者是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极大,你们要做好防护。我已经接触病人了,你们尽量少接触,让我多干一些吧,我还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大家看到他极度疲劳的样子不忍让他再继续工作下去,劝说他赶快下班休息。可他直到第二天下午2点,才在大家的劝说下离开病房。
, 百拇医药
    那时,大家都还没见过非典病人,尽管高度怀疑这个患者是非典病人,但由于对SARS的危险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当时的防护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完备,以至于在对非典未知的情况下,与这位第一例(北京市的第二例)非典病人相遇时,他们仅仅穿着普通白大褂、带着一个口罩就上阵了。

    18日、19日两天是段力军的休息日,段力军在长时间抢救病人回到家后,一边惦记着经他抢救暂时平稳的患者,一边查阅有关资料,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给医院里的同事打电话,指导他们用药,叮嘱他们做好防护。

    3月19日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正在收拾第二天上班时该带的东西。妻子见他挺累的,劝他多休息一天。他说:“不行,科里人手少,大家都非常辛苦。我是科里的骨干,理应冲在最前面。你看,我的身体挺棒的,到现在都没什么事,你就放心吧。”妻子还是有些担心,找出体温计让他量。没想到量了两遍都是38℃。

    晚10点,他突然感觉体力不持、寒战,此时体温已高达39度,当时已知的非典症状非常明显了。当晚11点,120急救车将段力军送入了佑安医院。
, 百拇医药
    此后,东直门医院参加救治的医护人员又倒下了10位,由这位被称为“毒王”的患者引起感染的总人数达到了19人。

    面对疾病他说,我要尽快恢复,出院后我要再上一线,继续战斗

    连续的疲劳加上病毒的袭击,段力军倒下了。

    他患病住院后,大家去看望他,平素不善言辞的他对同事说:“这个病的传染性很强,我没事,大家不要来看我了。你们工作中也要多加注意,一定要注意穿好防护服,不要再被感染了。”院领导也去探望他,他说“我没完成好任务,给科里、院里添麻烦了”。每次大家问他住院后需要什么,他从来都说:“什么都不缺,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了。”他还说:“我要尽快恢复,出院后我要再上一线,继续战斗。”

    住院的最初几天,段力军的病情比较稳定,每次打电话,他都还不忘询问科里那位病人的情况,鼓励同事们勇敢面对非典,并及时把佑安医院的防护经验告诉他们。这些经验在后来东直门医院抢救非典病人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 百拇医药
    然而从住院第9天起,段力军的病情出现恶化,肺部出现严重感染,并有间断呼吸困难,开始使用呼吸机治疗。与段力军同住一间病房的同科室医生周静威回忆说,在病情较轻的时候,段大夫还一直与主治医生就他的病情进行讨论和交流;他还一直鼓励我,让我树立信心。后来我们都上了呼吸机,他还总安慰我,没关系,挺过今天,明天就好了。可没想到,我挺过来了,他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时刻,他从未后悔,从不抱怨,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观。他的妻子欧阳庆容说,4月11日最后一次近距离的面对自己的爱人时,那时候他几乎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我让他一定要坚持住,家里人都在等着他,女儿也特别想他。他看着我,我每说一句,他就点一下头,还竖起自己的大拇指,示意他一定行……他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平时连感冒都不得,而且他一直都非常乐观,相信自己一定会好,我也相信,可是……

    病魔在他的身体中肆虐、病情危重的时候,面对着死神,他以白衣战士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拼博,他用最坚韧的方式点燃着生存的希望,维护着人的生命的尊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作为医务工作者,坚守在临床一线,就好比一名战士坚持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直面死神的挑战,是职责,也是义务,永不言弃!
, 百拇医药
    段力军与病魔抗争了一个月,4月19日,SARS病毒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是北京第一位因抢救非典牺牲的医务人员,年仅34岁。

    段力军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岗位,离开了他的战友和亲人!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朴实奉献的人生路。

    面对死神他这样讲:我的一生是普普通通的一生,仅仅在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和自由尽心尽力而已

    “我的一生是普普通通的一生,仅仅在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和自由尽心尽力而已。”这是段力军——一名抢救过无数生命的普通医生在临终前的一句话。

    当我们向他的同事、家人问起他生前的事情,他们说,太普通了,太平凡了。

    段力军1968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云南。1992年他从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煤矿机械厂医院工作,1997年到北京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工作。他进急诊科,是科主任点名要的。当时科主任说,“要的就是能干活的人。”
, 百拇医药
    他的同事说,他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乐呵呵的,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知道什么叫吃亏。急诊科的工作很累,劳动强度大,一上24小时,尤其夜班上呼吸机是常事,所以找人替班不是人人都肯替的,但只要找到小段,他都会答应。科里排班,二线医生都愿意与本科的一线医生搭班,工作熟悉,相对轻松些;可他总是提出与其他科室和新毕业到急诊科轮岗轮科的医生搭班。科里有什么事情他都抢着干,节假日值班,他总是让别人先选,剩下的时间他值;评选先进,他总是推让给别人当。今年他本来准备去学外语,春节原计划去旅游,都因科里缺人没有走开。

    一次夜班,刚刚抢救完一个小脑出血的病人,他还没有吃饭,又来了一个心衰的病人。这个病人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病情危重。他顾不得吃饭和休息,又投入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这一干,又是一夜没合眼。他的同事说,像这样,一晚上插两个呼吸机的情况,司空见惯。有时病人病情特别重,需要抢救,每逢这样的时候,段大夫就连值,直至病人病情稳定他才肯走。

    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传染病病人。记得有一次,急诊收治了一名外院转来的重症黄疸性病人,因病情危重,已使用呼吸机,不能转走,在急诊科治疗期间,他也是主动迎战参与抢救。他说他是医生,坚守在第一线抢救患者是医生的神圣职责。
, 百拇医药
    1993年的一个晚上,一位小伙子急冲冲跑来说,我妈在家昏迷了。段力军二话没说拿起一付担架就和小伙子去了他家,由于他的及时全力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半身不遂,只能躺在床上。老人出院后,段力军坚持每天去家里为她号脉、针灸、按摩、更改药方、指导护理,半年后老人恢复了活动能力,又回到了老年秧歌队。她感激地说,“段大夫,是你救了我的命!”

    1995年,段力军和妻子一起回老家住了10天,每天到家里来的乡亲们都络绎不绝,聊天聊着聊着就变成义务门诊咨询了。回北京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以后还不时来信咨询,段力军总是细心给予答复,给他们建议,使他们既省钱又治好了病。

    同事、朋友、亲人这样说……

    段力军去世后,很多以前他看过的病人都打电话到家里来,说这么好的一个人,就这么走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 百拇医药     ——该院党委副书记解志葆对记者说,这个同志性格比较内向,工作非常投入特别敬业,在学术方面很刻苦很努力,在急诊科工作几年来,经常听到病人对他的赞誉和表扬。作为二线医生,按规定他本可以到临床指导一下治疗方案就行了,本可少接触甚至不接触病人,但在这次抗非典抢救中,他不仅亲自对病人进行抢救,而且连续十多个小时守在病人身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把病人从垂死的边缘抢救过来的惟一的宗旨。

    ——同事们说,段大夫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为人非常和善,脾气也很好,对病人特别负责,我们和他在一起工作了四五年,从来没有见过他和病人发生过争执。急诊科是医院里最危险、最紧张的一个地方,但不管是什么危险,他都不会吩咐别人去做的。他就是那么一个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很少考虑自己,只要是病人有需要,他都会去做的,即使不是他份内的工作。比如给男病人插导尿管,一些年轻护士们不方便做的,不用她们说,他就都帮她们做了。所以科里的护士都喜欢和他一起值班。他身体很强健,平时很少感冒,大家一致认为,他的发病是过度劳累和多次近距离的操作才感染的。段力军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无私的献身精神给予了我们无穷力量。
, 百拇医药
    ——急诊科主任刘清泉是这样评价他的,人非常诚实,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勤勤恳恳。在科里,段力军是最令他放心的一个大夫,不管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只要是交给他的任务,心里都非常踏实。失去段力军,对科里和院里都是非常大的一个损失。对于他的家庭更是如此。

    ——他的妻子回忆说,“做人要凭良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人命关天的事,我当然要冲在最前面。”这是段力军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段力军调到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后,买了许多急救方面的书籍,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并将工作中的好经验及时写成论文、书籍发表,供同行参考。1999年他又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边工作,边读书,边给实习生讲课,平时在家总是坐在电脑前忙碌,有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讲义、论文。去年底,他刚把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都学完,本以为这下他可以不必这么辛苦了,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他还希望读博士,也是去年,单位本来打算派他去德国工作两年的,但他希望能够把硕士、博士都读完再去,到时给中国人争的脸更大,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没想到,却赶上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 http://www.100md.com
    3月17日下班后,力军对我说,这几天,我们得保持一定距离,因为昨天我抢救的很可能是一个非典病人。“我作为医生抢救患者是我的天职,我不能见死不救”。我当时慌得全身发抖,让他赶快去住院。但他特别镇定,一点也看不出来紧张,反而安慰我,让我别担心。那天外面在下雨,那晚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刻骨铭心。他不让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省得他们不放心。3月19日力军住院以后,我就再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力军从此就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家,再也没回来。

    ——他的父亲说,段力军是我们的长子,是我们的好儿子。我们为儿子骄傲。力军到急诊科工作后,为了尽快掌握急诊技术,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把孙女放在我们这里一直到现在,一个月也难得回来一次。孩子病了,他工作忙,也只是在电话里嘱咐我们给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吃。他是一个孝顺儿子,母亲骨折住院,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声张,专门请了护工;母亲有高血压,他不能每天守在母亲身边量血压,又专门买来电子血压计,告诉母亲“数字我校过了,大约相差10~20左右,您加一下就可以了”。没想到这竟成了儿子买的最后一件物品,现在我们看到血压计总能想到儿子,就像他在我们身边一样。
, 百拇医药
    3月21日是力军女儿燕燕6岁的生日,生日一过她就要上小学了,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们全家早就商量好了,要把生日办得热热闹闹的。孩子天天在问,还有几天可以吃上生日蛋糕。3月20日力军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不要等他了,燕燕6岁的生日以后再补吧!没想到这个生日却永远无法由孩子的父亲为她补过了!这也许就是儿子最大的遗憾了!儿子牺牲后,似懂非懂的燕燕还安慰我们,“爷爷、奶奶,你们别哭了,我爸爸没事的,他在医院给病人打针,他会回来的。”一会儿又说,“奶奶,我没有爸爸了,怎么办呀,我还是想我的爸爸。”现在她会常常摸着爸爸的遗像,说要陪爸爸呆一会儿。她说,“我是爸爸的后代,我要好好学习,我也要当医生,我要接爸爸的班。”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段力军的老师李澎涛说,小段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是顶天立地、无怨无悔走的,他短暂的青春谱写了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新篇章。他实现了“是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拯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的誓言。段力军,我的好学生,你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你是一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你尽到了医生的神圣职责,你无愧于祖国的培养,无愧于踏入医学殿堂时的誓言!今年的中秋节我们还会给你斟满酒,我们不会忘记你!

    鉴于段力军同志生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以及在抗击非典中的先进事迹,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批准,追认段力军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其它荣誉:

    ——北京市于2003年5月1日批准段力军同志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落实中医药抗非典医疗服务和临床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纪念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段力军医师,特设立了以段力军名字命名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段力军抗非典基金”。

    荣誉永存身后;奉献尽在生前。这就是我们中医界的平凡英雄——段力军。, 百拇医药(张东风 汪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