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中医药治疗
编号:10180639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非典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8期
     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是对医疗技术的严重挑战。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非典的病名、病因、病机和防治措施,以望能为非典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一、非典≠温病,非典=温疫

    依据非典的传播规律、发病和症状特征,应属于中医的温疫。它的致病因素有别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而是厉气(疠气)所致。《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说:“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即指在农历的牛年和羊年,客气过盛,将会流行温疫,其流行范围较广。有人依据壬午马年(2002年)冬季遇到近十年未见的大寒,属“至而太过”,而癸未羊年(2003年)春天,当温而反寒,又属“至而未至”,皆生反常之气,是气候的异常,按照《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论,将非典认为是伏气温病。

    但是,明·吴有性在《温疫论·原病》中,将伏气温病与温疫进行了比较:“夫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指出温疫致病,传染性极强,不论年龄,不分强弱,互相染易。《温疫论·杂气论》中还说:“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厉气。”杂气为病,多于六气。六气有限,现多可测。杂气无穷,茫然不可测。
, http://www.100md.com
    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提到: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大意是指春天应该温暖反而寒冷,是岁运不及,民病寒邪,出现发热、憎寒、身痛等症,病者证情略似,叫做寒疫。今春虽然也出现了应暖反寒的岁运不及气候,非典的部分症状与吴谦所述寒疫症状相似,但也不能说就是寒疫。清·雷少逸《时病论》中将温疫和寒疫从感邪途径上进行了区别:“温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非典的发病与病机

    非典的感染途径,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温疫论·原病》中说:“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明确指出病邪是从口鼻而入的。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故而“邪之着人,有自天受之,有传染受之,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这正是目前非典流行的两个途径。

    非典虽然传染性较强,但其发病与人体的正气有关系。体质盛实者发病较少或病情较轻,即所谓“本气充实,邪不能入”。“因本气虚亏,外邪因而乘之”,说明人体的正气在非典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SARS毕竟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病毒,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但过强的外因,有时可以左右内因。正如《温疫论·原病》所说:“若其年疫气充斥,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 百拇医药
    非典以发热、头身疼痛、干咳,气短,甚则呼吸窘迫为主,与清·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卷一》所描述的非常吻合:“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肺主气,外合皮毛,病则肺气膹郁,卫气不得外布皮毛,故洒淅恶寒;肺气不化,湿热蒸聚而见舌苔黄腻;病发于春,木火過亢,邪热内蕴,木火刑金则气郁不畅,故见喘咳;胸膺背之腑,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肺气郁极而不通,故痛走胸膺;热闭肺脏,肺气不伸,故呼吸不利;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为热闭于内,不得外泄,上冲于脑,迫津外越所致。可见非典的发病,先有正气的不足,继有邪气的侵袭,而发病之后,以邪热内郁,热中挾湿为主,故王孟英提出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以泻热透湿治疗本病。

    三、中药预防要慎重

    非典传染性较强,其预防主要为3个方面,即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而用中药预防未必妥当。中医要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亦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用一个或数个处方,去预防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间,尤其是不同体质人群的发病,失去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而且非典作为一种温疫,其特点就是在未发病时,体质各种各样,一旦感染发病,其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因此目前大多以清热解毒为主的预防处方,虽然考虑到了扶正与祛邪的比例,但未顾及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易出现腹痛、泻泄等副作用。

    未病先防,需扶助正气,扶正要依据不同体质辨证用药,阴虚则滋阴,阳虚则扶阳,气虚则补气,血虚则养血,偏寒者需温,偏热者需清,偏湿者宜淡渗分泄,关键要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寒热,达到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并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一致,绝非清热解毒所能胜任,也不是凡言扶正就只有人参、黄芪。

    《内经》中早已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值春夏,万物升发、生长,体内之阳,养之唯恐不及,怎耐再以辛凉苦寒之剂戕伐。况中药是

    “聚毒药以供医事”,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对未病之人多用祛邪之药,势必损伤正气,与预防发病的初衷南辕北辙。若出现病未预防,又变生他病,是药之过,方之过,抑或是人之过?, http://www.100md.com(梁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