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编号:10186415
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九五”建设巡礼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65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兴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建校基础是创办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95年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广州中医学院更为现名。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悠久的建设历史和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越地缘优势,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淀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动力。

    1994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定了共同建设该校、使该校进入“211工程”的协议书,1997年6月共同审定了《面向21世纪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于1998年10月发出《关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报告的批复》,同时在教育部备案。该校正式以中央与地方共同审定方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1999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该校共同签订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明确了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以及经费预算、各方职责,成为该校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一、建设成就

    广州中医药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以及广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人才培养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医疗服务3个功能,从1998年开始,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我国南方中医药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

    经过5年的建设,该校全面完成并部分超出了建设的预期目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院建设、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2年1月,该校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等4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由原来的1个增至4个,超过了全国以及全省的平均增幅,而且超额完成了3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验收指标。另外,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基础理论等8个学科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妇科学、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药制药学以及中医外科皮肤学科等7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省重点学科由原来的2个增至8个,局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1个增至7个。
, 百拇医药
    该校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重点专科结合起来建设,建成了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并新增了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GLP)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GCP)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东)基地、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基地、中心)22个(含合作3个),还有全国中医重点专科8个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

    (二)人才培养形成多门类格局

    5年来,该校获得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这3个一级学科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16个。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的试点单位之一。已经建立了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4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形成了学科门类较多、教育层次较全、办学规模较大的中医药及相关人才培养格局。
, http://www.100md.com
    至2002年9月,该校各类各层次在校生已达9183人,相当于预期目标3000人的3倍多;其中高层次学生(包括研究生、7年制教育学生)1509人,比预期目标800增加了88.6%;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668人,比预期目标500增加了33.6%。在校留学生及我国港澳台学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在校的我国台湾学生人数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留学生来自21个国家。该校培养的留学生已遍布全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校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5年来,研究生有38人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

    同时,该校根据国家有关“211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必须达到“优秀”的要求,于1998年启动本科教学“建优迎评”工作,经过近5年的建设,于2002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考察评估,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 百拇医药     (三)科学研究迈上高层次台阶

    5年来,该校中医药科学研究在承担高层次课题、取得高级别成果上都有了很大突破。新增世界卫生组织项目2项;国家课题44项,包括参与国家“973”项目2个子课题,主持国家“863”项目基础平台子课题2项、“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滚动课题3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5项、“九五攀登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和面上项目27项;省部课题218项。全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合计894项;共获资助经费6117.7万元,年均1223.54万元,比1997年增加353.2%;2002年与1997年相比,获得资助科研经费增加1577.7万元,增长584%,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增加125万元,增长329%。

    5年中,该校科技成果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二等奖3项,含合作1项;三等奖2项,含合作1项),省部奖励36项。该校承担的6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其中1个项目被评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2个项目的主持人被评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 百拇医药
    在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该校各个重点学科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详见附表)。在脾虚证研究、股骨头坏死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研究、青蒿素类药及其衍生物抗疟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防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血证、血瘀证、老年性痴呆、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或针灸防治以及南药规范化种植与开发利用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该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据对8个重点学科进行统计,5年来共举办了10次国际性或跨境学术会议,与会代表1100多人次中,境外代表约360多人次;其中,中医临床基础学科1999年12月在海南三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热带病和疟疾学术会议,代表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坦桑尼亚、肯尼亚、泰国、越南、柬埔寨以及我国香港、澳门等12个国家或地区。共主办39次全国性或跨省市自治区学术会议,与会代表4400多人次。有150多人次到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英国、荷兰、新加坡、哥伦比亚、挪威、印度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等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学术交流。
, http://www.100md.com
    该校主办的《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学术刊物,先后成为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在国内外被多家学术期刊引用和大型期刊数据库收录。据不完全统计,5年间全校出版专著、教材225部。其中,中医内科学由罗云坚、刘茂才教授任总主编的《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共15分册),200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深受欢迎,部分分册已经再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2000年主编出版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2001年成为新世纪规划教材《温病学》、《伤寒学》和《金匮要略》的主编单位,包揽了该学科3部教材的主编工作。全校发表论文3747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共38篇。

    作为全国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基地,该校近5年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平台,形成了从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科研体系,还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建成了占地22860m2、建筑面积8000m2的科技产业园,形成了以健康产业为龙头、横跨中药规范化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流通与中医药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产业群,并通过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转让,为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造血”扶贫工作,为广东省医药产业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及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在中医药科技开发中,与该校开展合作的企业达18家,开发产品项目36项。总合同融、投资金额达13.8亿元;其中,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科用药生脉成骨胶囊成果转让费达1500万元(不包括生产后提成)。5年来,该校8个重点学科获得专利项目共10项,其中发明专利有5项。
, http://www.100md.com
    (四)医院发展呈现高速度势头

    该校现有附属医院6所,共有病床3392张;2002年门诊总量达到564.8万人次,住院病人达到4.64万人次,分别比1997年增加了25.9%和60.5%。近5年,各所附属医院实施了科技兴院的战略,呈现了高速度发展势头并实现了良性循环。建成了8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以及9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特别是第一、二附属医院,医疗水平和效益继续保持在国内同类医院的先列地位。

    第一附属医院“120”急诊业务量居广州市各大医院前3位。该院自筹资金1.2亿元,建成了3.8万平方米的住院中心大楼,设置床位815张。这所医院与该校第一临床医学院合为一体,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的主要依托单位,在把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由基础回归临床的基础上,坚持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医疗、科研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该院为主完成的“创立经典教学新体系,升华中医教育新理念”,在2002年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一致确认为该校最具特色的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医院长期积淀的和在“九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中焕发出来的医疗技术上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使他们在2003年初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进行的斗争中,经受了血的洗礼和严峻的考验,以生动的事实证明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以后在防治现代疫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目前,这所医院收治非典病人73例,全部治愈;并且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事件发生。
, http://www.100md.com
    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多年来日均门诊量居全国同行之首列。该院1998年建成的加州心脏病防治研究中心,成为全国第一家开展心脏外科(搭桥术)和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的中医医院。在医疗卫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这所医院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扩大规模,向集团化发展。2002年接管广州市慈善医院,兼并珠海市中医院,还开始筹建广州大学城医院。该院坚持将“病人至上,质量第一”作为办院宗旨,努力营造“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其高尚医德和良好医风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成为全国行风建设模范单位,受到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2001年,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这所医院的行风建设经验。在2003年初的非典救治工作中,该院涌现了一批像叶欣那样无私奉献的在全国有影响的英雄人物,得到上级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该校还与广州市芳村区人民政府合作,以原附属骨伤科医院与芳村区中医院为基础,组建了第三附属医院。该院实施“从管理中要效益,从质量中求发展”战略,加强内涵建设,突出中医骨伤科特色,发挥骨伤科优势,在规模效益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该校设在海南三亚、由热带医学研究所主办的附属粤海医院实施的疟疾临床治疗方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影响巨大。该校与祈福新村房地产有限公司合作兴建的祈福医院,投入8亿元,按“5星级”标准进行建设,也于2002年建成并投入营业。
, http://www.100md.com
    (五)师资队伍发生结构性变化

    经过5年建设,该校的师资队伍在规模,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学术建树和学术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在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由1997年的31.0%提高到2002年的42.8%,比增11.8个百分点。

    另外,该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更趋合理。1997年,专业技术人员共2519人(包括附属医院,下同),其中正高职称人员82人,副高职称人员273人。2002年,专业技术人员共2754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96人,副高职称人员451人。2002年正、副高职称人员比例比与1997年分别增加3.86和5.54个百分点。

    目前,该校已经基本建成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学者、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代表的,政治、业务素质好,结构比较合理,在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全国二级学会以上主任、副主任委员15人,并有WHO亚太地区专题研究顾问以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该校通过参与实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并制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培养方案,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一批培养对象31人、第二批培养对象34人;取得各类人才基金资助项目37项。该校还积极选拔了一批素质好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著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20名学术继承人通过出师考核,第三批39名继承人正在接受培养。
, http://www.100md.com
    (六)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211工程”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建设中,该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条件建设投入,出色地完成了实验动物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测试中心、博士生综合楼、图书馆、电教中心及教学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在实际投入15352万元中,用于基础条件建设为8048万元,占52.43%;在各个重点学科子项目的建设资金中,又有1904万元用于购置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这两项相加,该校用于改善学科建设基础条件的资金将近1亿元。

    由于资金到位,该校基础条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成了基础医学、中药学、临床教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等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2001年9月建成的广东省高校重点教学实验室——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其功能和教学能力在国内医药院校处于领先水平。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使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电教中心建设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利用、图书馆建设使学校的文献资源发展与利用,也都达到国内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实验动物中心建设使学校实现了实验动物集中统一管理,取消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动物房”,为国内同行提供了经验;测试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了网络大实验室管理模式,解决了大型仪器设备分散放置而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问题,具有创新特点。
, 百拇医药
    二、主要经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回顾整个建设过程,该校有一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一)坚持把国家以及广东的需要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

    “九五”期间,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广东省“科教兴粤”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该校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把国家和广东省的社会需要作为推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动力,紧密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积极主动投入到国家以及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建设之中。该校将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疾病防治问题、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重点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为广东省的医药产业发展以及中医药产业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并为推动全国及广东中药创新、参与世界贸易竞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该校与一些企业和地方合作建立的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为广东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扶贫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该校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中才能找到重点学科发展的方向;只有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学科才能有为、有位。
, 百拇医药
    (二)鼓励学科交叉、渗透,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是提高重点学科整体水平的主要途径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该校对原有的学科结构进行了战略性重组,以具有优势的学科为主体,打破原来归属各行政单位的小学科的界限,对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中药制药)、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推拿学等重点学科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全校范围内各个学科集群,实现了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与科技开发相结合,使这些学科的研究方向更为明确,研究队伍更加充实,结构更趋合理,技术设备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并大大提升了学校整体的研究能力和竞争力。

    (三)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是保证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该校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理顺领导、组织、协调、控制与激励的管理机制;对专业人员加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思想教育,强化基本素质培养。通过这些有效措施,该校各重点学科都基本形成了既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又有高水平学术与学科带头人、还有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74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比例达到64.9%,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55.4%,5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占48.6%。该学科近5年取得的6项获部、省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中,主要完成人76.5%以上是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主持人2人,第二完成人3人,第三完成人3人,占该学科第一至第三完成人15人次的一半以上。这些都是该学科免答辩晋升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且成为全国同类学科唯一国家重点学科的根本原因。
, http://www.100md.com
    (四)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切实提高投资效益是建设与发展重点学科的重要保障

    为了改善重点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该校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支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转让与对外合作、争取银行的信用贷款、引入民营企业资金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配套建设经费的比例,使该校建设资金投入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形成了“省部共建,校企联合”的投资模式,大大增强了重点学科建设的经济实力。在建设资金安排和实际投入上,该校不断加大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通过学校自筹使建设资金增加6420多万元这一部分,57%用于必要的基础条件建设;用于重点学科子项目建设实际完成的6770多万元资金中,也有28%以上用于4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从而使该校在较短时间内,在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为该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条件。

    在总结“九五”期间建设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对“211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以医学学科门类的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医、理、工、管、经、文、法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坚持多学科结合、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与科技开发相结合,稳定学科研究发展方向;经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使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院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我国华南以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中医药科技、教育、医疗中心;成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和技术阵地;成为具有我国南方中医药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