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295251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12期
     刘 汶 李乾构(北京中医医院)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20%~40%。据统计,约有25%~40%的人一生中某个时期曾出现过消化不良症状。1999年罗马国际胃肠疾病委员会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重新定义,简称为罗马

    标准:上腹疼痛或不适,早饱,上腹部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间断或持续存在12周,持续或反复存在的消化不良(中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不存在可以解释其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如内窥镜检查、B超、消化道造影、生化检查等),没有证据表明消化不良的症状能通过排便消除,或与排便的频率或大便性状的改变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上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

    因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主要为中上腹饱胀或疼痛不适等,故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动力障碍样、溃疡样和不定型三种。动力障碍样以非疼痛症状为主,以“胃潴留”症状为特征性表现,属中医“痞满”范围;溃疡样以疼痛为主,类似消化性溃疡症状,但又无溃疡存在,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不定型也称非特异性型,指不能归属于上述两种分型的患者,中医诊断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 http://www.100md.com
    章虚谷《医门棒喝》言:“升降之机者,在乎脾胃之健运”,说明消化道的消化吸收运动功能有赖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提示痞满的病机是由于胃气不降所致。《灵枢·胀论》提到“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香臭,妨于食,大便难”,此与现在所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近似之处。

    凡外感寒湿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大病、久病之后伤及脾胃,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出现脘腹胀满疼痛、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纳差等症状。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中医辨证多为脾虚气滞型,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虚弱,标实为气血痰湿食等郁滞中焦,气机不通。治疗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脾土,助中运

    《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金匮要略》也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健则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转输于全身,糟粕得以排出体外,故治疗时以四君子汤加减。
, 百拇医药
    二、疏肝气,调气机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则达”,唐容川云:“木之性主疏泄,食之入胃,全赖肝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若肝不疏泄水气,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不舒,则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成痞。治疗时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元胡、木香、枳实、厚朴等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三、降胃气,理中焦

    胃主和降,以降为顺,清代叶天士云“胃宜降则和”。胃失和降,则大肠气机不畅,糟粕无以排出,浊气上逆,而发为痞证,出现嗳气、呃逆等,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胃为气逆、为哕”。治疗时用四君子汤加炒莱菔子、降香、旋复花、代赭石,以降逆和胃,通调胃肠。

    四、去瘀血,养胃络

    脾为统血之脏,脾虚统摄失职,血液离经留滞体内可致血瘀,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或肝郁气滞也可致血瘀,故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时间较长,脾虚气滞是其主要病机,可致瘀血内阻。治疗时用四君子汤适当加活血祛瘀药,如丹参、酒军类以祛瘀生新,养胃通络。

    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上的疾病,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疗法。同时让患者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度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这对于本病的预防和治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病程中出现的一些报警症状,如进行性消瘦、消化道出血,经多方治疗病情未见减轻反而加重等情况要高度警惕,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尤其是恶性疾病。,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消化系统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