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概述
编号:10248462
令人耳目一新的内科专著--《医经会解》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00期
     《医经会解》是一部为国内中医人士所少知、且论述全面、有特点的内科临床著作。在国内的诸种医书目中,有两处还能看到是书的朱丝马迹。一是在《中国医籍考》中记有“邓氏景仪,《医经会解》八卷,存”。而今天所见到的原书卷首署名为“闽泰宁寒谷江梅授”。福建省《泰宁县志》卷二十六

    “艺文志”中记载“江梅,号寒谷,精于医,所著有《医经臆语》、《未然防》两种行世”。据中国中医研究院郑金生研究员考证,今存《医经会解》第四卷,卷首作《医经臆语》,说明《医经会解》与《医经臆语》为同书异名。

    《中国医籍考》载《医经会解》为“医经类”著作,实际上这是一部与临床结合紧密的、明以后不多见的内科专著,全书十一万字,八卷。作者在书中绝少引经据典地大量引文,但在字里行间贯穿着作者旁及前人的学术经验,遵循古医籍之精华,再消化为自己的理论以指导临床。其在卷一“或问”十条中,可以说是高度概括地表明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以后的风寒暑湿燥火诸病辨证论治奠定了指导思想和用药原则。其中突出了:
, 百拇医药
    一、重视胃气。作者“或问”第一条中即有“胃气者元气也,自颠至足靡不贯通;胃气者冲气也,四时节序,靡不均停;胃气者神气也,变化隐显,无处不在……”。

    二、在养胃气中强调“人于一切食物俱不宜捡择,惟少进勿多,则中气和美”。

    三、提倡运动。并举数例病案,以赞赏人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从临床中体会到“心为身之主,宰其气血之体,自属管摄。而心为身之神物,其转旋之机,凡极微妙是又有超乎药饵饮食之外者!”

    四、对待古人的经验,是以一种领会其意、遵循其法的方式,而不是死搬硬套其方。如指出“古人治症往往立有专方,有二义:一则示后学以现身说法,明其何症当施何法,药当何用;二则是指对“所遇之症立所治之法,用所宜之药。是虽六经各有所属,而一时应变不同者也”。强调“须细察脉理,因时制用”。

    五、作者在介绍诊治各邪气致病时,亦有自己的明确观点。如治风门“风自外入以郁正气,故治风多行气并发表;风入久变热,热生痰,又宜用驱风化痰药;热极生风,风能燥液,又宜用清热润燥药”。对各经用药是以各经生理功能为本,介绍本经补泻寒热温凉平药性“不奇而实用”。这种体会只有在长期临床中才能总结出来,于当时的医学认知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 百拇医药
    全书卷一、卷二统论了临床诊断、病源、治法和方药,并十二经络脏腑病情用药。卷三至卷八分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所致的以内科为主的各类病症。其中卷三论风,主要为中风、风痱、风痉、热风、骨风、酒风、暗风、五脏风等。在卷三所涉及的九十种病症中,诸内风证治就近五十种,另有三十余种咳证。在中风一节,作者先就中风的病因、病机、内因、外因、情志为病影响一一点明,再分析各病症状,辨证规律、用药选择、方药搭配诸项,及对风证治疗的禁忌,一一陈述。作者的论述,有弛有张,有总论,有各论,有病因、症状,亦有主药、方剂,层次清楚,便于学习。如中风总论之后,为辨诸风症,除风痱、风痉、腲腿、偏枯、风眩、风痹等,又有五脏六腑分别中风。一证一病的中风表现,既有心肝脾肺肾的五脏风,又有胆胃肠等六腑风,并脑风、髓风、血风、肌风、皮风等,还有痛风、偏风、瘫风、膝风等证状风,以及大风、厉风、破伤风、产风等病证风,很容易使读者对中医这一大难症有一清晰的条理认识。论述中,亦着重于病象鉴别,如风痱“身无痛也,病在脏,四肢不收,志不乱”。风痉“身体强直,口噤如发痫”。风眩“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中虚,热实,故有动风面热之所为也……”。有的以方代证,简述方之主症。各风症后多配以方剂,略述方意,给读者以引导。在对以后的咳症、疟症的论述中亦本着这一原则,论述的条例清晰,且有一定深度。卷四论伤寒,以伤寒诸证为主,并十数种疟证及瘟疫病证。卷五为暑论,以时令病为主,如霍乱、痢疾、泻泄等。卷六为湿证。卷七除燥论外,还有辨三消。卷八除火论外,又论及癫狂并痰证。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在书中体现的是一种遵古不泥古、治学严谨的的治学态度。其以六淫致病为主线,论述了内科近200种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在论述中贯穿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体现着给予作者影响最深刻的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学大家的学术观点,并给读者留下了治疗任何疾病都要“细察脉理,因时制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建议,对后之学者无疑将产生深刻的启迪。

    该书前有明崇祯癸酉年(1633年)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广东海县江愈敏序。序中称:“……是编也,述自敝邑寒谷江生之所著之者也。……因屡试不遂,无何而弃儒而以就医,其后博通群书,精究学者,后二十有余载,以罔愿自安,亦恒请教于海内外之名医。于是无经不会,无理不解者,著为厥书,名曰《医经会解》。”由此可以得知,作者是名儒医,且自学成材,其博学奠定了是书的理论基础;其“恒请教于海内外之名医”决定了是书的取材广泛、论有实据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该书的复出不只是更加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作者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亦将对后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王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