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卫生防疫 > 综合
编号:10294127
21世纪我们仍面临传染病控制的严峻挑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10期
     访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耀武主任医师 胥晓琦

    近年,越来越频繁在局部区域或全球暴发的多种急、慢性传染病疫情以及那些“超级细菌”引起的感染,使人们,包括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家都感到措手不及、精神紧张,甚至恐慌。20世纪80年代,莱姆病、丙型肝炎、艾滋病,包括复燃的结核病,快速跨国界传播;90年代,艾滋病迅猛传播,并出现0139霍乱、印度苏拉特鼠疫、日本的0157出血性肠炎、英国的疯牛病、香港的禽流感、白喉在独联体和东欧、流脑在非洲的暴发流行。这种严重状况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在进行广泛跨领域、跨国界、跨物种等的联合

    “追查”行动之后,初步找到问题答案——影响全球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因素大致归为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病原微生物的变化,如病原体发生变异或出现新病原体,包括滥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病原体;第二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如天灾人祸、贫困、动乱,包括垦荒伐林、兴修水利等引起的生态改变、人类接触新病原体等;第三方面是,人类本身行为的变化,如性乱、吸毒、食品集中化生产、人口增加及流动频繁、交通发达及旅游贸易增加、医源性传播,包括医院感染、血源感染,特别是由于防疫工作的放松甚至取消所造成的影响。
, 百拇医药
    由此,科学家们,尤其是医学界深刻地反省了产生于上个世纪后半叶,普遍认为人类在与传染病病原体长达百年之久的斗争中将赢得胜利,第一次卫生革命即将结束的盲目乐观论点。

    鉴于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国际权威机构的专家们达成共识:我们永远不能低估传染性微生物的能力、破坏性和无边际的强适应性;微生物的感染除了引起传染病流行外,尚可能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动脉硬化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某些癌症等;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持续超过我们的一生,甚至我们下一代的一生。他们还强调:该斗争需要国际、国内众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为此,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提出“处理新出现传染病的威胁:美国的预防策略”,此后又进一步提出“预防新出现的传染病——21世纪的策略”。

    北京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唐耀武主任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近2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0多种,其中有许多在我国也陆续被发现,甚至呈现流行趋势,北京市“新”传染病的发现和某些“老”传染病的复燃面临类似情况。例如,1992年调查证实,北京市山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1993年发现戊型肝炎暴发疫情;1994年发现0139霍乱疫情;2000年初发现2例血清学诊断0157出血性肠炎。另外,近年来,性病报告病例上升较快;感染性腹泻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有所上升;据调查,仅1998年12月北京市甲3型流感流行估计就有100万人发病。因此,我们在21世纪仍面临着传染病,包括感染性疾病控制的严峻挑战。
, http://www.100md.com
    在我国,唐主任认为这一挑战来自以下5个方面:

    一、在21世纪中,交通将更加快捷,人员交往也更广泛、频繁,处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首都北京,它所处的位置是我国外交、对外贸易、旅游等各种交往的中心,因此疾病传入的危险机会也相对较多。

    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和我国政府已承诺:中国将在21世纪消灭脊髓灰质炎;继之要加速控制麻疹、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等疾病,并将其持续控制在很低的发病水平;风疹、腮腺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的发病也要继续得到控制。面对如此众多的传染病,尽管在新世纪中,疫苗的质量及效果将不断提高,新疫苗和联合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也会为传染病预防提供新的手段,而具备可靠疫苗的传染病理应进一步得到控制乃至消灭,但是,由于人群的免疫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免疫接种不能正常进行或免疫程序有问题,就有可能功亏一篑。这在国内外都有许多实例或前车之鉴,如欧洲的白喉大流行等。
, http://www.100md.com
    三、在21世纪,控制一些传染病的流行仍将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一些传染病尚无有效、特异的预防方法,目前所采取的综合措施难以从长远取得预期良好效果,即使有新疫苗研制成功,也存在其免疫效果、免疫程序、免疫人群的确定及能否接受等诸多问题。因此,从客观的流行形势看,有的疾病仍一时难以控制其上升的流行趋势;有的可能减缓其流行趋势,但难以改变其流行规律,如性病、艾滋病、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因为,我们对这些病原体,有的目前尚不了解其变异的规律、有的在鼠间广泛感染难以控制等等很多问题短时期难以解决。

    四、要警惕“新”的传染病的出现或流行。所谓“新”的含义,包括新发现的传染病、在本地区属新报告的传染病、原已很少见而现在突然增多的传染病。事实证明,近20多年来,不断有一些新的传染病报道,而且危害严重、病死率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例如,国外报道的由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性脑炎,疯牛病即新型克—雅氏病,0157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等。又如,国内已经报告过的一些疾病,如军团病、莱姆病、一些新型肝炎、肠道病毒感染、疟疾、登革热等,还有一些是我们所预料不到新传染病,如SARS的出现。
, 百拇医药
    五、病原体抗药性的产生使疾病的控制更加困难。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这不仅是在人群中,也包括在禽畜动物中,致使耐药菌株通过基因突变和耐药基因的转移而广泛传播与流行。目前,常见致病菌几乎均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导致我们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困难,造成传染源难以控制。此外,一些媒介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导致了我们针对这些虫媒传染病的控制的困难。

    那么,什么策略与措施能对这些挑战发挥有效“战斗力”呢?已在卫生防疫战线工作近50年,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唐主任提出了如下9点建议:

    1.各级领导重视,树立长期、反复斗争的思想,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有重点、分阶段实施,强调各医疗卫生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这是最根本的保证。

    2.加强卫生防疫专业队伍建设。这也包括中、西医疗单位内的卫生防疫队伍。同时,要不断提高这些卫生防疫人员的思想、业务、技术素质。针对传染病的发展趋势设置有关的专业科室、配备人员,以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掌握诊断技术、分析鉴定影响疾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并组织落实有关预防控制措施;不断更新相应仪器、装备,如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逐步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远距离感应技术,掌握将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手段,使之能够充分适应在社会发展中卫生防病的需要;人和物都要具备快速识别和应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即疫情的能力,包括制定快速反应的方案、计划,做好人员、物资、装备的充分准备,保证通畅的信息系统,有科技后备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收集分析流行病学及实验数据软件的支持,并赢得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 http://www.100md.com
    3.做好疾病监测工作。对各种传染病的疫情及相关问题,包括对本地区、国内外的疫情,相应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病原体的抗药性及消、杀、灭工作等进行监测,掌握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建立新发现传染病项目,针对传染病控制工作的情况,及时增加对某些新传染病的监测项目,以及对食源性疾患、原因不明症候群、不明原因死亡和烈性疾病等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完善防疫信息系统。

    4.有计划地改善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加强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做好生物媒介的控制。

    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对于预防传染病,乃至对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均有重要作用。

    6.加强有效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制定免疫程序,免疫重点人群,做好免疫前宣传工作,组织好免疫实施,将具备有效疫苗的传染病控制在低水平。

    7.加强国境、交通检疫,有效识别与防止国外、地区外流行的烈性传染病传入与带入,以及可能造成的暴发流行。

    8.加强研究工作,针对“新”、“老”传染病的诊断技术、流行病学特点、防治对策进行研究,不断开发诊断罕见传染病的新方法;既针对当前又着眼未来,加强对新疫苗、新治疗药物、媒介生物新控制药物及物品的研究和生产,并尽快运用到公共卫生防治实践中。

    9.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部门的合作,包括信息、科研项目等的交流,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保持与国家和全球疾病监测、反应体系的密切联系。,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