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39057
绝版的西递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8日 伽玛医生
     编辑:sweety

    由大自然之骄子黄山向西南行,伴着源源不绝的中外游人,我走近享有“地域文化历史的活化石”盛誉的黟县西递村。适值层林尽染色艳醉人的时节,丰韵十足的朝阳撩拨起欣喜,丝绸般的秋风把全部的抚爱沁入躁动的心灵,沁入向往者的每一寸“土地”,在感受到生命自古不息的跃动中,一座历尽沧桑状若一艘西行的大船般的村落豁然呈现在眼前。

    西递,这古老而又神奇的村落,条条深巷,幢幢民居,所所庭院,无论到哪,都会踩出令人神往的历史故事。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8),是个以胡氏家庭血缘为纽带的大村落。据胡氏宗谱所载,西递胡氏源于唐昭宗李晔。康天佑年间(公元904),昭宗被梁王朱温劫持迁都洛阳,途经陕州,何皇后产下昭宗之子,新安婺源人胡三临危受命“狸猫换太子”,将太子抱回婺源考水,改姓胡,名昌冀。北宋末年,胡昌翼第五代孙胡士良因公前往金陵,途经西递,见其地“东水西流,山川秀丽,“笃信”大吉”,遂于公元1048年举家从婺源考水迁至西递,从此,奉冒冀为始祖,繁衍生息。遗存至今的一百二十余幢古民居承载了久远的一代代家族,弥散着浓郁迷人的民俗风采。
, 百拇医药
    仍是明清的阳光,悠悠地斜照在被岁月的风雨冲刷得黑黝黝的飞檐翘角上,我静静地品咂着那十分遥远的记忆的韵味,思忖,如此丰硕的村落文化和人文景观竟悄无声息地蛰伏在历史的一隅,任凭时光这把锐利而无形的雕刀把沧桑刻入青砖粉墙?兴许,太过沉重的历史,生存发展的艰推曲折……使她在深闺待了千年而人未识。

    好了!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以七十五岁高龄徒步考察黄山,指出黄山超群绝伦的价值。1987年,共和国版图上就出现了一座以山命名的新兴城市--黄山市,身为个中一员的西递村犹似以一页封存的历史,吸引着人们去打开她,阅读她。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考察后惊喜莫名,称:西递文化积淀深厚,内涵深邃,其由古民居形成的街市规模建筑群“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堪称中国明清民居文化的博物馆。”这由特有学识、素养所造就的“鉴定”,使我们于别开的一扇窗棂里,瞧见了历史瑰宝蕴含的新彩。

    1999年,国务院总理朱容基签字批准,由国家建设部向联合国申报西递村为“世界文化遗产”。于是,龙飞凤舞,中外游子,文人学士接踵而至,都想捷足先登,品尝古鼎般的西递焕发的古文明的神秘韵味……
, 百拇医药
    登高眺望,整个村落造型别致,素雅大方,与田园山水交相辉映。历史和现实,都在这独具的匠心中凝聚和收藏。艺术大师的才华在这里显现,建筑大家的灵犀在这里闪亮。西递先人夙兴夜寐营造的家园,让真实的存在激荡出瑰丽的遐想,让燥热的心灵聆味瑶池的清凉,让喧嚣的尘世蒙上宁静的清光。

    倘徉村里,浓浓的古文化气息和乡俗味将人裹得严严实实。扑朔迷离而又四通八达的街巷;饰着花鸟草色飞禽戏文砖雕的门楼;在“一颗印”布局模式上有机组合层层深入步步景移的连体民居,外围高墙嵌有雕镂精细的青石漏窗,内置于井“四水归堂”,应肥水不外流之风尚;厅堂多悬堂匾、楹联;木雕主宰门窗、槛板、柱头、月梁、厢门、花床……“三雕”相辅相成,“状灵动之趣,写真奥之妙”,着实令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

    村里最为显赫的建筑,当数巍然矗立在村口的刺史牌坊,乃明神宗皇帝特允共建。这座高12.3米,宽9.95米,三间四柱五楼的石雕牌坊,是黄山市现存单体牌坊中之翘楚。东西两面横额分书“胶州刺史”、“荆藩首相”,字体朴茂沉雄遒劲端庄。二楼上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牌坊雕就的游龙、麒麟、孔雀、狮子……呼之欲出;檐下斗供所饰三十二个圆形花盘意寓胡文光为官三十二年,感恩皇帝对他的旌赏。这所谓的皇恩诱惑着一代又一代胡氏后裔,在原地划圈的磨道上苦苦跋涉,故二百年内,沿着刺史牌坊,村口曾相继竖起十二座牌坊,忠孝节义一应俱全,以荣耀和标榜的水花温洇心头的渴望。这皇权砌成的巍峨,铺垫着多少饕餮的荆棘和枯萎的花朵,专制的虎口又吞噬了多少生命的浪花,智慧的星光。
, http://www.100md.com
    村里有座当行出色、环境典雅的私塾馆,名曰桃李园,是族中子弟读经授道的地方。这座至今仍保留原汁原味的私塾曾和万印轩、笔啸轩、东国诸蒙馆携手撑起胡氏家族儒学教育的天下。清三朝宰相曹振镛在《西递胡氏宗谱》序言中描述出:“山川青淑,风气淳古,弦诵之声,比舍相答。”从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六年(1826),这里就走出了官授布政司、知府、经历、同知、知县等官职者一百十五人,中举人、秀才者二百三十四人,成为封建社会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一辉煌,我心里却是百感交集,千百年来,又有多少封建文人在这条逼仄而又凄冷的独木桥上呕心沥血前赴后继,任那沓渺的“銮金紫袍”像甩干机一样把毕生的心智和活力榨得点滴不剩?

    西递村不愧是一座文化村。门额、牌匾、楹联、碑刻、字画、诗书触目皆是。不少名家如朱熹、汪恩道、黄元治,清乾隆进士、太子太保曹文埴,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金石书画家陈鸿寿等无不遗下了弥足珍贵的手迹。

    历史亦是一串凝重的音符,她被忠实地谱写在西递留存的石器陶片上,文房四宝上,青铜古鼎上,花窗房柱厢房照壁上……她被蕴涵在一摞摞雄文绝唱中。由西递丰盈的文化宝库里,我仿佛闻到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着的历史脉搏的跳宕,窥见了历史的幽邃深广。

    西递,这个被有识之士广为颂扬的“东方文化明珠”,为什么会创造出如此璀璨又历久不衰的古代文化?我不由冥思不已……

    摘自《旅游》,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