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疾病 > 中耳疾病 > 中耳炎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编号:40198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http://www.100md.com 伽玛医生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及危险因素

    通常认为,婴幼儿发病率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婴幼儿咽鼓管在解剖上存在弱点,哺乳姿势不正确,特别是在躺着哺乳时奶汁易由短宽的咽鼓管进人中耳鼓室,或在呕吐时吐出的胃内容物经咽鼓管进入鼓室。

    2.婴幼儿的中耳腔内存有未捎失的胚胎结缔组织,这种组织易于遭受感染的侵袭,这也是婴幼儿易患中耳炎的原因之一。在1岁~2岁后这种组织逐渐消失。

    3.婴幼儿对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故对传染病有很大的易感性。传染病可使呼吸道粘膜出现炎症变化,这种变化可经咽鼓管向中耳腔蔓延,也可直接在中耳腔粘膜发生病损。

    4.在患传染病时,病儿本身抵抗办亦减弱;因此耳部遭受感染之机会亦大。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各种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费氏杆菌亦较多见。而3型肺炎球菌及费氏杆菌所致之急性中耳炎,其临床表现缓和,但局部潜在性破坏比较严重,常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病人生命的威胁亦大。对此种细菌所.致之中耳炎,应严密观察,以免发生意外。
, 百拇医药
    [感染途径]

    1.咽鼓管途径此途径为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径。常为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的蔓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咽炎:增殖体炎、扁桃体炎;也常为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的并发症,不恰当的洗鼻、在鼻通气不良时用力擤鼻、在上呼吸道有炎症情况下行咽鼓管吹张术,可将感染性分泌物送入中耳;不正确的跳水姿势或游泳时呛水,也可将污水送入中耳。

    2.鼓膜途径常因鼓膜破裂后处理不当,细菌经穿孔直接进入鼓室。

    3.血源性途径患败血症时,如猩红热、伤寒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进人中耳,引起感染。

    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轻症者体温在38℃~39℃,重症者可高烧40℃(常见于婴幼儿),可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等症状。婴幼儿常因耳疼而致夜啼;抓耳摇头、吵闹不安,常因吸吮时耳痛加重而拒哺;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呕吐、抽搐、角弓反张、昏睡等症状。有呕吐腹泻肠胃症状时,患儿可因脱水及电解质失去平衡而出现酸中毒现象,常因体力锐减而导致早期死亡。婴幼儿面神经骨管常存有骨缝’,故有的病儿可因炎症影响出现面瘫。以上症状多在鼓膜穿孔流脓或行鼓膜切开引流后缓解。
, 百拇医药
    2.局部症状:

    (1)耳痛轻症者为耳探部阵发性刺痛,重症者多为突然发生的耳深部剧痛,有如钻痛或随脉搏跳动一致的跳痛。耳痛可因咳嗽、喷嚏及吞咽动作而加重,并可向同测头部、后枕部或咽部放散。但在耳流脓后疼痛即可缓解。

    (2)听力障碍及耳鸣在鼓室内脓液增多、压力增高而鼓膜又未穿破时,听力障碍明显,耳鸣呈低音调。鼓膜穿孔流脓后,自觉听力有所改善,但实际仍未完全恢复到正常。耳鸣在炎症未治愈前仍可存在。

    (3)耳流脓初可为血性,后可转为粘脓性或脓性。

    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中医认为械外因为风、湿、邪的侵袭;内因为肝、胆二经有热,系外邪内热并袭、邪毒集结、雍塞耳窍所致。治宜平肝、清热、解毒为主,方用龙胆泄肝汤加减。
, http://www.100md.com
    如能早期及时用药,给以足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甚佳。鼓膜穿孔流脓后,采取上述措施,2周~3周内当可治愈。但应注意不应过早停药,要在耳流脓停止后,再继续用药3d~5d。

    2.局部治疗

    (1)鼓膜未穿孔时,滴用2%石碳酸甘油,有止痛消炎作用;鼓膜穿孔流脓后,即不宜再用,因脓液可使石碳酸释出,可腐蚀鼓膜及鼓室内粘膜。

    (2)鼓室积脓鼓膜未穿孔时,应行鼓膜切开术,以利脓液引流。

    (3)鼓膜穿孔流脓后,可用抗生素药物滴耳,如0.3%庆大霉素溶液、0.5%氯霉素溶液、l%链霉素溶液等。但这些药物均属。耳毒性药物,且药液不易进入中耳腔,很难发挥作用,以不用为宜。但应每日将外耳道脓液拭净,以利引流。

    (4)1%麻黄素溶液滴鼻,改善鼻通气状况,以利咽鼓管功能恢复。

    (5)急性炎症治愈,鼓膜穿孔闭合2周后开始行咽鼓管吹张术及鼓膜按摩术,以预防鼓室发生粘连。

    (6)在急性炎症治愈后,应清除鼻、咽部病灶,以防复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