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 中药文库
编号:6621
从肾气丸谈补肾之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27日
     朱光

    肾气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张名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药物组成。因其补肾助阳有佳效,历来被作为治疗肾阳虚的代表方。细察所用药物,揣摩所司功能,遂对补肾之法的运用有所感悟。

    一、阴中求阳。在中医学里,肾是一阴阳合体,因而被喻为“水火之宅”。肾水即肾阴,又称之为元阴、真阴,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肾火即肾阳,又称元阳、真阳、命门之火,对各脏 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作用。肾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由于肾阴、肾阳均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肾阴虚、肾阳虚的本质都是肾中精气不足,因此肾阴虚与肾阳虚可互为因果,即肾阴虚可致肾阳虚,肾阳虚也可致肾阴虚。

    肾阳虚时,自当温肾助阳,用桂、附之属,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但肾气丸中君药并非桂附,而是重用干地黄为君,意在滋阴补肾。对此,柯琴释为“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乍看似与证不相干,实寓阴中求阳深意。张景岳悟出仲景真谛,精辟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因虑桂、附仅有温热之性,温补之力不足,故在体现“阴中求阳”之旨的同时,他又加上菟丝子、鹿角胶之类,组成了右归丸,使温补肾阳的力量更强。阴中求阳,似有弃直选曲、舍近求远之嫌,但实践证明,确为深谙肾脏特性之举。

    二、治虚泻实。五脏皆有虚实。虚实是相对的两种病理状态,虚者正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虚实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即实可致虚,虚亦可致实。就肾脏病变而言,固然虚多实少,但决不能认为“肾无实证”,继而断言“肾无泻法”。肾脏实证,多因禀赋雄厚,阳旺易亢,而呈实热腾扰之象,或肾脏郁痹,久而化火,临床常见遗精等表现。而因肾主水、司开阖,故更为常见的是因虚致实、湿聚水停之变,临床表现为水肿、癃闭等。因此,通常说的肾实证,实际上大多是虚实夹杂证。

    肾阳虚,意味着功能不足,温化无力,即使无明显水停病变,也易形成水湿不化的内环境。忽略而不设法改变这种内环境,补虚的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因此,方中用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健脾渗湿。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此乃组方者的认识精深之处。

    宋代医家钱乙将本方减去桂、附名曰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一变而成为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后世概括方中药物为“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与“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与肾气丸相比较,地黄丸亦颇值得玩味:一者滋阴药并非效专势大力宏,何以能获佳效?一者滋肾与泻肾并用,阴虚亦易致水气不化?在肾气丸与地黄丸的疗效都被肯定的前提下,我们只能认为,无论肾阳虚抑或肾阴虚,均会出现主水失司、水湿停聚,惟有除去水湿,净化环境,肾阳、肾阴才能补之易复。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一样,此或可谓是肾脏虚证治疗的又一重要思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