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服用中药 > 毒副作用
编号:6823
从中药毒副作用探索中药现代化研究——兼为木通正名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9日
     一、正确认识和重视中药毒副作用

    中药毒副作用指中药对机体产生的除治疗效果以外的毒性、副作用、过敏反应等。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较少,但近十年来亦受到挑战。上世纪末,日本报告作为植物性天然免疫剂的柴胡,使长期服用者出现了肝功异常,新加坡发现含小檗碱的黄连、黄柏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国内近年中药中毒病例亦时有发生。其中有些是滥用、误用造成的,如自服过量人参、蜂乳或喂服婴幼儿中毒者,有医生应病人要求而滥开补药的,有药房发错药或药贩以假充真而造成误用者等。这些除了使我们重申中药要辨证合理使用外,还提醒人们正视中药毒副作用及其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二、毒药、毒性与中药毒副作用

    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周礼》谓:“聚毒药以共医事”,这里的毒药为中药的总称。古人认为中药有辛、甘、酸、苦、咸及寒、热、温、凉之性味,以及药性作用的大小、快慢、强弱、攻伐、补泻等。明·张景岳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神农本草经》将所载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中品无毒或有毒,下品多毒,不可久服。《诸病源候论》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至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已将有较强的药理作用能治病疗疾,又有毒副作用可中毒甚至死亡的中药归为毒药,如斑蝥、川乌、草乌、巴豆、马钱子等,指出对有毒中药使用应胆大心细。《内经》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小病十去其八……”,《神农本草经》谓:“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较早论述药物毒性并谆谆教诲临证应谨慎用药。
, http://www.100md.com
    尽管我国使用有毒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由于对中药原生药、药材、饮片、复方及成药合理使用的安全监管缺乏规范,导致屡有毒性作用的出现。如品种混淆,误将天仙子当菟丝子、商陆当人参、关木通当木通致中毒者;忽视炮制,甚至以生南星、生半夏当制南星、制半夏致中毒者;药量过大,如剧毒的雄黄、蟾酥、马钱子违反药典剂量规定而导致中毒者;药不对证或配伍不当,如热证误用大热之附子配合麻黄,皆能加大附子的毒性;煎煮不当,如中药川乌、草乌、附子、商陆未经久煮减毒或用金属用具煎煮等;擅自用药或长期服药,如长期自服含锡(黑锡丹)、汞(朱砂)药物致积蓄中毒,长期服参茸等致精神、内分泌异常等。所谓“久病成医”或“病急乱医”,滥用偏方而出现中药毒性作用者屡见不鲜。

    三、中药木通“肾毒性”的申辩和启示

    20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中药减肥中心,在原来服用的中药方中加入防己、厚朴,服用新处方的减肥人群中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病例,在西欧引起极大的震动。近数月来,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现象,指出中药木通、厚朴、粉防己、细辛含有马兜铃酸能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提出注意中药的肾毒性。国内的大小报章迅速以“中药性肾病”及“中药肾毒性”的醒目标题予以转载,一时间源出《神农本草经》、在我国使用约两千年的常用利水(治肾病)药木通成为“中药肾毒性”的元凶。笔者愿为木通辩白原委:当前药材使用较为混乱,历代本草所载的木通为木通科木通,现只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商品流通药材则多为马兜铃科关木通和毛莨科川木通。《中药大辞典》和新近由国家中医药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考证正品木通应为木通科木通,含木通皂甙,利尿作用确实,无肾毒性;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过量或滥用可致肾损害;川木通含绣球藤皂甙和糖甙等,亦无肾毒性。可见所谓木通肾毒性存在品种不同或过量滥用等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笼统地提出“中药性肾病”,更是缺乏严谨的依据。癌症化疗常用药顺铂(DDP)有明显的肾损害,我们不会因此提出顺铂可引起“西药性肾病”这个模糊不清、容易产生误解的概念。围绕木通的报道和学术讨论,敲响了正视中药毒性的警钟。而导致毒副作用出现的原因,则与药物品种混乱,病人、医生、游医、媒体等方面的因素,以及相关学者对中医药认识的偏畸有关,这就突出了健全卫生法制、强化药品监督的重要性。
, 百拇医药
    四、促进中药现代化与监管中药毒副反应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中药学如何顺应和投入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全球性竞争?出路只能是面对挑战,不失时机地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亦兼有食物的保健功效。中药现代化是在继承中药文化和中医药学基础上,引进和渗入多学科的新技术,构筑中药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渐形成现代中药的系统工程,完善中药资源、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包括中药材生产(GAP)、非临床研究试验(GLP)、临床试验(GCP)、药品生产(GMP)和药品经营(GS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全面实施;推动中药产业技术革新和中药新药开发,如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等多方位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用大量的科学数据阐明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性;引进高技术,提高中药学术水平和中成药科技含量。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总数达12772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开展受体结合和酶活性抑制试验,寻找药物作用的靶基因,创建我国的中药药理学和现代中药。

    通过中药现代化实践,建立从中药资源、品种生产、炮制、饮片、保管、使用到成分提取、工艺、生产质量监控、非临床或临床安全性等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为药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技术资料,是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中药毒性作用的重要措施;为确保人体用药的安全有效,我国已开始全面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以指导民众安全合理用药;在中药现代化全过程中重视中药毒性反应的研究,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中药声誉、加强中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中药发展生产积极的影响。(周岱翰),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预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