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2
编号:7173
再论立体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暨展望
http://www.100md.com

前 言

人体是三维结构,心脏是三维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一维走向三维空间领域。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桬CG)、心电向量(Vectorcardiogram —VCG)和立体心电图(Stereoelectrocardiogram—SECG or 3D—ECG)代表着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心电图的一维线性、心电向量图的平面环和立体心电图的三维空间表达。立体心电图的形成、应用和发展,使人们对传统思维方式方法,对观行检测手段。对临床、秘研和教学,对今后心血管病检测仪器发展方向,对多学科纵深发展的促进等等均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予示着心电学发展即将出现一次革新

历史发展

人们对心脏生物电的研究,最早始于Waller(1887)。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型心电图机至今,经历了线圈转动型、直接描记型、阴极射线型和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进入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影像科技时代后更加促进了医学领域曰新月异的发展变革,如B超、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创造发明。最终达到能立体全方位直观人体各部位脏器的解剖、病/生理变化。

Einthoven—Wilson理论体系的传统ECG迄今应用已近百年,仍是临床心电图学的主体。1920年纽约的 Mann’s采用一种方法将两个导联心电图合并后获得一个连续的曲线,作为一个单一的心电图并命名为单一平面心电图(Monocardiogram)。但因方法费时、费力、乏味而末被重视。18年后Mann’s(1938)采用一线圈移动型的电流计,将两个导联上所发生的电压描绘成一个平面,显示出一个环,用摄影法记录。与此同时,德国、美国一些学者先后报导和用阴极线示波管描绘出与单一平面ECG相似的图形。Wilson Johnston’s命名为心电向量图。此种命名较Mann’s更有意义。从此一些学者都对这门学问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着手研究,但由于当时电子工业水平发展还不发达,使得这门学问发展不迅速。直到50年代中叶研究者才曰益增多。50—70年代世界各地发表VCG专著大增,并先后提出多达30余种VCG导联体系的设计,其中 1956年由Frank’s所创立的“校正”正交导联体系因设计合理,电极数最少,使用方便故采用该导联体系。1959年由 Kowarzy等创立了心电向量图的国际专业会议,每隔1—2年举行一次会议,起直到1995年举行国际第36届 VCG及第22届ECG专业会议。历届会后部分论文即在美国心电学杂志上发表,其中有三次还出版了VCG的论文专辑,内容丰富,有心电学及VCG学理论问题的论述(如应用数学导联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使得心电理论以至VCG的设计和应用有了较为系统论述。目前世界上专家学者公认VCG是解释 ECG的理论基础,ECG是VCG的二次投影所产生,两种方法、两种图形均反映同一心脏生物电活动情况,可以校正后相互转换。

国内外现状

一、概述

百年至今,传统心电图以一维线性表达两点间正负电位差的检测技术,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普及、实用、简便,但同时也深感许多临床现象难以获得满意解释。刨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是侧重于心脏传导系统微弱电流的提取、定位、时相、机理和治疗,已形成一个分支领域,不仅促进了对ECG的一些认识,而且取得了长足进步。如窦房结电图、心房电图、希氏束电图、双径路、左右束支电图、心室电图、射频消融术等等。目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还不能取代,如体表窦房结电图、体表(逐拍)希氏束电图等,还不能做到真实、同步、实时和准确。虽然有创检查还处在位于心脏传导系统中不同部位的刺激与心肌扩布后简单的电位差图形变化上观察,但其真接、短时、有效、到位准确等优点仍十分突出。倘若能与立体全方位细致地表达心肌生物电扩布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研究则更具意义。

总之,在传统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如认为心肌是一个合体细胞;以单个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变化等同整体心肌的动作电位;心肌电活动紊乱是以心肌细胞膜性质改变为基础等等,已逐渐形成一套当前在一维水准上较为完整的学说。

新近国内外进展一反传统经典理论,从心肌细胞、心肌结构、心脏生物电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方面皆提出了新的思维、方法和课题。如60年代初始。通过人心脏细胞电生理学研究至70年代,认为和哺乳动物的心肌相似而逐渐减少了这方面的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膜片钳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膜离子通道存在着动物种属差异、年令差异及心脏不同区域的差异等。因此,从哺乳动物心肌研究得到的电生理学知识能否直接引用到人类尚存在疑问,同时也促使心肌电生理学家再度重视对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组胚解剖学证实,蒲氏纤维网仅在心内膜下表浅层分布(<2mm),蒲氏纤维与心肌纤维之比为1:数千,即激动经传导束快速下传后则经心肌纤维缓慢扩布性传播。心肌各向异性(anisotropy)学说强调了心肌存在着结构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认为心肌非一个合体细胞;动作电位<0>时相大小、曲线形态不因传导距离和方向而改变;心肌电活动紊乱也并非只以心肌细胞膜性质改变为基础等等。事实上解剖与机能是紧密相关的,心脏为什么是如此的形态、结构、排列、组合、分布是很有道理的。以上说明,再用传统电位差方式表达则赚简单化了。若能将传导系统、心肌、心肌细胞三位一体地整体观察心脏生物电话动则更加客观、深入、全面。立体心电图是综合现代高新技术,采用和发展了心电向量原理,可以从时间域、空间域和瞬时空域反映出局部和整体心肌生物电扩布特点,全方位细致观察心脏正异常改变。

心电向量是以×、Y、Z三个轴垂直相交来反映心脏生物电活动,其研究不仅对心电活动的三维空间性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应用综合VCG的投影概念。使许多ECG图形改变得到了合理解释。目前临床上应用诸多的心电向量图机仍以描记单同期VCG为主,虽在心肌梗塞、房/室肥大、预激症候群和束支阻滞等方面的诊断优于ECG,但未能解决关键的问题棗心律失常诊断和心肌本身病变的特异性诊断。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以连续描记时间心向量图(T-VCG)的仪器,但多出自工程技术人员之手,各式各样,或追求仪器设备的高档化。或注重显示效果的新潮、时髦。或不求甚解的简单化,或为单纯的经济效益等等难以符合临床表达和要求,未能更好地发挥出三维空间特点。又困操作繁复末给临床带来更多的实际意义,因而褒贬不一。如国内医学院校在授课时对VCG原理清描淡写,医院不购置有关仪器、认为用处不大,系统深入的专业书藉畸缺等等。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 Katz教援曾说过:“之所以VCG未能得到很好普及,为首的原因在于当时医生们对VCG图像不熟悉。

自80年代起,加拿大、瑞典、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学者不断报导通过 12导ECG,应用不同回归方程式及算法软件来推导完成 Frank导联VCG重建方面的研究。以使操作更简便,获得信息更多。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对VCG与ECG之间的关系、二者所用导联系统、一般术语、诊断参数的函义及其差异缺乏深入了解,以至引起某些错误的概念。如ECG Wilson氏倡用六个导联的“半单极心前导联”即 V1— V6仍属一维线性表达。而VCG所采用的 Frank氏导联体系属双极正交导联。二者诊断指标尚未统一,目前重建研究结果也未完全一致。用ECG反过来再推导VCG又更加间接,其准确性如何,有无信息丢失,有无影响从三维空间发展,究竟ECG与VCG二者应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等等是个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寻求一种能实实在在地同时反映出原本一体的心脏立体解剖位置、心脏传导系统的顺逆时相关系和心肌结构生物电扩布特点的技术手段。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作者干1983年开始着手研究,88年—89年间研制成SCA—1型机,91年通过国家卫生部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生产并正式推出了改进后的SCA—2型立体心电图仪,已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ZL97 2 48722.0)。

二、立体心电图理论基础

立体心电图(SECG)意在将传统ECG概念回复到立体空间上来,籍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判断三位一体的心脏解剖。传导系统的顺逆时相关系,立体空间生物电活动和心肌结构生物电扩布规律。

SECG是采用和发展了心电向量理论。指出在现行一维检测表达基础上,尚有许多信息未能采用和发掘出来。通过方法学的改进,将会深化诸多学科领域,人们可以根据其特点,思考出新方法、新课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医疗、科研和教学。

目前SCA—2 型仪器可以24条通道同步描记12导ECG、3导正交心电图。9导时间心向量图、变向时间心向量图、连续VCG和分解/放大VCG。注意ECG与 VCG是两种投影方法获得的心电曲线图形,其诊断标准、方法、意义等不完全一致,不能简单套用,可以类比。如此多通道同步描记是考虑到该顶技术发展的过渡性和深化性问题。因SECG是将三个平面的VCG环以时间为横座标分别予以展开,成为时间心向量图(T—VCG),同时又以瞬时间泪点方式从三维空间将 P—QRS—T波细致地展开,更好地揭示出房/室肌扩布及复极特点,其图形是表示三维空间的曲线形式,所以是立体的心电图。其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1、同步连续实时地描记心电活动中每一个周期,看其时间的变化规律等。从ECG角度看是SECG或三维心电图(three dimension ECG,3D—ECG),从VCG角度看是时间心向量图,解决了单同期VCG无法连续描记心电活动的问题,如心律失常诊断等。

2、利用VCG空间电活动方位概念明确与心脏解剖的位相关系好、无“盲区”来定起源点部位,尤其在异位激动点判断上较ECG更加直观、准确。亦可指导创伤性检查的标测部位。

3、利用瞬时间“泪点”的疏密、轨迹、形态等变化反映心肌各向异性生物学和整体与局部心肌结构除复极时瞬时空域的扩布径路变化。同时可反推传导束的变化。是着重于心房/室肌结构的生物电扩布变化和心肌内折返规律及用药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心脏生物电活动可分为两部分,即起搏传导作用和心肌兴奋扩布方式。前者是针对心肌传导系统顺逆时相关系的研究,是着重于起源点、刺激、传导、时相、速率的关系和在此基础上依靠简单ECG波形时程变化的心电活动机理。如创伤性检查,亦是人们较多关注的。后者是针对心肌各向异性反应扩布过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国外刚兴起。国内还未引起足够广泛重视的新课题。有几方面原因,一者尚处在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其基础研究与临床未能紧密结合。二者人们习惯于对传统经典理论的认识,即整个心肌组织在生物电活动偶联上被看成是一个合体细胞,其电活动尤如在均匀一致的介质中传导,以全或无形式存在;动作电位大小、曲线形态,不因传导距离和传导方向而改变;心肌细胞膜性质的改变是心肌电活动传导紊乱的先决条件。三者人们习惯干传统ECG中简单的 P、QRS、T波代表心房/室肌的除复极活动的观察。四者自SECG问世前,还未出现较好的检测设备予以衔接和表达心肌结构生物电的扩布问题。如心肌电兴奋传导速度对心律失常影响的仿真研究仍局限在一维电位差的ECG方法上观察。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根据各自研究结果对经典折返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正常的心肌结构并非均匀一致。而是存在着心肌结构的各向异性,即指心肌纤维的生物学特性随心肌纤维的排列和走向不同而自所不同,存在心肌纤维端对端、侧对侧结构的扩布传导等等,从而更新了传统观点。目前,心肌各向异性已成为临床上认识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评价药物疗效的理论依据。同时组胚解剖学进展证明,蒲氏纤维进人心内膜下在狗和猴仅2mm,而人则更浅。这就提示出传导系统本身有其规律可寻,而心肌水平就真生物学和结构特性也有其规律可寻,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理论用心电图的电位差来表示整体和局部心肌细致扩布传导则嫌简单化了,而目心肌生物电扩布特点亦是无创 ECG和有创电生理检测手段所无法细致表达出来的。许多临床心电图现象无法得到深入合理地解释,如心肌内折返可题等。只有将心肌细胞、心肌和传导三者结合起来认识其解剖与机能,才能完整地说明心脏生物电的活动规律。另外,心脏房/室肌的扩布过程很有规律,先激动先除极。如心室肌正常受到刺激后,其扩布顺序大致为室间隔(0—10ms)、心内膜(10—20ms)、左右心室游离壁(20—30ms)、左右心室侧壁心外膜(30—40ms)、心尖/左右心室后壁(40—50ms)、左右心室基底部(50—60ms)、肺动脉圆椎(60—70ms)、心室肌除极完毕(80ms)。SECG中细致的“泪点”疏密变化和瞬时空矢量远较环形VCG清晰易辨,完全能够反映出心肌局部和整体的扩布折返过程。采用SECG技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观察手段。倘若能象大树一样,将传导系统的主干、分枝、茎叶的整体全貌展示出来,结合心肌结构各向异性特点,位其小枝、小叶或任何不同方向部位予以刺激再看其心肌本身的扩布过程将更有意义。

4、一般而论,传统VCG的矢量在空间的大小(振幅)、方位、转向、时间、速度、面积、形状、P/T比值、夹角、各房/室及间隔肌肉除极顺序层次和扩布径路等等,其信息量远比ECG大、直接和准确,远优于二次投影简单化的ECG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大量的参数表格化、系统化、统计化、诊断化、网络化等。医生将更容易接受和深化。

5、采用现代计算机、CAD等技术,完全可以立体影像直观地显示出心脏原本一体的生物电传导和肌肉扩布等变化。而免云大量繁复传统经验化的人工测量。

6、SECG将理论科学的VCG与经验科学的ECG结合起来同步描记。对于半个世纪以来VCG无法解决的心律失常诊断问题和心肌本身病变引起的生物电扩布、折返改变;对于ECG描记的局限性和临床许多说不清的ECG现象;对于ECG和VCG的一些看法;对于创伤性电生理检查的纵深发展;对于更深层地看待立体心电图这一新生事物;对于心律失常诊断中异位激动点空间定位、传导途径判断和复杂心律失常鉴别诊断问题,如P波埋QRS及T波中、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宽大畸型QRS波鉴别、若干干扰现象和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等等。这就使得专业人员对传统观点和现象要重新认识。同时对诊断、治疗、病情发展、药物观察及愈后等是一个全新的观察手段。

可以推论

1、无论激动传导来自何方,皆需通过心肌本身的生物电扩布方式来表现。
2、心脏刺激传导作用和心肌结构生物电扩布、折返方式在一维正负电位差与SECG中表现堆截然不同。
3、创伤性电生理检查较好地揭示出传导系统的规律特点;SECG较好地表现出心肌生物电扩布、折返的规律特点。二者相辅相成,将拓宽一个更新的领域。
4、SECG能解决ECG可以解决及难以解决的问题。
5、SECG同ECG相较,其特点是全面、直观、细致和准确。
6、SECG将会更好地被用于临床、科研和教学。
7、SECG将带动多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
8、SECG将给心电学发展史上带来一次革命。

三、立体心电图临床应用

(一) SECG与ECG的区别:
注:“+”示有意义,“++”号越多意义越大,“-”示无法表达,“±”意义不明确。

(二)心律失常诊断:
我们使用SCA立体心电图仪曾对82倒心律失常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心律失常的异位激动点空间定位、传异途径判断和复杂心律失常鉴别诊断方面的方法、观点和临床意义做了分析。

1、异位激动点空间定位:
以往房/室异位激动点多靠 Ⅱ、Ⅲ、aVF定上下,V1、V5导联定左右。然而即使用12导联ECG同步描记尚存在V1与 V6的交角的“盲区”(即V1与V6导联的相交线其对顶角各为67.5°共为135°,此角按照四分法为90°×3/4=67.5°,共为135°。按照Helm氏校正法为90°-22-25=43°。可写为43°-67.5°,共86°-135°),且夹角越大,盲区越大,振幅也越不准确。同时也不能全方位反映异位激动点的准确位置。SECG对于来自窦房结、左右心房、心室的早搏、联律及多源、多发、多形早搏等。通过心脏起搏的创伤性对照观察定位,结果十分明确直观。1989年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VCG对异位兴奋灶可确切定位诊断。1993年孙步高等用VCG对照手术心外膜标测分析71例 Kent’s预激症候群患者,认为 VCG对W-P-W旁路定位较之传统的A、B、A+B型ECG更深入细致精确直观。对射频消融治疗定位更具有特别意义。19955年10月在福州召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学术会上,崔俊玉等首次发表射频消融靶点对照后认为。在术前旁道定位中,SECG较 ECG定位更准确,尤其在右后侧壁难以鉴别时。我们亦观察到ECG看不到“δ”波时,而SECG却明显可见的W-P-W现象。但凡来自心肌内的折返或旁路又为创伤性电生理检测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进行心内电生理标测术和心外科或心外膜标测术的同时又为SECG从空间定位提供了“金标准”。当找出现律后。指导临床快速准确定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电部位焦痂和促进无创技术的发展等颇具意义。

另外早搏现象很普遍几乎人人皆可发生,对于Lown’s早搏分级和Shamroth所提出的功能与器质性早搏等则嫌简单化了。我们通过SECG观察QPS环,其“泪点”疏密、运行轨迹、方位、转向、面积和形态等相差很大,并非一个简单的电位差形状所能说得清楚,应根据SECG和心肌各向异性学说等重新认识。

2、传导途径判断:
如前所述,心脏可分为起源传导和反应扩布两个过程。当起搏沿传导束正常下传激动心肌后,此时心肌纤维是以闺盘煽对端连接为主,平行其长轴扩布,自效阻力小,速度快,<0>相上升速度小。SECG显示出瞬时间“泪点”变化均匀、数量少、间距大、环体运行光滑、流畅、顺应性、一致性好,瞬时间总和<100MS,形态相对一致。但当来自心肌某起源点刺激后,心肌纤维是以缝隙侧对侧垂重于心肌纤维的长轴扩布,故有效阻力较大、速度慢,<0>相上升速度反而增高。可以解释为何室性早搏振幅高、时间长、呈宽大畸型状,也进一步说明存在心肌各向异性特点。此时心肌是靠侧对侧不同径路扩布性传播为主,因而形态、振幅、“泪点”疏密、时间、方位、转向等等会有很大变化,显示出更加细致、直观和分辨率高等等,如有些早搏是离心支或中间部分或其他瞬时间的泪点疏密改变。结合心肌各向异性的端对端、侧对侧扩布来探讨标测出哪部分心肌先除极和心肌内部的扩散径路。心肌内折返环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而更加直观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探索一些规律出来。相反ECG是无法看出心肌除复极的细微变化。至于束枝传导阻滞,亦可根据心肌扩布变化规律来反推传导束的病变过程。即当正常一侧束枝激动心肌时,心肌纤维以端对端扩布为主,其泪点间距大,时间短示传导快,局部顺应性、一致性好且环体光滑运行规律。而阻滞一侧的心肌要靠侧对侧扩布传播,因而泪点密集、时间长,表现整个回心支泪点密集现象,环体形态转向等多有变化,提示该侧束枝病变或差异传导中可能与非均一的各向异性结构中蒲氏纤维与心室肌纤维之间的各向异性有关。这就为来自传导束的传导、心肌本身的扩布和靠近传导系统某一细小分支等部垃的传导扩布径路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3、鉴别诊断:
(1)宽QRS环鉴别棗 一般为临床上棘手不易鉴别室上速合并束支阻滞、早搏、W-P-W、差传、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 Brugada’s总结554例宽QRS波心动过速电生理研究资料,并提出了诊断室速的四条新标准。真实用SECG则很容易鉴别。不论左右束哪一侧阻滞反应出该侧的回心支泪点密集;预激症候群为初始40ms内泪点密集;差传则泪点、方向、形态等多改变;室颤除泪点变化外每个心动周期形态皆不一致;室速形态规则,泪点变化同室早。
(2)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棗室上性为房室结以上的冲动下传后,左/右心室肌呈同时扩布,自效阻力小,环体光滑、流畅、一致性、顺应性好,泪点变化均匀、数量少,瞬时间总和<0.01秒;若为室速则扩布传导径路是在心室肌内形成折返环路,开始是靠心肌纤维侧对侧扩布为主的除极,故时间长,瞬时间总和>0.01秒,且泪点密集现象多表现在离心支。
(3)隐匿型预激棗VCG对 A、B、C三型W-P-W已自定论。使用SECG可发现当ECG未出现‘δ’波时即有初始40ms内的泪点密集、方向及形态等改变。可从神经元和肌元学说的生物学特性区别以及从心肌结构向异性来解释。目前对隐匿型W-P-W的研究较多,可望SECG能有所帮助和发现新问题。
(4)间歇性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棗 一般从ECG中难以诊断,但从泪点的疏密变化及瞬时间总和等方面很容易鉴别。
(5)P波埋在QRS及T波中棗 从ECG中无法看出。通过SECG可以从QRS环中看出E 局部泪点密集现象。是因为心房肌远较心空肌容量少,其电压、时间等变化不足以影响和改变强大的QRS波群,但必竟心房肌是一块肌肉,要扩布、要有电压活动、故在瞬时间变化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亦可通过创伤性电生理检查证实是否来自心房的波形与心室的波形与在时间上相重叠。
(6)房性早搏?SECG能很好地反应出左/右心房的解剖位置,即位相关系好,如右心系位右、上、前,左心系位左、后、下。通过大量病例证实,不论来自左或右心房上下、左右、前后任何位置的起源点从分解/放大SECG中均清晰、准确、直观。

四、SECG在心肌病变中的应用

人们习惯于传统VCG优于ECG特异性诊断心梗、房/室肥大、W-P-W和束支阻滞的看法。但尚未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真实都是发生在心肌本身的病变。鉴于SECG可以三位一体地表达心脏解割、传导、扩布;鉴于近年来国外最新进展的心肌各向异性学说;鉴于心脏组织解割学的进展。如心内膜下的Purkinje’s纤维网发出的纤维以直角或钝角进入心室肌内,放射状向心外膜面分布,构成心肌内网,在行走中再与心室肌相连。其纤维网穿入心肌深度很浅,Purkinje’s纤维与心肌纤维的比例达1:数千,即冲动经心内膜下Purkinje’s纤维快速传至心肌后,就缓慢地经心肌扩布传导等等。另外,传统ECG正常T波表现为缓上、时间长,陡下、时间短,对应SECG表现出T环离心支泪点密集,回心支泪点疏,且运行方向、形态、振幅等规则,当心肌病变后会有很大差异。可以根据心肌除极扩布和复极回位时的改变细致观察。总之可根据心肌水平的正异常特点将传统的一般性ECG诊断。推向特异性的SECG细致准确诊断,针对心肌结构生物电扩布、折返等问题做些专门的课题来探讨研究。如:


1、心肌病:如原发性、继发性心肌病累及心肌肥厚、扩张、纤维化等病变。显微镜下见肌纤维粗细不等、相互混杂、肌束走向紊乱、间质显著纤维化、结缔组织成为增多。电镜下见有细胞间质的联接异常,表现为闰盘更加迂曲、广泛出现侧对侧或端对侧联接,导致心肌生物电扩布异常并产生各向异性折返。另外还可以从膜片嵌技术,观察单个或多种离子通道的开闭及运转情况。AL-Mahdawi S等最近报导提示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诊断比超声心动图更为敏感。SECG则更进一步表明QRS环体不光滑、扭曲、方向多改变、面积大、形恋变异、泪点疏密不规则、顺应性一致性差和总时间>0.12秒,为典型的心肌病 SECG改变。而传统ECG对此宽QRS波一般仅报告为室内阻滞,不能做出进一步诊断。
2、心肌炎:可分为以心肌变性为主和以间质损害为主。又有弥漫性和局灶性之分的SECG变化观察。
3、风心病:如风湿性心肌炎的自身抗体和补体的复合物在心肌细胞膜及间质血管的沉积后对心肌纤维侧对侧、端对端等扩布特点研究。
4、克山病:病变在心肌的变性、坏死和疤痕形成,从心肌切面中见有大小不等的病灶、病变分布广泛。心肌纤维以二种形式转变:心肌颗粒变性和凝固性坏死、心肌空泡变性和肌溶坏死。
5、中毒性心肌炎:随不同病因、炎症,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或以间质浸润、水肿为主。
6、血压异常:如高心病代偿期向心性肥厚。心肌纤维肥大、间质中纤维组织增生和失代偿的心衰变化。
7、血液分流:先心病、动静脉血液分流时的变化。
8、高动力循环状恋:为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周围循环血液灌注增多时的变化
9、冠状循环状态:如心肌缺血时 R/T 比值、夹角;冠状T离心支和回心支点间距均匀等多有特异性。
10、心律失常:详见前述。另如Mahaim纤维由房室结、房室束或束支主干发出纤维连于空间隔肌,引起一部分间隔心室肌先激动,从而出现P-R间期正常而QPS波群初始有挫和 SECG中QRS初始向量有明显差异的变异型预激综合征。又如Q-T延长综合征,包括传导系统和房室肌除复极两方面变化,James在10例病解中发现病人心脏内都有广泛神经变性,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有炎症细胞浸润。他认为窦房结内的神经病变可能与心动过缓有重要关系,心室肌肉的神经病变可能与心室复极异常和Q-T间期延长有关。提示当起搏传导系统病变后相对出现心肌扩布反应的一些变化规律研究。
11、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王为钾、钙、镁对心肌冲动、传导、扩布、复极和收缩的影响。例如高钾血症时,因心房肌已不再兴奋(无P波),但结间束具有抗高钾性能,故窦房结冲动仍可由结间束传到房室结并下传,表现为窦室传导。
12、心衰:各种病因引起心脏机械收缩不良时在SECG中的变化。
13、休克:由于组织灌注广泛持续地显著减少所引起的综合征。出现一系列病生理变化,可致细胞功能普遍受损时的SECG改变。

五.对高频心电图的一些见解

高频心电图(HFECG)意在找出房/室肌除复极时的高频危象与病变的关系。1952年Langner将QRS波群上的切迹,扭挫或顿结进行研究。FIowers又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事实上通过SECG可发现当P波埋在QRS环中、当心室肌生物电扩布时的径路改变、心肌向异性学说的良性变化中等等皆可发生切迹和扭挫,故不能简单地认为与心梗、心肌病和心肌炎画等号,要首先搞清楚切迹是如何产生出来的。

六.Q-T间期离散度测定

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近来体表ECG研究热点之一。目的在于解决临床室速和心性猝死。但是关健问题在于测量方法中的选定起止点。虽然目前多采用12导同步ECG描记,但必竟是从额面、横面及某一轴向上来定其电位差,不仅失去侧面观察,也无法全方位看出各导联的QRS及T波发生起止点的时间,更显指标繁杂费时费力亦不准确,因而不如用×、Y、Z心电图更准确、数据更精炼,因为三个轴垂直相交,只要有电压活动就会反应出来,故选用最早出现电压活动的导联和最晚消失的T波止点为佳,即简单、实用、全面、准确性高、参数精练又便于计算机处理。当然,若要更准确,还是采用SECG从三维空间全方面地观察为更佳。

七.国际标准化、会诊化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国际ECG标洼化、网络化、会诊化、电话化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内外学者强调同步描记 12导联心电图的重要性和优越性。WHO、国际心脏联盟协会(ISFC)、欧共体心电图标准化(CSE)工作小组等推荐使用12导联同步ECG,以增加多参数测量提高诊断准确性,便于国际的交流等等。然而传统ECG是根据VCG的额面(F)和横面(H)导出习用12导联,一者失去侧面(S)观察,再者存在着“盲区”。则不能反应出真正的振幅,且夹角越大,振幅越不准确。又因临床上受检者个体差异较大,如胖瘦、性别、畸形、桶状胸、漏斗胸等,加之医务人员的人为因素,不可能将电极放置得十分准确、规范,图形也难以提交世界专家们会诊。鉴于传统ECG的一维表达、经验科学、影咽因素多等,投入大量的入力、物力和财力去建立工程量巨大的国际标准化是否合算,值得探讨。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采用正交ECG更利于心肌梗塞的计算机处理。事实上Frank’s导联安置在平四或平五肋间隙,这样可保证电极放置点的准确性,相应地减少盲区,参数精炼、更利于计算机处理和推广。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