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太阳病讲义
编号:77771
太阳变症 - 蓄血证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1. 蓄血轻证<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①,其人如狂②,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③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词解>

    ① 热结膀胱:膀胱指代下焦。热结膀胱意指邪热与瘀血搏结于下焦。

    ② 如狂:神志失常,程度较发狂为轻。

    ③ 少腹急结:少腹部拘急硬满。<释义> 蓄血轻证证治及表里先后原则。太阳表证不解,外邪化热循经入腑,深入下焦血分,与血相搏,而成瘀热互结之势。心主神,血统于心,今血分有热,瘀热上冲,必致心神失常,而见如狂之症。若血中郁热能破络而入,则瘀热得下而邪势自解,病情可期自行缓解。设若病不自解,则宜攻逐其瘀热。然汗下先后,又当细审。其表不解者,在此瘀热里证不甚危重之际,宜乎先表后里,俟表解之后,乃可行攻逐之法,以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 http://www.100md.com
    本证血与热邪相搏,瘀热互结于下焦,则发热如狂,少腹硬痛拒按,舌绛瘀紫、脉数或沉涩,自是不言而喻。

    方用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大黄通下积热,且助桃仁去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炙甘草调和诸药,而缓诸药峻烈之性,防其伤正之弊。<临床运用>

    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功能活血祛瘀、泻热去实,并导瘀热下行,是治蓄血轻证的首选方。古代医家常用以治疗产后恶露不下、喘胀欲死,或血结胸膈、烦渴谵语,或胸中气塞、上吐紫黑血、属瘀热内结者,或打仆内损、有瘀血者。

    本方对多种疾病导致的精神失常,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如叶氏以本方合琥珀、抵当汤治疗女性神经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疗效满意<1,2>。赵氏治疗26例,其中22例有效<3>。他如妇女经期精神失常,或农药中毒导致的精神障碍等,均有良好的疗效<4,5>。

    以本方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患者,疗效显著<6,7>。更以本方加芩连、木香、马齿苋治疗暴发性痢疾26例,治愈22例,死亡2例,转院2例<8>。
, 百拇医药
    秦氏以本方随证化裁,治疗多种类型的脑外伤头痛10例,10~15剂减轻,40~90剂痊愈<9>。而邓氏则用之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肠麻痹20例,收到较好效果<10>。

    他如用之治疗痛经、闭经、漏下、经行衄血、难产、产后腹痛、恶露不下、不明原因血尿、肺结核、糖尿病、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风湿性结节性红班等,疗效亦较确切<11~20>。

    370余例存古今医案统计结果表明,本方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中西各科疾病均有涉及。中医多见膀胱蓄血证、下焦蓄血证、发狂、癫狂等证;西医多见流行性出血热、精神分裂症、肠粘连、肠梗阻、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皮肤病、外眼病等。还有妇科闭经、痛经更为多见。(《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参考文献><1> 叶橘泉·异病同治的事例·江苏中医 1962;(6):35<2> 叶橘泉·精神分裂症3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1):37<3> 赵冠英·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体会·祖国医学资料选编(内部资料) 1978:201<4> 门纯得·桃核承气汤的灵活运用·河北中医 1985;(5):42<5> 张法运·桃核承气汤运用三则·新中医 1987;(3):42<6> 刘良凡·桃核承气汤运用体会·四川中医 1988;(4):8<7> 吉林桦甸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58例临床观察报告·新医药学杂志 1973;(10):20<8> 裴飞学·新订桃核承气汤治疗暴发性痢疾的体会·新中医 1973;(4):44<9> 秦增寿·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外伤性头痛·河南中医 1983;(4):11<10> 邓晋丰·应用攻下逐瘀法治疗胸、腰及腰段脊椎骨折合并肠麻痹·新中医 1979;(1):37<11> 丘敏·桃核承气汤的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 1964;(5):43<12> 简丁山·桃核承气汤验案举例·陕西中医 1986;(5):214<13> 徐小林·桃核承气汤在妇科的运用举隅·新中医 1987;(9):45<14> 天津市中心产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常见病·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6:261<15> 熊曼琪,等·临证实用伤寒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68<16> 邓铁涛·祛瘀法及其应用·新中医 1975;(2):25<17> 陈玉英·略论瘀血的证治·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10):17<18> 金泉山·介绍子宫出血的经验·江苏中医 1958;(10):18<19> 陈士奎·桃核承气汤及其临床应用·福建医药杂志 1980;(2):75<20> 刘飞荣·桃核承气汤治疗不明原因血尿·新中医 1975;(2):25
, http://www.100md.com
    2. 蓄血重证<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①,反不结胸②,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③,瘀热在里④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抵当汤方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原文>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⑤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原文>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 百拇医药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卒>时⑥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词解>

    ① 脉微而沉:此指脉来沉滞,难于触及。并非脉来微弱无力之意。

    ② 结胸:实邪结于胸膈脘腹的病证。

    ③ 太阳随经:太阳表邪循其经脉,深入其相关脏腑(此指下焦之里位)。

    ④ 瘀热在里:邪热与瘀血搏结于下焦。

    ⑤ 无血:此指无血瘀之证。

    ⑥ <卒>时:一昼夜。<释义> 蓄血重证证治及其缓急治法。124条言太阳病六七日,表证未除,而邪热已循经入腑,致瘀热互结于下焦,证属表里同病。其脉来沉滞,难于触及,显然瘀热深结,气血流动不畅。瘀热上冲,心神受扰,故而如狂发狂。血结于下,气机不畅,故见少腹硬满。证无心胸膈下胀满硬痛,故非水湿痰热结聚于胸之结胸证;少腹虽满而无小便不利症象,故非水湿停蓄于下焦之蓄水证。此证以里之瘀热甚急甚重,虽表邪未尽,亦当急救其里,挫其病势,治以抵当汤,破血逐瘀泻热。
, http://www.100md.com
    125条论蓄血与蓄水之鉴别。二证均属太阳表邪不解,循经深入下焦,其证均见少腹急结,脉沉,心烦发热等。若上证而见小便不利而身黄目黄者,证属饮结下焦,湿郁肝胆,乃病在下焦气分,宜以蓄水论之。若小便自利而伴如狂、身黄等,则是瘀热互结下焦,病在下焦血分,其身黄乃营气不布于肌肤之象,并非黄疸之身目俱黄。治宜破血逐瘀泻热,方用抵当汤。

    126条再论小便利与不利于鉴别蓄血与蓄水之重要性,并提出蓄血重证病势较缓者之治法方药。发热而少腹满者,蓄水证之重要表现也,当必见小便不利之症。今小便自利、而断为蓄血者,显然如狂发狂、舌绛脉涩,必有所见。惟其病虽重而势较缓,故以抵当丸破血逐瘀而缓图之。

    抵当汤与抵当丸,药物组成完全一样,惟剂量有轻重之别,剂型有汤丸之异。盖汤性速、丸性缓,以之顺应病势故也。药用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桃仁去瘀生新,大黄泄热通瘀。药虽四味,而性猛力宏,适用于瘀热互结之重证。若体弱及孕妇等,切勿轻试。<临床运用>
, http://www.100md.com
    抵当汤为破血逐瘀之峻剂,其临床运用,相对而言,较之桃核承气汤范围更为局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抵当汤灌胃,能降低大鼠的血液粘度,增强血液流通性。从而证实了本方活血化瘀功效和客观性。

    有关本方的大样本现代临床运用,目前报道不多。有研究者用本方加味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尿潴留30例,结果服药1~19剂后,均获痊愈<1>。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5例,结果12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2>。

    大量个案报道证实,本方可随证化裁,用以治疗蓄血证、中风后遗症、经闭、顽固性痛经、癫痫等,疗效确切<3~6>。

    抵当丸方,以其丸能缓之,故其作用相对于抵当汤而言,较为和缓。现代临床一般多用以治疗各种症瘕积聚痞块等。如罗氏以之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例,观察到肝脾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7>。张氏以之治疗各种症瘕积聚,每日0.3g,可使症块软化乃至消失<8>。另有报道用本方治疗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亦取得满意疗效<9>。
, 百拇医药
    关氏等统计抵当汤和抵当丸医案66例,有中医诊断者37例,所及18个病种,依次为闭经、蓄血、痛经、淤血、热入血室、积聚、癫狂、症瘕、痫证、癞病、喘息、脱疽、胎动不安、下焦湿热、癃闭、皮肤疮疡、热入血分、症结等。有西医诊断者29例,依次为消化道出血、血栓性静脉炎、慢性前列腺炎、脑血栓、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肝炎、卵巢囊肿破裂、结核性腹膜炎、急性前列腺炎、脑外伤昏迷、胃癌等。(《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参考文献><1> 湖北中医杂志 1988;(1):20<2> 浙江中医杂志 1982;(7):319<3> 印会河·抵当汤新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4):38<4> 邓铁涛·祛瘀法及其应用·新中医 1975;(2):25<5> 邢锡波·邢锡波运用抵当汤的经验·天津医药 1980;(2):115<6> 黄晓华·久泻急痧及瘀血发狂等治验·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3):17<7> 罗惠森·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49例报告·广东中医 1957;(3):11<8> 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165<9> 张琪·积聚症一例治疗介绍·哈尔滨中医 1965;(9):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