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太阳病讲义
编号:77772
太阳变症 - 实热证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1. 热郁胸膈证

    (1)典型证候<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原文>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③者,栀子豉汤主之。(77)<原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④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词解>

    ① 虚烦:虚者,无形也。虚烦,意指无形邪热所致之心烦懊憹。

    ② 懊憹:音奥恼。指心中烦郁特甚,莫可名状。
, 百拇医药
    ③ 胸中窒:胸中有窒塞之感。

    ④ 心中结痛:心胸郁闷拘紧疼痛。<释义> 热郁胸膈的典型证治。太阳表证,经汗吐下诸法治疗,表证虽解,而无形热邪郁滞于胸膈, 故而身热、口渴、舌红、脉数,自不待言。其病理重心,在于热扰心神,而见虚烦不眠、心中懊憹,起卧不安等。以其热郁而气滞,故见心胸窒闷,甚或支撑结痛。概言之,本证热郁气滞于胸膈,而以心神受扰为其主要病理特征,治宜清热解郁除烦,方选栀子豉汤。

    本方用栀子之苦寒,清热除烦;用豆豉之辛散,宣透邪热。二药苦辛相合,宣降相辅,而成清透解郁之代表方。方后注之“得吐后,止后服”,后世争议较大,可参阅各家观点。<临床运用>

    本方组成精练,后世应用多在此基础上加味变化。如外感热病、表邪未清者,加大力子、薄荷;里热盛者,可加连翘、黄芩等;内热咽痛、鼻衄者,可加银花、茅根等;湿重而伴胸闷呕恶者,可加厚朴、枳壳、茯苓等;秋燥咳嗽可加桑皮、杏仁、北沙参、贝母等。据临床实践,泄热除烦,栀子以生用为妥,炒用反会减低效应。若用于止血,传统上多炒黑用。<1>。
, 百拇医药
    孙氏等据67例古今医案统计分析,认为本证发病的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和饮食劳倦三方面;病机为热扰胸膈、心神不宁;病变部位主要在胸膈,其次在心肺;主要诊断见症为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滑、弦、浮。参考指标为胸中痞闷、心中结痛、腹满、呕吐。具体运用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均采用汤剂口服,日1剂,分2次口服,少者1剂,多者达30余剂,一般1—5剂痊愈;服药后有汗出热解、烦止咳平、便畅胀减,甚至呕吐的记载;该病男女老少皆可发,以青壮年为多,四季皆可发,以春季为最。目前多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次为循环、呼吸、泌尿、消化系统及妇科疾病,如心肌炎、心包炎、肺炎、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膀胱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合本证病机者<2>。

    车氏认为本方的功效可用“清宣湿热”概括,除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有卓效外,尚可用于湿温、黄疸、出血诸证<3>。

    乔氏分析该方:栀子苦寒而色赤,苦味入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故为清心之良药;豆豉经黑豆发酵而成,其形似肾,色黑应肾,其味香窜,香能发散,其气升浮,故可鼓动肾水上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又能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总之,该方具有清心散郁,透热外达,交泰天地之功。而许多精神失常疾患,多有心经郁热,水火不济的病理机转,故常以该方为基础,加化痰、安神或通腑导下药物,治疗精神失常,效果颇为满意<4>。<参考文献><1> 李培生,等. 实用经方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3<2> 孙广全,等. 栀子豉汤证治规律的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 1992;(6):43<3> 车庆之.栀子豉汤浅论.江苏中医 1965;(7):34<4> 乔振纲,等. 乔保钧老中医学术经验探讨.北京中医 1992;(4):5
, http://www.100md.com
    (2)兼少气证<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76)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释义> 热郁胸膈兼少气证治。火郁不发,必然留扰心神,而致心烦不眠诸症。同时,郁热耗伤元气,气少不足以息,此实中微现虚兆,可在清热除烦的基础上,佐以益气和中,方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加炙甘草益气。<临床运用>

    本方为栀子豉汤加甘草而成。具有镇静、解热、消炎、利胆、止血及利尿等效应,可试用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菌痢、急性尿路感染、神经衰弱症候群、高血压病、急性胃炎、食道炎面而有虚烦不眠、心中懊憹、少气者<1>。
, 百拇医药
    医案:男,57岁。连续做过3次痔核手术,痔疮术后肛门周围瘙痒,给予药膏外涂无效。夜间因瘙痒而不能入眠,无蛲虫,肛周带青色,干燥。予栀子甘草豉汤3星期,基本治愈。(《伤寒论方古今临床》)<参考文献><1> 李培生,等. 实用经方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4

    (3)兼胃逆呕吐证<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释义> 热郁胸膈兼胃逆呕吐证治。胸膈与胃,互为毗邻。今邪热留扰于胸膈,亦可导致胃气不降,上逆而作呕。治法仍宜以清热除烦为基础,佐以和胃降逆。方用栀子豉汤,加生姜以和胃降逆,且助栀子、豆豉透发邪热。<临床运用>
, 百拇医药
    根据4例古今医案的统计分析,有研究者认为该方主要诊断指标为:呕吐、心烦、胸满、不寐、神疲乏力、舌苔黄。本方可用于外感及内伤不同病证的治疗中。(《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医案: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脉沉弦而滑,苔黄腻而浊,。投以栀子生姜豉汤:栀子9g、生姜9g、豆豉15g,分温作两服。服药后,诸证均瘥。(《伤寒论方古今临床》)

    (4)兼气滞腹满证<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释义> 热郁胸膈兼气滞腹满证治。伤寒误下,表解而邪热郁于胸膈,由上向下,波及中焦,以致中焦气机郁滞,故在身热心烦、起卧不安的基础上,更见腹部胀满。治宜清热除烦,佐以宽中消满,方用栀子厚朴汤。
, http://www.100md.com
    本方以栀子苦寒清热除烦,用枳朴行气宽中,消痞除满。其方不用豆豉者,盖邪热渐深,豆豉宣透不宜;而枳朴升清降浊,亦利于郁热之清解。<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和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等效应<1>。原用于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溲少而浑、舌红苔黄厚腻。现代常用于杂病食积化热者、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肝胆疾病、消化不良<2>,以及具有上见症之心绞痛、菌痢、脱肛、子宫脱垂等。

    医案:男,57岁。连续做过3次痔核手术,痔疮术后肛门周围瘙痒,给予药膏外涂无效。夜间因瘙痒而不能入眠,无蛲虫,肛周带青色,干燥。予栀子甘草豉汤3星期,基本治愈。(《伤寒论方古今临床》)<参考文献><1> 李培生,等. 实用经方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6<2> 王占玺,等. 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2

    (5)兼中寒下利证<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 http://www.100md.com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释义> 热郁胸膈兼中寒下利证治。伤寒误下,致表解而邪热郁滞于胸膈,其证仍与上述诸证相同,故身热而烦,当是必见之症。然用栀子干姜汤者,显然中焦有寒,而原文未予明言。是以腹痛下利等,理当得见。此证之中寒,多缘于素体脾阳不足,外感误下,既致热郁胸膈,且以更伤脾阳,故而上热下寒,虚实互见。治宜清热除烦、温中散寒并举,方用栀子干姜汤。

    方用栀子清热除烦以解胸膈之郁热,干姜温中益气以除中焦之虚寒。<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促进消化等作用,故可用于肝胆及胃肠道多种疾病<1>。

    有研究者认为,本方实际也是“辛开苦降”法,故常将本方加入诸泻心汤中治疗湿热或寒热夹杂的胃肠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等<2>。
, http://www.100md.com
    有报道以本方加川楝治疗郁火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投之屡效,并告诫虚寒胃痛不可擅用<3>。<参考文献><1> 李培生,等. 实用经方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7<2> 王占玺,等. 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2<3> 陈松筠.加味栀子干姜汤治郁火胃痛的经验.中医杂志 1966;(3):24

    (6)栀子豉汤禁例<原文>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①者,不可与服之。(81)<词解>

    ① 旧微溏:指病人素有大便稀溏之证。<释义> 栀子豉汤禁例。栀子豉汤其性苦寒,易伤阳气。而素有大便稀溏之病人,每多脾阳不足之体质。因此,即若已见心烦身热之热郁胸膈诸证,栀子豉汤亦当慎用,此言其治疗之常规也。然80条所论之栀子干姜法,则是治疗之变通。此原则性与灵活性对立统一,是辨证论治之精髓。

    2. 肺热壅盛证<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 百拇医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原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释义> 肺热壅盛证治。上述两条原文皆论外感治疗不当而致肺热壅盛的证治。太阳表证,风寒在表,治宜发汗,此不二之法。然若汗不如法,或大汗而而伤津化热入里,或发汗不彻而邪郁化热,更或病人素有肺胃积热,因汗而积热复张,如此种种,导致表解而肺热壅盛,身热汗出,咳喘息粗,口渴心烦,脉来浮洪而数,舌质红而苔黄。治宜清热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

    至于162条文字内容与前条基本相同,论风寒表证误用下法,伤其阴津,其机理仍类于汗不如法,转归完全一致,因之治法方药并无不同。

, 百拇医药     麻杏石甘汤方重用石膏以配麻黄,辛寒透发肺中郁热,且以宣肺平喘;杏仁助麻黄,宣发之中复以肃降,而收宣降平喘之功;甘草炙用,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临床运用>

    麻杏甘石汤作为清透肺热、平喘止咳之名方,在现代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其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呼吸系统病症,凡以肺经郁热为病理特点的各系统诸多病证,均可选用。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本方具有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机能、镇咳平喘等作用。能明显松弛气管片串,并能抑制组胺和对抗组胺及乙酰胆碱的气管患片作用,降低其反应高度;可使动物咳喘间期明显延长,减少咳喘次数<1>。另外,本方尚对心血管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其毒副作用并不明显。

    在呼吸系统方面,本方广泛用治各类肺部感染,如病毒性肺炎、喘憋性肺炎、麻疹并发肺炎、支气管炎并发感染等病症,并取得良好疗效。如以本方加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42例,基本方为麻黄、杏仁、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前胡、黄芩、桑白皮、鱼腥草、大黄、甘草,并据证酌情加减,水煎服,日1剂,重者日2剂。结果5日内治愈28例,5~7日内治愈9例;好转5例<2>。
, 百拇医药
    王氏等报道对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期采用本方合银翘散化裁,痰热闭肺期以本方合宣白承气汤加减,阴虚邪恋期以泻白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20例,结果全部治愈<3>。

    以本方加味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30例,基本方为麻黄、生石膏、杏仁、黄芩、大青叶、桔梗、葶苈子、陈皮、虎杖、甘草,并据症加味,日1剂。结果全部治愈。其平均退热时间2天,平均咳嗽消失时间4.5天,平均喘憋消退3.5天,肺部罗音平均消退时间5.5天<4>。而另一研究报道对于本病之风热闭肺型采用该方合银翘散、对于痰热闭肺型则配合凉膈散化裁,亦取得良好的疗效<5>。

    以本方合过敏煎加减组成哮喘灵,治疗外源性支气管哮喘55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4.53%<6>。而对内源性哮喘,则以本方随证加味,治疗47例。结果完全缓解17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7>。

    对于各种感冒咳嗽等,如风热感冒、空调感冒、小儿暑热、外感咳嗽等,以本方加减化裁,亦每获良效<8~12>。而以本方加黄芩、桑皮、前胡、鱼腥草、天竺黄、葶苈子、枳壳、当归、赤芍,治疗肺心病58例,并进行治疗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气分析。结果表明本方具有改善呼吸功能、调节酸碱平衡和缓解心脏病变的作用<13>。同时,6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方治愈率可达96.9%,而西药对照组仅为81.3%,差异显著。其免疫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本方能提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关系<14>。
, 百拇医药
    以本方加味治疗112例急性鼻窦炎患者,结果痊愈90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7.4%,一般服药7~20剂<15>。而加味治疗口疳52例,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2%<16>。

    以麻杏石甘汤加浮萍、乌梢蛇、乌梅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48例。结果痊愈34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7%<17>。对于顽固性荨麻疹,在麻杏石甘汤原方基础上,恶风加防风、黄芪,肠胃积热加大黄、黄柏,此起彼伏者加剌蒺黎、金银花,湿疹加苦参、薏苡仁,血虚加生地、首乌,治疗14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无效各1例<18>。

    以麻黄、石膏、炒杏仁、蛇蜕、地龙、甘草组成基本方,并据证加味,治疗42例红斑性肢痛病。结果治愈34例,好转8例,治愈率达89%;疗程最短者15天,最长者45天,平均19天。30例治愈者2年随访,复发6例,为不慎暴露高温、寒冻诱发<19>。

, 百拇医药     王氏以本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痔疮120例,包括炎性混合痔45例、内痔嵌顿3例、内痔脱出便血21例、炎性外痔23例、血栓外痔19例、静脉曲张性外痔3例、肛旁脓肿(初期)2例、痔疮后尿潴留4例。水煎内服,如遇外痔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本方水煎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结果:临床治愈9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20>。

    艾氏等统计分析医案367例,结果显示:①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居多;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冬两季多见。②其诊断指标是:发热、咳喘、鼻煽、口干渴、烦躁、便燥、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薄黄或黄白、脉数、浮、滑、弦;诊断参考指标为:呼吸短促、咽喉肿痛、麻疹隐现,痰黄稠,舌绛,脉细,小儿指纹青紫。③其病因多由感受外邪所致;基本病机为热邪壅肺,肺失肃降;证候特点多为热证、实证。④给药途径为水煎口服;临床用药常据症加减。⑤广泛用于多种疾病,较集中应用于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麻疹等。⑥其病程较短,疗程亦较短,疗效较佳,一般2—4剂即可痊愈;个别需要善后者,均用养阴润肺,行气健脾之品<21>。
, http://www.100md.com
    统计结果表明,本方多用于中医诊断为发热、哮、喘、咳、风温、风水、麻疹、烂喉痧、急惊风、鼻渊、肺痨、肺痈、胸痹等。西医诊断为肺炎、支气管炎、肾炎、百日咳、猩红热、鼻炎、副鼻窦炎、荨麻疹等见有发热、咳喘、鼻煽、口干渴、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即可应用本方。(《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故而可知,以肺经为病位、以郁热为病机,是本方临床运用之基本依据。尽管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广泛运用本方治疗各类病症,但仍未脱离上述原则。前述各类呼吸系统感染、皮肤病症、五官科病症、以及泌尿系病症等,就其病理机制而言,或主或从皆有肺经受累、病性属热的特征,故而灵活应用本方加减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参考文献><1> 胡仁寿,等·小儿咳喘灵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719<2> 马建政·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42例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406<3> 王洪玲,等·中药治疗支原体肺炎2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2,7:32<4> 张丽云,等·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3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1994,4:22<5> 孙孝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94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2:749<6> 纪秀兰·哮喘灵治疗外源性支气管哮喘55例临床观察·天津中医,1991,5:23<7> 周耀群,等·麻杏石甘汤治疗内源性哮喘47例临床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4:23<8> 陈曙辉,等·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风热型感冒152例·福建中医药,1992,3:49<9> 杨家棣·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空调感冒97例·河南中医,1995,5:278<10> 孙海龙·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暑热症·黑龙江中医药,1993,3:33<11> 王化云·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外感咳嗽36例·云南中医杂志,1994,2:29<12> 吕长江,等·麻杏石甘辛茶汤治疗小儿哮喘50例·江西中医药,1988,6:30<13> 贾文惠·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心病58例·内蒙古中医药,1992,2:7<14> 乐芹,等·麻杏石甘汤加味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00<15> 马玉起·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急性鼻窦炎112例·国医论坛,1994,6:14<16> 汤于嘉,等·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口疳52例临床观察·甘肃中医,1993,1:26<17> 周静·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48例·陕西中医,1994,12:541<18> 郑锟·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14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5:25<19> 牛志世·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红斑性肢痛病42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5:51<20> 王传华.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120例.湖北中医杂志 1990;(5):20<21> 艾 华,等.麻杏石甘汤证治规律研究.黑龙江中医药 1991;(1):44
, 百拇医药
    3. 胃热津伤证<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释义> 胃热津伤证治。太阳表证,服桂枝汤,汗不如法,大汗伤津,致表寒解而里热盛,且兼阴津耗伤,故身热甚而不恶寒,大烦渴而饮水不解,舌红苔黄而干燥,脉象洪大而数。证属胃热炽盛而兼阴津不足,治宜辛寒清热而佐甘寒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方用白虎汤辛寒清热,加人参以生津。<临床运用>

    参阅“阳明病”一章。

    4. 肠热下利证<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 百拇医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释义> 肠热下利证治。病属太阳,证为桂枝,理当汗解,反用下法,是为误治。若下后因而利不止,是为变证,当审其表里寒热虚实,以准确判断其转归。若利而脉促,而寒热头痛不解,是表邪虽陷里而利,然表证并未全消,属表里同病,为163条之“协热利”是也。其脉来急促,说明正气伤之不甚,尚有抗邪外达之势,与21条之脉促同理。若下后利不止而寒热头痛已解,是表邪尽陷入里。伴肢厥脉微者,阳气大虚是也;若伴喘而汗出,身热口渴者,是无形邪热蕴积阳明大肠是也。其喘乃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热逆于脏而肺气不降;汗出者,里热外达,迫津外泄。因之舌红苔黄脉数诸症,自有所见。治宜清热升清止利,方用葛根芩连汤。

    方用葛根之辛凉,透热升清而止利;芩连之苦寒,坚阴厚肠而止利,甘草甘平,和胃安中,调和诸药。全方苦辛凉合用,辛透苦降,寒以胜热,为治肠热下利之首选。<临床运用>

    葛根芩连汤以其卓越的清热坚阴止利功效,不仅受到古代医家的普遍重视,亦为现代临床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本方具有抗菌退热、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解痉、抑制胃肠运动、抗心律失常等作用<1~5>。就其现代应用范围而言,仍以消化系统病症为重心,进而延伸及于其他系统病症。

    消化系统:以腹痛泄痢而具里热征象者为其审证要点,广泛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中毒性肠炎、婴幼儿夏季腹泻、消化不良、伤寒及副伤寒、急慢性痢疾、食物中毒、急慢性胃炎,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