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专题文集
编号:77805
关于厥阴病的争议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共56条,对其认识,从古至今颇多分歧。这里仅将厥阴病篇原文错简、厥阴病实质、厥阴病证候分类、厥阴病的提纲和主方等问题的争议,综述如下:

    1、关于厥阴病篇原文的错简

    研究《伤寒论》,应以其原文为依据,由于厥阴病篇原文内容庞杂,一些医家自然要对其原文进行认真的考订,陆渊雷先生认为,厥阴病篇原文,大多为“厥利呕哕病”条文误入本篇,陆氏《伤寒论今释·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提纲有证候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以下诸条,皆不称厥阴病。《玉函》且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然其论意与序次,则厘然可辨。首论厥与发热,次专论厥;次论吐利,次专论下利,次专论厥;次论吐利,次专论下利,次专论呕;末二条论哕。夫下利呕哕,为诸经通有之证,无由辨为厥阴。易辨者唯乌梅丸吐蛔一证与厥阴提纲偶同耳。且下利呕哕诸条,皆《金匮》杂病之文,唯厥热诸条为《金匮》所不载。故小丹波但取厥热诸条为寒热胜复,与提纲一条为上热下寒,合为厥阴病,以符旧注寒热错杂之定义焉。今案上热下寒之证,伤寒杂病俱有之,伤寒为尤难治,特其证候,不能悉如提纲所云耳。寒热胜复之证,太炎先生谓即今之回归热,虽不无疑义,舍此无他病可以当之,……然回归热与上热下寒之证,尤不相及,凑合而俱称厥阴,仲景之志荒矣。……仲景撰用《素问》,同其名而异其实,以机能亢进者为阳,机能衰减者为阴,……既以全身虚寒证为少阴,胃肠虚寒证为太阴,更无其它种虚寒证堪当厥阴者,乃不得不出于凑合。此拘牵六经名数,削趾适履之过也。就本论原文而释厥阴病者,小丹波最为近是。山田氏认为阴证之极,至深至极者,如吴茱萸汤(案吴茱萸汤证并不至甚至极)、通脉四逆汤证等。信如所言,则是少阴之剧者尔,其说难从。铁樵先生以为肠胃病之兼风化者,盖泸上习见之慢性肠胃病,多兼神经衰弱,因忧郁而起,又多兼梅毒。先生臆称梅毒为内风,又以神经为肝,厥阴为肝之经脉,于六气为风木,辗转牵连,以成其说。此实先生心目中之厥阴病,非《伤寒论》中之厥阴病矣。又旧说皆以舌卷囊缩为厥阴证,而本论无明文可征,验之病者,多是大承气汤之重证,乃阳明,非厥阴也。盖因《热论》有六日厥阴烦满囊缩之文,而不知《热论》之厥阴,即仲景之阳明胃家实。”
, http://www.100md.com
    在这段文字中,陆氏不仅明确指出了下利呕哕为诸经通有之证,无由辨为厥阴,在《玉函》别为一篇,而且逐一辨明上热下寒非伤寒独有,厥热胜复难凑合称以厥阴,阴证至极乃少阴之剧,肠胃病兼风化说非《伤寒论》中之厥阴,舌卷囊缩于临床验之,乃仲景之阳明胃家实。从而得出了“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的结论。

    考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标题下,有“厥利呕哕附”等小字注,也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原本独立成篇的“厥利呕哕”证治。赵开美摹宋版而刻,此当是宋版原貌。而宋版《伤寒论》小字注,凡无“臣亿等谨按”字样者,皆是宋臣校订《伤寒论》时所据底本的原貌。在《伤寒论》中的王叔和语,如“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等,皆排大字。因此将厥利呕哕病篇附入厥阴病篇,并在厥阴病篇篇题下作了附注说明的,当是叔和之后,宋臣之前的整理者,钱氏认为,应是隋人所为<1>。

    哪些是厥阴病篇原文,哪些是厥利呕哕病篇原文呢?我们从《伤寒论》的别本《金匮玉函经》中可以清楚地识别出来。《金匮玉函经》卷4含“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共6篇内容。其中厥阴病篇原文只有4条,和宋版《伤寒论》对照,即厥阴病篇的326、327、328、329等4条。而第330至381条,在《金匮玉函经》中,为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也就是说,宋本《伤寒论》厥阴病篇,仅前4条属厥阴病篇原文,后52条皆为厥利呕哕病篇原文的附入。
, 百拇医药
    遗憾的是,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几乎删去了宋版《伤寒论》中的所有小字注,而成注本又是广泛流传,许多研习者与注家所据之本,《金匮玉函经》在清人陈士杰校刻发行之前,能看到其书的人以极少,故而厥利呕哕病篇附入厥阴病篇的事实,注家较少注意到,于是大多就原文现状论厥阴病,歧义百出,见解各异,则是必然的了。

    隋人为什么把厥利呕哕病篇附入厥阴病篇,钱氏认为,理由很简单,就是看到厥阴篇的条数太少了,仅仅四条,不能与前面几篇在条数上构成平衡格局,所以索性把厥利呕哕篇附进去了。这样的附入,虽然在条数上与六经病前五篇基本平衡了,但却是把六经之一的厥阴病与厥利呕哕具体病症混淆在一起了。对厥阴篇和厥利呕哕篇来说,合之则两伤,分开乃两利<1>。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就六经病篇条文数目而论,多者如太阳病中篇有98条,少者如太阴病篇仅8条,而整理者并未进行调整合并,似是看不出刻意追求条文数目平衡格局的倾向。所以从医理方面探求两篇合并的理由,尚属必要。厥阴病篇只有4条,是仲景未撰?(即如陆渊雷所说,无其他种虚寒证堪当厥阴者,乃不得出于凑合,以拘牵六经名数)或是原文亡佚?皆无从考证。就厥阴利呕哕病篇原文来看,陆渊雷提示“下利呕哕,为诸经通有之证”,既为通有,其中和厥阴经病通有的病证是否更多一些呢?且陆氏也认为乌梅丸吐蛔一证与厥阴提纲偶同。因此厥利呕哕病篇在内容上和厥阴病有更多的关联,或说是叔和在整理编次时,将本应属厥阴病篇的内容,因条文无“厥阴病”的明称而编入了厥利呕哕病篇,隋人认为不易拆分,于是只好将两篇合并。恐怕这或许是合二者为一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就厥阴病篇原文现状来研究厥阴病的实质等问题,显然仍是必要的,而许多医家也是这样做的。
, 百拇医药
    2、关于厥阴病的本质

    对于厥阴病的本质,争议颇多,或言为热,或言为寒,或言为虚,或言为实,或言为寒热错杂,或言为虚实兼见,或言为外感病的终末阶段,病极沉重,或言为阴尽阳生,病情由此而有转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谨择其要有综述如下:

    2.1 主热说

    2.1.1 厥阴病的本质是热厥

    方氏认为,厥阴病的本质是热厥。阴阳转化的规律是从阳入阴,由阴出阳。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而阳生,所以说厥阴病的本质不是阴寒。陆九芝曾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火化,故有热。人身元阳到此亦化阳邪退伏于内,不能充达于外,故有厥。此其热固是热,而其厥则更是热,非当其热时则为热,而当其厥时则为寒也”,“厥者何?热是也。先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我本人同意陆九芝的观点。根据是厥阴篇本身的定义,原文335条“伤寒一二日至五四五,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从治疗来看,厥阴篇处方16个,解表、清热、攻下、催吐占9个,余为温中及寒热并用方。而厥阴病篇中的几条寒厥,一是厥阴经表之寒,如当归四逆汤及吴茱萸汤证;一是热厥转化而成的寒厥,所以需温中回阳的四逆辈,作为鉴别诊断而列入篇中<2>。
, 百拇医药
    万氏也认为,主要应从热厥证来进一步认识厥阴病,只有认清热厥,才能认清厥阴病的真面目。厥阴者,手厥阴心包,足厥阴有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阳明病热到极点,热极生风,很容易涉及厥阴,亦即温病学说“邪入心包”和“热动肝风”之证。肝肾乙癸同源,病到少阴,也到了极点,亦易涉及厥阴,亦即所谓“阴虚风动”之证。热厥由阳明而来,即仲景“厥应下之”之例,若热陷心包,内闭情况又十分严重,则应先予牛黄、紫雪等凉开法,再用承气汤攻泻实热;热厥由少阴而为,则应郑重育阴潜阳,柔肝熄风,如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2>。

    时氏认为厥阴病本质是热厥,但不否认厥阴病有寒厥,尤其强调热厥可以向寒厥转化。认为厥阴病是急性热病的危重生死关,非死即生。在危重生死关头,如果抢救及时,扭转病情,生机在望,故一阴至绝作朔晦。阳明腑实出现肢厥,理所当然应划归厥阴热厥的的范围,不宜再看作是阳明病。少阴的手足寒与厥阴的寒厥也应如此来看。厥阴病的定位,不能单纯定在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因为急性热病要从动态的变化来分析病情,如从传经而来,多经过少阴阶段,其病位理所当然也包含了心与肾。如是热厥,邪热耗竭肾阴,热极生风,阴虚亦可动风,热入心包而神昏谵妄。如是寒厥,或者阴寒盛而肾阳衰微,或是阳亡而阴寒内生,皆可舌蹇囊缩,神糊不清,语声迟重,或见四肢拘急。热厥转化寒厥的过程中,必然要表现为寒热夹杂,热是原来的邪热,而非阳气盛,寒是阳气退,而非原来的假寒,即由原来的真热假寒转变为真热真寒。热厥转化为寒厥的过程中,则有寒热胜复,寒代表了阳气退,热代表了阳气恢复。在正邪斗争中,正气是指阳气,邪气是指真寒。正气胜邪,则手足转暖,但真热仍在;正不胜邪,则肢厥加重,仍为真热真寒。并认为热厥类似于高动力型暖休克,寒厥类似于低动力型冷休克。休克由高动力型转化为低动力型,则类似热厥转化为寒厥<3>。认为厥阴病厥、热、利、呕,颇似“中毒型菌痢”、“感染性休克”,出现高热神昏、痉厥瘈疭等症状,符合“热深厥深”病机。此症热毒甚重,重点在阳明热极,上冲心包,下动肝风<2>。
, 百拇医药
    2.1.2 厥阴病的本质是热化伤阴的虚热

    张氏认为,厥阴病的本质是热化伤阴的虚热。外感病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外为寒化亡阳,或者热化伤阴。《伤寒论》对于寒化亡阳的辨治,至少阴篇已经阐发殆尽,其证以四逆厥冷、脉微为主;其治则以四逆辈诸方为主。而对于热化伤阴的辨治,却止于阴虚火旺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而厥阴病的证候恰恰反映了外感热病后期阴虚阳亢的临床特征。所以阴伤的进一步发展,仲景把它归为厥阴病范围。厥阴之热,纯属阴虚之热,因为阴经不可能发生实热,热病后期之热,以阴虚居多<4>。

    2.1.3 厥阴病的实质为热证

    李氏认为,厥阴病的实质为热证,以热、厥为主证,以清下为大法。厥阴肝禀风木而寄相火,上接心火为母子相应,此乃厥阴病以热化为主的脏腑病理基础。邪入厥阴,肝木从风化火,肝阳上亢而成风火;或心包火邪上炎而为热;或“中见少阳化火”而为热。诚如万密斋氏云:“火生于木,木生于风,风火原来是一宗”。且厥阴本阳而标阴,中见少阳,标本异气,其气化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中气乃少阳火气,火热伤阴,动风耗血,从而出现“热深厥深”之证。且六气皆从火化,邪入厥阴也多从火化。“热深”可以说是厥阴病的本质。热者,热证也;深者,盛也,剧也。“热深”常见于外感病的危重阶段,而厥阴病正是处于外感病的最后阶段和危重阶段。其主证除仲景所述的热、厥、燥烦、吐哕利外,尚应包括昏痉一证。治法有泄热攻下、熄风开窍、回阳救逆之别<5>。
, 百拇医药
    2.1.4 厥阴病的实质是邪热闭郁,热极阴竭

    刘氏认为,厥阴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而枢转阳气,寒邪凝敛收引,内犯厥阴,最易凝闭,致厥阴疏泄不畅,转枢不利。气机郁滞,阳气不得外枢,闭郁于内则易于化热化火,首先形成了内热郁闭的病理特点。阳气闭郁于内,不能枢转外达,四肢无阳以温则厥冷,进一步形成了内热外厥的病理特点。厥阴内藏营血,邪热内闭内炽,势必灼伤营阴,致营血耗劫。其热邪闭郁越重,耗灼营阴就越甚,最终将造成“热极劫阴,阴液竭绝”的病理特点,《内经》称厥阴为“一阴至绝”、“阴之绝阴”意即在此。因此厥阴病的实质应该是“邪热闭郁,热极阴竭”,其临床变化及预后转归,也就完全取决于内郁之邪热外枢的转机和阴营耗劫的程度。并进而论及厥阴病提纲(326条)为热闭却阴,非上热下寒。枢机畅利,内闭阳热外散,则由厥变为发热;转枢不利,热邪再闭,又成厥逆,此即厥热胜复。厥阴下利是邪热闭郁下迫所致。其它厥证皆为鉴别而设<6>。

    2.2 主寒说
, http://www.100md.com
    2.2.1 厥阴病的本质是一种阴寒暴急性的疾病

    王氏认为,厥阴病是一种阴寒暴急性的疾病,由于阴寒暴急,气血不外达,反而由下上冲迫于心胸,而呈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上热证,心胸部虽呈热象,而全身和中(胃肠)下部则呈真寒证而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上迫以后,气血仍不能外达,则反下行而为下利,因此厥阴病以得微发热、汗出,脉浮数而渴等脉证,为阳回正复欲愈之佳兆,而在326条、333条戒人不可用下法及不可用黄芩汤以彻其热。由此可见,厥阴病是寒证是非常明确的。厥阴病篇归结起来,有四种证候类型,即“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深热深”、“厥微热微”。前两类证候是厥阴病阴寒厥逆的正证,后两类证候,“厥深热深”是阳明病,因热结于内,阻碍气血流通,而外观厥逆假象,当用白虎、承气以清热、下实。“厥微热微”是热邪结于胸胁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四逆散和解少阳。都是因内热而致厥逆,即所谓热厥,因外现厥逆证,易与厥阴病寒厥混淆,故列于厥阴篇以资鉴别,其实是阳明病与少阳病<7>。

, http://www.100md.com     2.2.2 厥阴病的本质是阴盛寒凝、正阳衰惫

    范氏认为,《伤寒论》从寒立论,六经以三阴三阳取名,反映了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厥阴是六经中最后一经,是正邪斗争的最后阶段,其少阴病的进一步恶化,阳气虚减和阴寒内盛的程度达到了极点,是阴证之极,至深且危。厥阴篇55条,言厥者共30条,其寒厥独占30条,占主导地位,堪为厥阴之本病。326条和338条乌梅丸证,皆不能充当“阴证之极、至深且危”的厥阴本病。厥阴病决不限于肝经一隅,而必然包括脾肾两脏的病理变化,其本病寒厥,比少阴寒厥来说确是有增无减。厥阴篇蛔虫窜扰、水停心下、痰食内阻、里热阳郁致厥诸证,属类证鉴别,不属厥阴本病。寒邪伤阳、正阳递减的病理变化,贯串于六经病的始终,厥阴为六经病之终末,其病理本质为阴盛寒凝,正阳衰惫。急救回阳,破阴逐寒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诸剂,实系厥阴病之主方<8>。

    2.2.3 厥阴病的本质是虚寒

    熊氏认为,厥阴病的本质是虚寒,其主要表现是寒厥。“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热为法,法在救阴”,《伤寒论》所讨论的病因主要是寒邪。邪在三阳而直传为厥阴病者,不外犯误汗、误吐、误下之忌,以伤正亡阳或伤津致阳衰。邪在太阴、少阴,若再误治或自转甚,更可致阳衰日甚而成厥阴病。厥阴病主要由太阴或少阴的基础上转入,或阳气素虚直中而来。全篇55条,言厥者30条,寒厥19条。故厥阴病确是正气虚弱之极<9>。
, 百拇医药
    2.3 主寒热错杂说

    2.3.1 厥阴病的本质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

    刘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上冲,厥阴之寒则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不化,肝胆热而脾胃寒,是厥阴为病的特点。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存在于同一人体之中,阴阳之间必然发生消长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厥与热的胜复,厥是真寒,热是真热,不存在真假格戴问题。在阴阳混淆、阴阳消长的过程中又产生了阴阳顺逆、阳复阴退为顺,阴极阳亡为逆;阴阳平衡为顺,阴阳离绝为逆;阴阳相接为顺,阴阳气不相接为逆。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则手足必然发生厥逆。热厥与寒厥皆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另外厥阴病还涉及到气血不调的问题。总之,阴阳错杂、阴阳消长、阴阳顺逆等变化,是阴阳矛盾运动中的几个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超出阴阳学说之外,这就是厥阴病的根本<8>。

    2.3.2 厥阴病的性质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
, http://www.100md.com
    陈氏认为,厥阴病的性质,既不同于少阴病寒化的心肾阳虚证,又不同于太阴病的脾虚寒证,而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此外亦有寒证、热证,尤多厥热胜复证。并认为厥阴病篇关于厥阴病理论的内容不完整,存在较大缺陷。就外感病来说,既没有邪闭心包证,也没有肝风内动证;就杂病来说,既无肝阳上扰证,也无肝气郁结证<11>。

    2.3.3 厥阴病的本质是寒热虚实互变而错综复杂

    费氏认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交尽是交极的意思。极则变,阴尽阳生,阳生阴长。厥阴是阴阳互变的所在,也是阴阳互根的原始。厥阴是阴阳调节的中心。《汉书·律历志》云:“万物始生,螾然”。螾通蚓,螾然即蚯蚓在地中蠕动之状,这表示寅时之阳已经萌动。而寅时乃厥阴所主,同少阳之卯只差一个时辰,所以不可理解为厥阴纯阴无阳,而只有到少阳才有阳气初生。诚如张锡纯说,元气亦即阳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也”,从厥阴到少阳是阳气出生的全过程。例326条为提纲,目的在于说明厥阴病的本质是寒热虚实互变而错综复杂。至于厥与下利等,只是反应寒热虚实互变的两种表现,非是本质<12>。
, 百拇医药
    2.3.4 厥阴病 是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

    何氏认为,厥阴病系在少阴病阴阳两虚,尤其是在阴虚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转属的,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滋养,所以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肝火上逆的上热症状,胃气虚弱兼之肝火内扰,又出现饥不欲食,呕吐的中虚症状。其时少阴脾肾虚寒之厥利乃继续存在,于是乃成为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是在厥阴病正邪争持阶段的病机,肝失疏泄,胃虚不化,食滞于中,又兼胃肠寒热不调,适合蛔虫寄生,所以吐蛔为厥阴病的特点之一。阴阳胜复、厥热往来是正邪相争阶段出现的病理机转。胃气将复,厥阴内寄之相火又能发挥其布阳化阴的功能时,则正能胜邪,出现身热而厥利俱止。如胃气不能支持,阴寒复盛,则又重见厥利。身热是阳气复,厥利是阴寒盛。正邪相争、互有胜负,故有厥热往复。肢厥是厥阴病主要症状,呕吐哕利是肝病所致的肠胃病,皆有寒热虚实之辨<13>。

    2.4 主虚说

, 百拇医药     2.4.1 厥阴病是阴阳两虚的危重阶段

    陈氏认为,厥阴病,从易理阴阳消长来看,当属于阴极生阳的阶段。疾病从太阳(三阳)开始,病至阳明(二阳),已少一个阳的量变;病至少阳(一阳),又少一个阳的量变;病至太阴(三阴),此时阳气已衰而阴气也损;病至少阴(二阴),此时阴气又少一个量;病至厥阴(一阴),这时不仅阳气衰弱,而且阴气也弱了。因此厥阴病是处在阴阳两虚的危重阶段。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阴极生阳,可以转危为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阴阳两竭而分离,就立即死亡。不难看出,厥阴病是处在疾病发展的末期。并认为厥阴病的厥热胜复,乃是正气已极度衰弱,调动人体全身力量作最后一次生死存亡的斗争。如果正气胜邪,厥热胜复就转化为发热,由阴出阳,病可向愈。如果邪胜正,厥热胜复就转为厥逆亡阳亡阴,阴阳并竭而亡<14>。

    2.4.2 厥阴病病机主要是阳衰阴竭

    沈氏认为,厥阴病的病机主要是阳衰阴竭,其性质是阳衰则寒,阴虚而热。厥阴病有虚寒的一面,也有虚热的一面,有寒热错杂的一面,更有阴阳胜复的一面。要分析具体病情,不可执一而论。寒是虚寒,热是虚热。乌梅丸只能是治疗蛔厥的主方,不能说它是厥阴病的主方。当归四逆汤证属肝经病范畴,用治厥阴阳衰阴竭证是不够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上热下寒,不属厥阴。白头翁汤证称为病入厥阴较确切,麻黄升麻汤证为坏病。故厥阴病篇缺少治疗阳衰阴竭证的主方<15>。
, 百拇医药
    3、关于厥阴病的证候分类

    在上述讨论厥阴病实质的综述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对厥阴病篇的错综复杂的证候进行分类的问题。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五版)将前五经病篇皆分列“本证”与“兼变证”或“类似证”,而独有厥阴病篇不依此例进行分类之后,对该篇证候分类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姜氏专门阐述了对厥阴病本证及类似证的认识。他认为,确立本证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反映本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征。厥阴病的本证当以肝与心包(重点在肝)病为主;二是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的生理病理特征。据此原则确立厥阴病本证,大致有四,一是厥阴提纲上热下寒证;二是厥与厥热胜复证;三是厥阴热利证;四是厥阴寒呕证。而麻黄升麻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为厥阴上热下寒类似证;寒厥、热厥、蛔厥、痰厥、水饮厥为厥阴厥逆证的类似证;下利谵语、下利清谷为厥阴下利证的类似证;呕而脉弱、呕而发热为厥阴寒呕的类似证<16>。显然易见姜氏的具体归类法,与前述阐述厥阴病本质而涉及厥阴病证候分类的各种认识,亦是存在着争议的。
, 百拇医药
    4、关于厥阴病的提纲和主方

    由于对厥阴病本质的认识大相径庭,所以对厥阴病提纲与主方的认识,也是就各不相同了。

    4.1 关于厥阴病的提纲

    4.1.1 第326条为厥阴病提纲

    许多医家认为326条可以作为厥阴病提纲,能反映厥阴病本质或特点。但对其病机的认识却各有见解。主热者认为,厥阴邪热内闭,劫灼阴液,故见消渴;内闭之热不得枢转外透,则上逆撞心;更加燔灼营血、劫灼心阴,故心中疼热;热盛则善饥,胃内无液以润滑,不能消谷磨食,故饥不欲食。此乃热病后期,邪热深入,阴精劫夺之常见症状<6>。主寒者说,此条乃阴寒暴急,使气血不得外达,遂上冲迫心胸而呈上热诸症,全身及中下部则仍呈真寒<7>。主寒热错杂者认为,此条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其热来自肝胆风木相火上冲,其寒来自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10>。
, 百拇医药
    4.1.2 第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提纲

    如李氏认为,326条虽可认作厥阴病的症状,然这只能说是厥阴脏腑经络的部分病证而已,它远远不能反映、概括厥阴病最实质、最关键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厥阴病为外感热病最阶段的实质,以其作为厥阴病提纲,似有名不副实之嫌<5>。又如金氏认为厥阴病全篇除论述寒热错杂证外,还论述了寒证、热证、气郁证、厥证、厥热胜复证、呕哕下利等证,而326条只论述了寒热错杂证,没有概括性,故不能成为厥阴提纲<17>。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则明言326条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而并不直言为厥阴病的提纲。

    4.1.3 另外设立厥阴病提纲

    据孙氏综述,另立厥阴病提纲者大体有以下5种:①提出337条“凡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高度概括了厥阴病的基本特点,可以作为提纲,此条补充在326条之后,提纲方为全面。②认为厥热胜复是厥阴病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提纲并未涉及,应予补上。③将“厥阴之为病,热与厥相错见也”作为厥阴病提纲。④提出以“肝家郁”作为厥阴病提纲。⑤提出以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为提纲<18>。此外也有人赞同宋代朱肱所提出的昏痉为厥阴病主证和提纲的观点<5>。
, http://www.100md.com
    4.2 关于厥阴病的主方

    4.2.1 厥阴病篇有治厥阴病的主方

    有人认为乌梅丸为治厥阴病的主方。如陈氏认为乌梅丸阴阳兼顾、寒热并进、扶正祛邪温多于清,补中寓攻,对病至厥阴,人体阴阳俱虚,邪热尚未清彻,治疗需阴阳兼初、清温并施,颇为对症<14>。又有人认为乌梅丸清上热、温下寒、养肝体、舒肝用,可作为厥阴病主方,并引柯韵伯“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作佐证<18>。

    有人认为四逆汤类为厥阴病主方。因厥阴病本质阴盛寒凝,正阳衰惫,因此急救回阳、破阴逐寒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诸剂,实系厥阴病之主方<8>。

    4.2.2 厥阴病无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有人认为,因厥阴病主证有热、厥、躁、烦、吐、哕、利和昏痉等不同,故在治法上或泄热攻下,或熄风开窍,或回阳救逆,应随证施治,对证选方。而乌梅丸实为治疗内伤杂病之剂,不能作为厥阴病之主方<5>。
, http://www.100md.com
    也有人认为,乌梅丸是治疗蛔厥的主方,但不能说它是厥阴病主方。因厥阴病本质是阳衰阴竭,故厥阴病篇缺少治疗阳衰阴竭的主方<15>。

    除上述涉及到的厥阴篇原文错简、厥阴病实质、厥阴病证候分类、厥阴病的提纲和主方等问题的争议外,现代关于厥阴病的争议还涉及到厥阴病在六经次序中的定位问题,有厥阴病当在少阴病之前说;有厥阴病当在少阴之后说。涉及到厥阴病的脏腑定位问题,有在肝和心包说;主要在肝说,以及不可局限于肝和心包说。涉及到厥阴病成因问题和寒厥、热厥、厥热胜复的病机问题等等。因篇幅所限,皆不多赘述。

    参考文献

    <1>钱超尘. 伤寒论文献通考.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3,454

    <2>王琦 李铁君. 关于《伤寒论》厥阴病的讨论. 新中医,1979,6,18~21
, 百拇医药
    <3>时振声. 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再认识. 新中医,1985,6,10~13

    <4>陈亦人 李铁君, 等.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第三次讨论. 新中医,1982,7,14~17

    <5>李富汉. 《伤寒论》厥阴病探要. 河南中医,1994,1,2~4

    <6>刘承仕. 《伤寒论》厥阴病实质探析. 河南中医,1996,5,5~7

    <7>王梧川. 我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认识. 湖北中医杂志,1981,5,3~5

    <8>范仁忠. 阳微寒凝探厥阴. 河南中医,1989,5,2~4

    <9>熊万德.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几点看法. 浙江中医杂志,1982,4,149
, http://www.100md.com
    <10>刘渡舟 郝万山. 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 河南中医,1981,3,11~13

    <11>陈亦人. 厥阴病篇析疑.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3,23~26

    <12>费国斌. 厥阴病篇刍议. 江苏中医杂志,1993,6,1~2

    <13>何志雄. 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 新中医,1980,5,12~16

    <14>陈克正. 从易理和临床认识《伤寒论》厥阴病. 中国医药学报,1995,2,20~21

    <15>沈济苍. 我对厥阴病的看法. 中医杂志,1985,12,45~47

    <16>姜建国. 试论《伤寒论》厥阴病本证及其类似证. 河南中医,1994,6,8~9

    <17>金东明. 厥阴病提纲管见. 吉林中医药,1983,4,38~39

    <18>孙公凯. 《伤寒论》厥阴病篇研究近况.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2,22~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