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专题文集
编号:77819
《伤寒论》时间医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人体生理结构及其机能活动与天地自然相应,因此自然界固有之时序特点,必然对人体之生理、病理构成影响,并直接与疾病诊断与治疗相关。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人体生理、病理与时序节律的相关性,并进而探索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的基本内容。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学对时间医学之认识,已有相当深度和广度,《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即是其基本理论框架。《伤寒论》禀承前期医学理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从临证角度对中医时间医学观点,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总结和整理有关思想,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伤寒论》对人体生理时序规律的认识

    《伤寒论》对人体生理时序规律的认识,全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时序规律,一年之中有四时之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一时之中又有六气之别,十五日为一气也。一气之中有三候之异,五日为一候也。然一日之中,亦有十二时辰之分。这种年、时、月、气、候、日时间节律,反映了天地阴阳运动在不同时序中的固有特点。是以《伤寒例》曰:“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 百拇医药
    《素问》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人以天地为父母,机体之阴阳气血运动,必然与天地阴阳运动相应。而自然界之时序节律,反映到人体,即为人体生理之时序节律,此即天人相应思想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人体生理时间节律,在脉象上表现十分显著。脉应四时,所谓“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平脉法》)是也。这种脉象时间节律,实际即是“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具体体现,盖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是也。故《平脉法》又云:“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通过脉象变化,具体论述了人体阴阳消长、气血盛衰的四时生理节律和营卫气血的昼夜运行节律。

    作为一部辨证论治专著,《伤寒论》主要讨论人体感受外邪后的病理变化、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应诊治方法,因而对人体生理时间节律,直接论述较少,更多的是通过临床病理现象或病理时间节律,予以间接反映。

, 百拇医药     二.《伤寒论》对人体病理时序规律的认识

    病理时间节律,同样表现为年节律、四时律、月节律、昼夜律等,可以通过发病时间、病程、复发时间、欲解时辰等具体临床表象进行具体观察。《伤寒论》一书,对各种临床现象观察细致入微,记录全面具体,因而其有关病理时间节律的内容十分丰富。

    有关病理现象年节律、四时律的论述,其文字多见于原著之前四篇和后七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篇》“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之语,即是对病理变化年节律的典型描述。而《伤寒例》则继承《内经》理论,曰:“春伤于风,夏必 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而“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充分说明四时六气及时行疫气为病,有着明确的季节规律。这种疾病发生的年、时节律,充分反映了疾病本质与时节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医整体恒动观的一种客观体现形式。
, http://www.100md.com
    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中,有关病理时间节律的论述,以候节律为其主要内容。所谓候节律,即以五日为其节律之基本周期。然则《伤寒论》禀承《素问·热论》六经传变理论,仿其逐日传经之说,而多以六日为基本周期,实则为候节律之变局。为方便叙述,姑且称之为六经节律。这一时间节律以六日为中心,包括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等,以及六日倍数之约数,如十日、十二日、十三日等。

    这种日数描述曾被部分医家否定,认为是病情发生发展时间之大体约数,不应拘泥。然则实际为大量临床实践观察之具体记录,反映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而特殊的时间周期,这种周期与外感疾病之传变、加重、减轻、自愈等密切相关,其节律周期与现代医学对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或病毒性感染、肠伤寒、大叶性肺炎等自然病程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应予充分重视。

    就病程而言,《伤寒论》认为,外感热病以六日为其自然周期,其理论根源于《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之逐日传经学说。故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故也。”病邪随经气而传,六日经尽,至七日而不作“再经”,是故自愈。若“欲作再经者“,是病之不愈,而下一个周期开始,此时可“针足阳明”,利用各种治疗手段,截断其病理传变进程,“使经不传则愈”。若“再经”已成,则可期之“十三日愈”,是十二日“再经”已尽,周期结束,故于次日自愈。
, 百拇医药
    他如疾病传变、死亡时间等,皆与六经节律密切相关。邪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由阳转阴,均表现出明显的六日周期性,反之亦然。而病情加重变危者,《伤寒论》多称死或曰“不治”,其时亦多与这种时间周期相关。故曰“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这种周期决定于外感热病的内在本质,有着严格的六日节律。然则中医学认为,影响疾病性质的因素甚多,除病邪性质及其程度外,机体正气体质之强弱及阴阳属性、自然气候及地理环境、正邪斗争之程度与状态等,皆是不可忽略之因素。是以这种六日节律,仍然受上述因素之影响,而在不同个体及不同状况下,表现出相对的游移。故《伤寒论》又曰“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奇阳偶阴,其文字表述虽有机械僵化之嫌,然其精神则是说明病理阴阳属性之别,对病理节律之影响。故其病程虽以六日为周期,而小有所异也。他如“五六日”、“七八日”等,皆当作如是观。

    除六经节律外,《伤寒论》时间医学所涉及之另一主要内容,即昼夜节律。日升月落,此昼夜节律之在大自然的具体表现。这种日月阴阳更替的昼夜节律,对人体生理病理之影响,亦显而易见。据中医学理论,三阳三阴依其阴阳气血之多寡及相关脏腑经络特性,而于一日之中各有主旺之时,此其生理之昼夜节律。而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节律则对其病理变化造成明显之影响。其病或轻或重,或愈或死,皆与其时相关。阳明主旺于申酉,是以燥热结实于腑,而每于日晡时分潮热汗出;而“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 百拇医药
    《伤寒论》所述之六经“欲解时”,是病理昼夜节律之典型。析其所述,三阴病欲解于夜间,三阳病欲解于昼时,其与三阴三阳旺时多有关联。历代医家予此,多以阴阳消长变化、气机升降开合的昼夜节律来解释其机理,且以临床实例和现代实验结果,予以验证。然亦有牵强附会之处,未能自圆其说。然则论中所述,无论其机理为何,必竟真实反映了六经病在一日之中的最佳治疗时机,而这种时机与六经病理昼夜节律,关联密切,这是不容置疑的。

    三.《伤寒论》对诊疗预防时序规律的认识

    既然人体生理病理存在着时间节律性,因而根据相应的生理病理节律,或顺其势,或逆其势,择时而治,是时间医学思想在预防诊疗方面的具体体现,亦是提高预防诊疗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伤寒例》云:“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是据四时春夏阳长、秋冬阴长之时间节律,顺应自然天地阴阳消长趋势,调养机体阴阳,是为中医预防养生之准则。“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平脉法》“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此言时间节律在疾病诊断及预后方面的运用。而“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是论治法顺时之理。大凡春夏宜汗,以其与天地阳气之疏展及机体气机之升浮相顺应;春之阳气生发向上,是以春季亦宜用吐法;而秋之肃降,其性向下,故宜用下法。故论曰“大法,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是治法与四时节律之相应也。故有研究者据此而结合《内经》“一日分为四时”之观点,提出朝宜吐、日中宜汗、日晡宜下,与三阳病欲解时不谋而合。既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晡为秋而夜半为冬,则温法自宜于夜半也,此又与三阴虚寒证之欲解时大体相合。

    以上简要总结了有关《伤寒论》中时间医学思想,可供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之参考。另有研究者提出“时相医学“概念,强调天地人之整体联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伤寒论》有关内容进行探讨,虽属一家之言,仍不乏其借鉴价值。,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