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史学研究
编号:77825
楚医学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湖北中医学院 李今庸教授

    楚国,位于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勇敢,自姬周建国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开拓,从而创造了灿烂的光照千秋万代的楚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而楚医学则是这个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证我国民族蕃衍昌盛过程中,与中原医学交流、融合,组成了整个汉民族医学,促进了祖国医学的发展。现在试以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探讨祖国医学中楚医学的存在和形成及其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一

    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发现了铸铁,促进了古代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农业、手工业的巨大发展。继而使一些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气象、历法、数学、医学等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荆楚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出土了铁制工具,长沙龙洞坡52·826号墓出铁削一件;六合程桥1号墓出铁块一件;六合程桥2号墓出铁条一件;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出铁锸一件;长沙一期楚墓出铁锸、铁削数件;常德德山12号墓出铁削一件等。黄展岳先生《关于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一文认为:“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的地区很可能是在楚国”。然就事物一般规律论之,则铁器的最早冶炼和使用地区既然是在楚国,而铁器引起事物最早变革的地区也就自然而然是在楚国了。
, http://www.100md.com
    恩格斯指出:“铁……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锋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当的工具”。铁制工具的坚固性和锋利程度,是石制或青铜工具所不可比拟的,这就大大提高了人类尸体解剖的效果,促进了人类尸体解剖活动的发展,《灵枢·经水第十二》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切循度量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通过尸体解剖,使人们对人体组织解剖结构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黄帝内经》论述的人体各部组织结构基本是符合实际的,是比较正确的,例如,《灵枢·肠胃第三十一》所记载的人体食道和肠道的长度,计五丈八尺四寸,本世纪50年代一位西医专家对此曾经作过认真研究,其得出的结论是:“《内经》所载消化道长度的测量是准确的”。古代如没有相当效果的解剖实践,是不可能达到这种认识的。然《灵枢·肠胃第三十一》中“回周叶积而下”,“左环叶脊(积)上下辟”之文,则正是楚人用楚地方言记述的,《方言》卷三说:“扑、翕、叶,聚也……叶,楚通语也”,可证。并以这种解剖知识为基础,将长期生活观察和临床观察的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以总结,加以提高,升华,产生了楚医学的生理和病理,促进了楚医学基础理论的创立。
, 百拇医药
    二

    梁代王僧孺答全元起之问谓:“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剌病也’,《东山经》:‘ 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注:‘可以为砭针’《春秋》:‘美 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这里王僧孺以为是因“季世无复佳石”,才无奈而“以铁代之”的说法虽为谬误,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砭石疗法发展到铁制小针疗法即九针疗法,则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恩格斯说:“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了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楚国正是由于最早发明了冶铁术,创制了坚固而又锋利的九针,九种不同形制的小针,以适用各种疾病的治疗,大大优于砭石的治病,从而在楚国淘汰了砭石疗法,普及了针剌治病,并将这种针剌疗法推广到中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所谓“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正说明了这一点。我国东方齐鲁地区则仍然处在砭石疗法的阶段。

    由于针剌疗法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人们不仅认识了针剌治病的手法、反应和效果,而且还逐渐认识到人体由“点”到“线”即由俞穴到经络以至气血循行流注的规律,产生了经络营卫学说,这就表明了楚国创制的九针疗法,为经络营卫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脉书》显示了经络学说形成与楚国的渊源关系。
, 百拇医药
    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而皓首,故又称“老聃”、“老子”,楚之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史,见周衰而西出函谷,为关令尹著写《道德》五千言,即《老子》八十一章,《史记》有其传。老子为道家始祖,他创立的道家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刻的影响。老子认为,任何事都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故必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而防患于未然。人要防止疾病,延长寿命,则平时就得调摄精神,进行摄生。他在《老子》一书中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见《第五十章》),“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见〈第五十五章〉),一切邪气都是无法伤害的。他吸收了中原的养生思想,特倡自然无为,恬淡寡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强身的“行气导引”活动,吐故纳新,运动肢体,以期达到“深根固祗,长生久视”的目的。在〈老子〉一书里,这种思想有着充分的反映。其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天,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一章说:“恬淡为上”,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三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八十章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四十四章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等。老子的这一养生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楚医学的强身保健学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和《导引图》,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有关导引文字的简书,充实了楚医学的养生内容。
, 百拇医药
    四

    《素问·玉版论要篇》说:“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醪酒,上《汤液醪醴论篇》作“醪醴”。根据病色所见浅深程度,或治以汤液,或治以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歧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汤液,醪醴,亦可以黍米为之,然此则明确强调“必以稻米,炊之稻薪”而始可,因其“得天地之和”而又“伐取得时”而“精足质优”,故《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乃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得差贷”,郑玄注:“大酋者,酒官之长也,于周则为酒人,秫稻必齐,谓孰成也。……古者获稻而渍米曲,至春而为酒,《诗》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古代为酒以稻米为优胜。稻米得天地之和而伐取得时,为汤液及醪醴,最适宜于人们养体和治病。然“稻”之为谷,《淮南子·地形训》说:“江水肥仁而宜稻”,又说:“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地宜稻”。是稻宜江水之灌溉而生长于南方。南方者,即《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的“南方”,《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尔雅·释地》说:“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此“梁山”妈“衡山”,在湘南,亦古之楚地。是《素问》中《汤液醪醴论篇》和《玉版论要篇》所载有关“汤液”、“醪醴”之文,当为楚医学内容,而《腹中论篇》所论“鼓胀病证”及其治以“鸡矢醴方”,亦当为楚医学的医疗经验。
, 百拇医药
    五

    麻疯 一病,古称“疠风”或曰“大风”,又单称为“疠”,字亦作“厉”,亦作“癞”。以其为病颇难治愈,故古人目之为“恶疾”。其病在我国历史上,记述较早。春秋时代,孔子的学生鲁人冉伯牛就患有此病,《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何晏集解引包曰:“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也”。《淮南子·精神训》说:“冉伯牛为厉”,《论衡·剌孟篇》说:“伯牛为疠”。显然《论语》记冉伯牛的“疾病”,即是“疠风”。《庄子·天地篇》说:“厉之人夜半生其子”。《战国策·楚策四》说:“疠人怜王”,《黄帝内经》详论了疠风的证候、病机和治法,《山海经》则记载了多种“食之已疠”的药物。从而表明我国古代的中原和荆楚都对疠风一病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认识到疠风病具有染易性质而对其有罪的麻疯病人采取迁徒措施甚至处之以死者,则惟楚地有之。1975年12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律文,说:“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可(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或曰当迁迁所定杀”,又说:“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所谓“疠所”或“疠”之“迁所”,就是集中麻疯病人的地方,楚国苦县之“赖乡”或是其一。这种用法律形式将麻疯病人进行集中而与健康人隔离,自是楚医学所始倡导的。
, 百拇医药
    六

    《孟子·滕文公下》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从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韩诗外传》卷四第二十六章说:“然则楚之狂者楚言,齐之狂者齐言习使然也”。楚国地处南方,由于地域、气候、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以及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一定自己特征的楚地方言,并以这种方言表述着自己的医药经验。《黄帝内经》中就包含有很多具有楚地方言的医学内容,例如:

    (一)《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毫针者,尖如蚊虻喙”,《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说:“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蚊,楚语。《说文·虫部》说:“蚋,秦晋谓之蚋,楚谓之蚊”,可证。

    (二)《素问·五藏生成篇 第十》说:“黑如乌羽者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说:“殆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鸟,楚语。《说文·佳部》说:“雅,楚鸟也……秦谓之雅”,可证。
, 百拇医药
    (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说:“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鹅,楚语。《方言》卷八说:“雁,自关而东谓之 鹅,南楚之外谓之鹅”,可证。

    (四)《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说:“安卧脉盛,谓之脱血。……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海论第三十三》说:”髓海不足……懈怠安卧“,《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说:“……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安卧,为“安 ”。 ,楚语。《说文·卧部》说:“ ,楚谓小儿 懒 ,从卧食”,可证。然《玉篇·卧部》说:“ ,女厄切,楚人谓小懒曰 ”,是《说文》之“儿”字为衍文。

    (五)《灵枢·肠胃第三十一》说:“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积)上下辟……”,叶,楚语。《方言》卷三说:“扑、翕、叶,聚也。楚谓之扑,或谓之翕。叶,楚通语也”,可证。

    (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说:“跖跛,寒风湿之病也”,此文“跖”、“跛”,叠词同义,今谓之“相同连合词”。跖,楚语。《说文·足部》说:“跖,楚人谓跳跃曰跖”,《方言》卷一说:“ ,跳也……楚曰跖”,可证。
, 百拇医药
    (七)《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说:“人之唏者……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唏者,阴与阳绝”。唏,楚语。《方言》卷一说:“唏,痛也……哀而不泣曰唏。于方则楚言哀曰唏”,可证。

    (八)《灵枢·本神第八》说:“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盈,是“凭”字之改。《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王冰引此文作“凭”,可证。凭,楚语。《楚辞·离骚》说:“凭不厌乎求索”,王逸注:“凭,满也。楚人名满曰凭”,可证。

    (九)《灵枢·经脉第十》说:“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灵枢·玉版第六十》说:“窥门而剌之者,死于家中”。占、窥,楚语。《方言》卷十说:“窥,占,伺,视也。凡相窃视南楚谓之窥……或谓之占……”。

    这些楚地方言论述的医学内容,自当是属于楚医学的组成部分。

    七

    《说文·草部》说:“药,治病草”,王冰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说:“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药物,是医者治疗疾病、祛邪扶正的工具,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地处南方,在水土、气候等诸方面自古就有优胜的条件,适宜于万物的生长,而楚人则勤劳、勇敢而富于开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不少的南方药物,如犀角、丹沙、橘柚、鸡头、紫苑、猪苓、桂、兰、术、姜、乾姜、黄芩、薇衔、麻黄、射干、鸢尾、杜仲、牡丹、檗木、败酱、山茱萸、乾漆、梅实、防己、蜚虻、紫草、栀子、百合、蜀漆、恒山、雷丸、蓬 、巴戟天、水银、石流黄、假苏、乌头、石斛、决明子、茅根、 耳实、五加皮、虎掌、矾石、蜣螂、蛇蜕、白蔹,等等,为楚医学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促成着楚医学的向前发展。
, http://www.100md.com
    结语

    楚为南国,地处江汉而邻于中原,楚人则长期与中原进行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且又自我创新。《孟子·滕文公上》说:“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 而自宋之滕”,这是楚人到中原国家去传播农业技术;同篇又说:“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这是楚人到中原国家留学,学习中原的文化知识。其实,在春秋时期,楚人老聃就对孔子传授过知识,而楚人 臂子弓、公孙龙、任不齐又向孔子执弟子之礼,师事孔子,而学孔子之“六艺”。从而体现了楚国和中原国家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在医学领域里,亦当如此。从《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之文、和燕齐一带方士的“不死之药”思想波及到楚国,而“南献不死之药于荆王”之事,就可看出这一点。楚医学和中原医学的交流、融合,进而冰雪交融,浑然一体,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医学,战国末期各国医学家集体总结医疗经验而撰写的《黄帝内经》一书,则充分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因而可知楚医学是祖国医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上,楚医学和中原医学一样作出过伟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