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史学研究
编号:77826
张仲景其人其事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由于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皆没有为其立传,致使记载其生平事迹的可靠史料十分缺少。他自己的《伤寒卒病论集》、晋·皇甫谧《甲乙经序》、唐·刘知几《史通·人物志》、宋撰《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宋·林亿等《伤寒论序》以及张杲《医说》等,虽涉其人其事,但皆只言片语。至明·李濂《医史》撰《张仲景补传》,清·陆九芝撰《补后汉书张机传》,方有仲景传记行世,其后及当代又有多人考校。这里就仲景其人其事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1、张仲景生卒年限及故里

    张仲景确切的生卒年代无可译考。据《伤寒卒病论集》所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仲景无疑是生活在东汉未年。建安为东汉献帝刘协年号,建安纪年即建安元年,为公元196年,其后十年左右,亦正是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根据一般规律,中医成才年龄多在50岁至60岁之间,由此推断其出生在公元150年前后大体可信,薛氏考证认为约出生于公元142年~145年,卒于公元210年前后[1]。宋氏考证认为生于公元148年~152年间,卒于公元211年~219年间[2].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则将其生年确定为公元150年,卒年确定为公元219年。杜氏从《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所录“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入手,考证了仲景见何颙的时间,并进而推测出仲景诞生于公元151年。从《甲乙经序》华佗、仲景并称而华佗在前、仲景在后,进而考察了华佗卒年和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年代,推测出仲景可能卒于公元220年[3]。
, http://www.100md.com
    关于张仲景的故里,《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言“同郡张仲景”, 《后汉书·党锢别传》言何颙为后汉南阳郡襄乡人,故知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已佚)云仲景为”南阳人”是不错的。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产于涅”, 嘉靖《邓州志》载:”张机,字仲景,涅阳人”据以上史料,主张仲景故里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者很多。嘉靖《水经注》云:“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之阳故名”。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涅阳”下,应卲曰“在涅水之阳”。廖氏通过对古地名及所属郡县的沿革的考证,认为古涅阳城址,在今之河南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左右的张寨村,清代光绪末年(1908年)张寨北门尚存,门上边留有石刻“古涅阳县”铭文碑额[4].据以上史料大体可以认为,仲景故里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稂东镇的张寨村。

    2、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事

    宋臣《伤寒论序》云:“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因唐人甘伯宗的《名医录》已佚,故这是今天见到最早谈到这一问题的文献。明·嘉靖《南阳府志》言:“灵帝时举孝廉,官长沙太守”。嘉靖《邓州志》也言“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李濂《医史》也有“灵帝时举孝廉”语,陆九芝《补后汉书张机传》除灵帝时举孝廉外,又有“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语。明清两朝的《长沙府志》“郡职篇”和“名宦志”亦皆列入了张机其人,但这些著作和地方志,皆在宋臣校定刊行《伤寒论》之后,而医家广泛以“长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者,也在《伤寒论》刊行后。因疑这些记述皆本宋臣《伤寒论序》,而宋臣所据,为唐 甘伯宗《名医录》。可该书南宋后即亡佚,故该书所述资料的依据则无可考查了。至于章太炎所说刘表任命仲景官长沙,“则宜在建安七年后矣”,也只是一种推测,并无实据。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此事未足为信,也有的人认为,举孝廉大概不会错误,做长沙太守事完全有可能。应当说这都是比较冷静的说法。
, http://www.100md.com
    清康熙间,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著》,卷首“灵异记”,系节录冯应鳌“医圣张仲景灵应记”和桑芸“张仲景祠墓记”而成。其中记述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于南阳城东,仁济桥西,三皇庙后,“园丁掘井圃中,丈余得石碣”,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近据傅氏等报告,此墓碑现存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高二尺余,下中所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十一字,石刻风格每见于晋末至南北朝间。碑框所刻花纹,其配画与晋末至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相仿,其图式也象是该时期的格调。在1981年修整祠墓过程中,发现沉埋积土内之碑座后面,有“咸和五年”4字。咸和为晋成帝司马衍年号,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距仲景逝世仅百余年,有专家鉴定,论为碑座所刻4字,与大量东晋砖的署年字体相类,且偏于一旁,当是昔日石工试刀所刻。碑座雕斫纹路与汉晋时期琢石方法相仿,为纵向平行纹。此碑座系晋代所刻,似无异义。但座为白石,而碑身为青石,字体又与座上年号字体不同,看来碑身当较座为晚。此碑对考证仲景任长沙太守事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5]。

    值得思考的是,医界是在何时开始才称仲景为“医圣”的?宋臣《伤寒论序》只是说《伤寒论》“祖述大圣人之意”,“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尚未言仲景为医圣。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严器之序》云:“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也云:“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皆只言仲景的工作属圣人的作为。再稍后金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云:“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致此才始称仲景为“亚圣”。直到明代,直称仲景为“医圣”者,才比较广泛起来。如明万历年间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云:“夫扁鹊、仓公神医也,神尚矣。人以为无以加于仲景,而称仲景曰圣”,时在公元1589年。赵开美刻《仲景全书》卷首“医林列传”明言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时在公元1599年。此前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李濂著的《医史》中仍言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假如南阳医圣祠所藏“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出于晋末,那末由晋至宋的医家何以未称仲景为“医圣”呢?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之事,记载虽多,实证仍待进一步考究,但这并不影响对仲景医学成就的肯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起,医家十分广泛地将“长沙”作为仲景或仲景著作的指代,即本“官至长沙太守”之说。

    3、张仲景的医事活动

    张仲景的医事活动,包括仲景的个人素质、从师、医疗活动范围、医疗事迹、著述与授徒以及时人、后人对其医术的评价等,从散在的文献中,大体可了解其梗概。先将主要文献引述如下:

    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集》:“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按:此言仲景确立著述济世之志的原因;勤求古训、搏采众方的学习方法;撰《伤寒杂病论》所用的参考书)
, 百拇医药
    晋·王权和《脉经序》:“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按:此言象仲景这样精通于辨证的人,亦要仔细观察病证的表现,稍有疑惑,就在实践中考察效验。既是对仲景的评价,也似是作者侍诊仲景之侧的目睹证实)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此……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按:此序写于魏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上距王仲宣卒年,即公元217年也仅42年。王仲宣即王粲,《三国志·王粲传》言仲宣“于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的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据此推算,仲景为仲宣诊病时,仲宣应是二十一岁,时在建安二年,此序言仲景见仲宣,仲宣时年二十余,是符合实际的。所言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提示了《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言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提示叔和为魏太医令,撰次仲景遗论时间当距皇甫谧写此序有二、三十年,否则不可称为“近代”。也就是说,叔和约在公元235以前就整理好了《伤寒论》,上距仲景逝世也仅二十余年。仲景著作得以流传至今,叔和功不可没)
, 百拇医药
    《太平御览》卷722:“《何顒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顒,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顒先识独觉,言无虚发。”在引述仲景为王仲宣诊病事后,又云:“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按:此旨在记述何顒先识独觉的能力,但客观上留下了仲景“用思精而韵不高”这一很适合做医生的素质的记载。何顒,确有其人。《后汉书·党锢列传·何顒传》云:“何顒,字伯求,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尝称颖川荀 ,王佐之器”,后所言而有信皆中。今人每以何顒见仲景时地来推测仲景生年及活动范围)

    宋臣《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译,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按:这是仲景师从张伯祖,且其医术超过其老师的今存最早的文献记录。张杲《医说》云:“张伯祖,南阳人,志性沈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仲景能在医学上有巨大贡献,应当说和这位高明的教师所进行的启蒙教育不无关系)
, 百拇医药
    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张仲景“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深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也。仲景宗族二百余口,自建安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维时大疫流行,而伤寒死者居其七。乃著《伤寒杂病论》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颐钩玄,功侔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实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肄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然。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按:此传多综述前人之言,“客游洛阳”提示仲景曾在洛阳一带行医,从“顒深知其学”看,已非“总角造顒”之时。华佗称仲景书为活人书之说,无证)

    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卷首《医林列传》:“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按:此传里也多述前人旧言,“在京师为名医”,后汉京师原为洛阳,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春二月,董卓起兵,徙天子都长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因洛阳残破,曹操便迎献帝于九月迁都许都。可见在仲景在世时,洛阳、长安、许都皆曾为首都,也皆可能是仲景行医所到之处。又据钱氏考证,仲景在荆州襄阳遇王仲宣[6],故荆襄一带也是仲景行医之地)
, 百拇医药
    仲景除有著作传世外,也有弟子传人。如宋·张杲《医说》载:“杜度,不知何许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卫汛,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书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阴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 经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当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宗12子部,在《注解伤寒论》书名下案云:“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受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按:据以上记载,仲景弟子中有成就的应有杜度、卫汛和王叔和,惜卫汛著作亡佚)

    综上所述,仲景一生的医事活动大体是,早年师从名医张失祖,学成后行医于荆、襄、洛阳、长安、许都,医术精于伯祖,大有时誉,为名医,为上手,为一世之神医,被后世尊为医中亚圣或医圣。其著作本《素问》、演《汤液》,探颐钩玄,功侔造化,为千古医方之祖,后世家肄户习,涌读不暇。其弟子,师仲景,有才识,或有著作,或为名医。而其弟子王叔和则为仲景著作流传千古的功臣。

    关于仲景的医事活动,还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日人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引虞当明《古琴疏》云:“张机,字仲景……精于治疗。一是入桐 山觅药草,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鲁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乃峄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药遗之,一服则愈。明曰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以引《南阳县志》云:“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玑(同机)调胃承气汤治,病经十七日。玑诊视曰,正伤寒也。拟投一剂,品味则以两计。密复得汗如雨,及量身凉。留玑为侍中。玑见朝政日非,叹曰,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隐少室山。及卒,葬宛城东二里许,后人尊为医圣。”(冈西为人案:《志》云仲景事迹怪诞,且名时不符,有类齐谐,无足辨也。)再如清康煕间徐忠可所著《金匮要略论注》“张仲景灵异记”云:“兰阳诸生冯应鳌,崇祯戊辰初夏,病寒热几殆,夜梦神人金冠黄衣,以手抚其体,百节通畅。问之,曰,我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也,今活子,我有憾事,盍为我释之?南阳城东四里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 ,岁久湮没,将穿井于其上,封之唯子。觉而病良愈……”
, 百拇医药
    以上记述,虽说荒诞,但后人将仲景尊为亚圣、医圣乃至医神的轨迹,大体可见。

    4、史载张仲景著作书目

    4.1《随书·经籍志》对仲景著作著录是:

    《张仲景方》十五卷。(下有小字注文曰:仲景后汉人)

    《张仲景辨伤寒》十卷。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4.2《旧唐书·经籍志》对仲景著作著录是:

    《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4.3《新唐书·艺文志》对仲景著作著录是:

    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杂病论》十卷。
, 百拇医药
    4.4《宋史·艺文志》对仲景著作著录是:

    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脏荣卫论》一卷。

    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

    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

    《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4.5北宋官修《崇文总目》,惜已亡佚,据清人钱侗等辑《崇文总目辑释·卷宗三·医书类》可知《崇文总目》对仲景著作著录包括有:

    《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撰。《五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撰。

    《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王叔和编。
, 百拇医药
    《张仲景口齿论》一卷。

    史载仲景著作的书目,为何书名卷数多有变化,这主要是古代书籍的流传,主要是传抄,因此一书可析为数书,数书又可合为一书,传本不同。同体亦可别名。钱氏在这一问题上有详实考证[6],在此不多引述。

    参考文献

    [1]薛凝嵩. 张仲景生平事迹考证. 新中医药,1953,7,16

    [2]宋向元. 张仲景生平问题讨论. 新中医药,1953,8,18;10,18

    [3]杜雨茂. 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2,38

    [4]廖国玉. 张仲景故里涅阳考. 中医杂志,1982,2,65

    [5]傅景华,等. 谒张仲景祠墓并观摩古碑记. 中医杂志,1982,3,71

    [6]钱超尘. 伤寒论文献通考.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1~5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