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史学研究
编号:77829
第一节 伤寒与伤寒学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伤寒一词,有据可查者,始见于《黄帝内经》及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或有更早于此者,然于文献不可考。风、热、湿、火、燥、寒为天行之六气,过则为淫,能侵袭人体而为病,故称六淫邪气。从字面上理解,伤寒,即伤于寒邪,是一个病因概念。而随时间迁移和医学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赋予病(证)名之性质。作为病证名,其狭义代表感受寒邪而发生的特有病症,如《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即是言此。而其广义则指一切外感热病,《素问·热论》释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更明确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知,伤寒既是病因概念,亦属病(证)名概念。其病证名概念有广、狭二义,而其病因概念,亦应有感受外邪(六淫)和伤于寒邪之双重意义,亦即广义和狭义之别。

    严格论之,伤寒学是研究一切外感热病发生发展及其诊断治疗规律的一门中医科学。《伤寒论》的成书,标志着伤寒学的初步形成。由于该书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外感热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规律,学术价值极高,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凡治伤寒之学者,莫不奉之为圭臬。因此,《伤寒论》一书成为医家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构成伤寒学研究之另一主流。随着医学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外感温热类疾病之研究“脱却伤寒,另立新说”,伤寒学的内涵与外延亦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一般而言,现代伤寒学概念,似可定义为:伤寒学是以主要因感受风寒类邪气所致发热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原则和方法、《伤寒论》著作、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历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 百拇医药
    上述定义涵括了伤寒学研究的三大基本对象。其研究对象之一,即外感发热性疾病,内容包括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应诊治原则和方法,是伤寒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探索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伤寒学研究之首要任务。由于温病学的崛起,这一对象的范围逐渐变窄,由初期的一切外感热病(广义伤寒)缩至风寒邪气所致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

    其研究对象之二,即《伤寒论》著作本身,是伤寒学研究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对象包括《伤寒论》版本、作者、著作内容等方面,涉及文献学、史学、哲学、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药物学、护理学等诸多学科。当代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尤以探索六经辨证运用规律、拓展经方运用范围、揭示经方药理机制、提高中医药对现代疑难危重病症疗效,即《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和原著方剂现代临床运用及其机理研究,为其显著特点。

    其研究对象之三,即由上述两方面派生而来的相关研究。意指有关伤寒学研究之方法、手段、研究者及其成果等,因时日之推延,亦随之而成为后世伤寒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亦正因为此,伤寒学研究更加绚丽多彩,令人眩目。

    由上可知,伤寒学之内涵与外延,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所变窄,而其整体研究范围,却有日渐拓宽之趋势。至于伤寒学之学科性质,无论就其研究对象和范围、还是据其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它虽以医学科学为其基本宿体,但不容忽视的是,同样具有浓厚的文史哲等科学的特点。因而,伤寒学实际上应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相融汇的一门独特学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