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中医药类
编号:87932
小儿白血病的中医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http://www.100md.com 当代中医网
     [作 者]

    石效平

    [单 位]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儿科

    [来 源]

    作者推荐

    [全 文]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治疗主要采用化学药物疗法。化疗药物能够杀灭白血病细胞,但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亦有一定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因此,积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途径,对提高白血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诱导缓解治疗阶段

    诱导缓解是白血病治疗的第一步,其化疗原则是采用多种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尽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以尽快达到完全缓解。根据白血病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本阶段由于选用化疗药物较多,剂量一般较大,用药后往往产生较强烈的毒副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明显下降、严重感染、出血等表现,使化疗无法继续进行。此时,根据患儿的不同反应,配以相应的中药治疗,往往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对化疗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中药可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常用陈皮、茯苓、半夏、竹茹、砂仁等。对出现感染征象者,中药应采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并用,选用党参、黄芪、半枝莲,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等。对化疗后体质极度虚弱,骨髓抑制严重者,中药应以扶正为主,益气养血,并辅以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之品,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通过中药的整体调整,可使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得以缓解,患儿体力得以恢复,从而保证下一步化疗的顺利进行。
, 百拇医药
    2 巩固治疗阶段

    白血病经化疗完全缓解后,即应进一步行巩固治疗。巩固治疗的目的是进一步消灭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在巩固治疗阶段,中药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在化疗用药的同时,中药重用祛邪之品,以协同化疗药发挥治疗作用。化疗用药后,机体多处于虚弱状态,中药应侧重扶正,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消灭白血病细胞。

    3 维持及强化治疗阶段

    维持治疗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年,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消灭白血病细胞,以使患儿获得长期缓解,以至治愈。维持治疗所用的化疗药一般剂量较小。药力较缓。因此,维持治疗过程中,中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应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山慈菇、青黛、龙葵等,亦可长时间服用六神丸。在维持治疗中,要定期插入较强的化疗方案,即强化治疗。在维持治疗的强化阶段;中药应注意扶正,以减轻化疗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 百拇医药
    总之,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化疗与中药并用可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目前治疗白血病常用中药主要有清热解毒、扶正补虚、活血化瘀三大类。清热解毒药具有杀灭白血病细胞作用,并能防治化疗中常易出现的感染倾向。扶正补虚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减轻化疗药引起的毒副作用。活血化瘀药能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减轻化疗药所致的骨髓抑制。这些药物应用得当,对化疗能起到协同和增效作用。

    五苓散儿科新用

    石 效 平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 百拇医药
    新生儿黄疸

    例1 李某,男,28天,1993年12月2日就诊。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查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下3.5cm,质Ⅱo硬,脾未触及。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查血清总胆红素205.2umol/L,肝功正常。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证属脾虚湿盛之胎黄。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l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茵陈10g,竹叶3g。水煎服,每日l剂。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常。

    按 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导致胎黄的原因很多,但多与湿邪有关。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湿邪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且本方药味平和,无苦寒攻伐之品,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婴幼儿腹泻
, 百拇医药
    例2 陈某某,女,1岁,1994年8月18日就诊。患儿于3天前腹泻,每日大便l0余次,为稀水样便,挟有不消化食物,无粘液及脓血,伴肠鸣腹痛、尿少、不欲进食。查体:精神稍弱,无发热,无明显脱水征。腹软,肠鸣音活跃。舌质淡,苔白厚,指纹淡紫。证因湿邪困脾所致。治以利湿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12g,猪苓6g,白术5g,泽泻10g,桂枝3g,苍术6g,车前子10g(包煎)。水煎服,每日l剂。服药2剂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服3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按 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泄泻的病因比较复杂,但其病变皆在脾胃,均与

    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五苓散功擅利湿,湿邪去除则脾运自健,泄泻自止。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意。

    婴儿湿疹

    例3 孙某,女,6个月,1994年4月21日就诊。患儿于2个月前头面部皮肤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多,遍及全身,皮疹糜烂面有浆性渗出,剧烈搔痒,哭闹不安,伴有反复腹泻。查体:全身皮肤红色粟粒状皮疹,头面部为甚,皮疹表面糜烂有渗出。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淡紫。根据患儿皮疹特点,属素体湿盛所致。故用健脾渗湿之法,方用五苓散加减。处方:茯苓10g,猪苓6g,泽泻6g,白术5g,地肤子6g,白鲜皮6g,蝉蜕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剂,皮疹明显减少。渗出消失,继服5剂,湿疹痊愈。
, 百拇医药
    按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本病多发于素体湿盛之儿。五苓散擅利水湿。加地肤子、白鲜皮、蝉蜕能祛风止痒。内湿既除,外湿自主,湿去则疹自消退。

    睾丸鞘膜积液

    例4 秦某,男,8个月,1990年5月20日就诊。患儿于4个月时发现阴囊肿大,且逐渐加重,伴尿频而清、大便溏薄。曾用中药熏洗月余,未见好转。查体:阴囊内有光滑的囊性肿物,扪之不痛,透光试验阳性。舌质淡,苔白,指纹淡红。证属肾气不化,水湿下注所致。故治以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法,遂以五苓散加味治之。处方:茯苓10g,猪苓l0g,泽泻6g,白术5g,桂枝5g,小茴香3g。水煎服,每日l剂。服药7剂,阴囊内水液明显减少;继服7剂积液消失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辜丸鞘膜积液中医称"水疝"。其发生主要由于先天不足,肾的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下注。五苓散中桂枝能温阳化气;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消肿;白术能健脾燥湿;加用小茴香可加强温化之力,肾气得以温化则水湿自可消利。

    小结

    上述几种疾病在儿科均较常见。其病虽不同,但究其源,则均系水湿内盛所致,皆以湿邪为患。五苓散功擅利湿,临床凡以湿为病者,不论其症状异同,以本方治之多能取效。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水湿内停所致疾患较多。五苓散不仅能健运利湿,化气行水,且有健脾之功,故尤适于儿科临床。,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血液内科 >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