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中医药类
编号:87980
消炎冲剂治疗痤疮200例
http://www.100md.com 当代中医网
     [作 者]

    石俊岭 杨秀明

    [单 位]

    天津市大港医院

    [来 源]

    [全 文]

    自1994年以来,我们应用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科协定处方,消炎1号冲剂,消炎2号冲剂,消炎3号冲剂,治疗寻常型痤疮;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0例:女性84例,男性1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32岁,学生64例,教师16例,干部22例,工人42例,农民24例,军人3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
, 百拇医药
    1.2临床表现:皮损初为粉刺,粉刺有黑白两型;黑头粉刺,见扩大毛孔中,呈点状黑色,周围色赤,热痛痒,可挤出白色脂汁。白头粉刺为针头大小圆锥形丘疹、皮疹为灰白色,不易挤出脂汁。感染后丘疹顶部为炎性脓疱,结节和囊肿。炎症深者,治愈后遗留凹陷性瘢或瘢痕疙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或暗,苔薄黄或黄腻,脉细滑或数。

    2.治疗方法:

    2.1辨证选方:热毒证: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局部疼痛或痛痒;;脓疱破溃后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瘢痕。畏热口干,喜凉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治以清热解毒,祛风、选方、消炎1号冲剂。湿毒证:丘疹、脓疱潮红,局部痛痒,破溃流水,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口中粘腻,渴不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选方,消炎2号冲剂。正虚毒热证:慢性感染性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自觉痛疼;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囊肿内含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感;愈后形成瘢痕疙瘩。舌质淡红,苔黄,脉滑而少力,治以补气养血,清热解毒;选方,消炎3号冲剂。
, 百拇医药
    2.2基本处方:消炎1号(五味消毒饮):双花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9克。消炎2号(三黄解毒汤),黄苓15克、黄连15克、栀子9克。消炎3号(扶正消毒饮):黄芪15克、当归9克、野菊花9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2.3服用方法:每次一小包(10克),每日二次,热水冲服。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患部皮丘疹全部消退,皮脂分泌正常,肤色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患部皮丘疹消退80%以上,皮指分泌明显减少;有效,症状好转,皮指分泌有所减少,患部皮丘疹消退60%以上;无效,上述症状,皮丘疹、皮脂分泌物无改变。

    3.2治疗结果:7天为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统计结果,临床治愈140例,显效44例,有效16例,治愈率70%,总有效率100%。
, 百拇医药
    4.体会: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胸背部,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发生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

    中医有关痤疮的记载甚早,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称本病为"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也有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酒刺。"本病因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薰而致,依据此病病因机理,辨证施治,毒热证应用消炎1号,方中双花、连翘清热解毒,蒲公英,地丁清疮散结,疏通阻塞皮脂腺和毛囊口;野菊花散风清热。湿毒证,应用消炎2号方中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使湿毒从脏腑直达而下,正虚毒热证,应用消炎3号,方中黄芪补气升阳,托毒排脓,当归养血活血,与诸药相配,药中病机,故获显效。多数病人1至2周显效,3至4周治愈,并在1年内未见复发。

    关于冲剂的剂量问题,从3年的观察经验中认为:每日2次,每次10克(一小包),完全达到治疗时,如病症较重,可酌情每日三次,每次10克(一小包),或每日二次,每次20克(2小包)。

    中医药治病的关键是辨证,因此必须掌握每个冲剂适应证的症、脉、舌、准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另外指出,颗粒冲剂的疗效与中药饮片基本相同,如无条件服冲剂,按基本处方,每日一剂,水煎服,可取得同样疗效。,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皮肤附属器官疾病 > 痤疮(青春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