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中药药市 > 综合
编号:91730
饮片“散乱杂差”状况亟需根治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593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市场的多渠道经营、全方位开放,中药饮片在流通领域也暴露出了一些质量滑坡的状况,出现“道地药材不道地,非道地药充道地”,劣质饮片肆意流通的窘境。

    一、生产加工马虎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保证饮片道地的关键,更是防止霉变走油的有效举措。近些年,由于买卖周转流通环节的加快,药农急利,药贩迫切地得药,一些道地传统加工经验被摒弃得无影无踪,如“浙八味”之一的元胡,产地采收后要经蒸晒,然后呈破碎面角质样光泽,但因“炒”风吹起,药贩抢购,进入流通领域配方的元胡却成为粉性十足的生品,这样的元胡是否能收到止痛效应,令人揣测难以确定。大多数药材须经产地挑选、洗刷、蒸烫、发汗等一系列传统工序,才符合道地要求。

    二、贮存炮制随便

    如果你到药店配上一剂中药,拿回家中仔细一瞧,不难发现那些霉点密布的山药片或茯苓丁,这些发霉虫蛀的饮片除了本身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成分分解失去药效之外,甚至有的产生了霉菌毒素。专家告诫人们:发霉的饮片千万服不得!一些中药饮片的含水量超过15%,便为霉变打下了基础,某些药房、药店的仓储设施条件十分简陋,购进的中药堆积在不通风及阴暗潮湿的地面。炮制过程中工艺简单,辅料粗劣,火候失当等各个环节中的诱因,终于导致配方的霉变,饮片时时为患者“致病”已屡见不鲜。据笔者对某县28家药房调查发现,就连几乎方方都用的炙甘草在这里见不到,中药炮制品到哪里去了?如此现状长期下去,该地区的中医药事业还能健康发展吗?
, 百拇医药
    三、南药北移,失去道地

    曾于80年代末期兴起的“种植药材能发财”、“天南海北都能长”这些种药广告,由于“愿者上钓”,给道地药材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如陇中地区引种之后充斥当地的“川木香”,无香无味,如此导致的药材变异不胜枚举。90年代末期粮贱伤农,种植结构的调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又一轮“种药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浙八味”引种到西北地区,虽然药材支柱产业搞起来了,但药材的道地质量却成了一个问号。报载:“福建引种成功浙江元胡”,是不是真正成功了还是未知数。由此可见,某些道地药材从北方迁往南方非但不能成为道地,反而使其有效成分降低,所谓“不择土壤,南北皆宜”的种药广告词,只不过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而已。

    四、把关不严,伪劣充斥

    基层收购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匮乏,致使从“道地之乡”而来的药材并不道地。有些药贩收购药材等同收废品,真伪不辨,优劣不分,只要有利可图,则来者不拒,压价收购,更有药贩在药材掺伪上大做文章,某品种一旦价格上涨,则成为他们的掺伪对象,如用水防风熏制充党参,冬花中拌入赭石粉,金银花中搅拌滑石粉等等,跑遍偌大的一个城市,出出进进上百家药店却难以买到道地的宁夏枸杞、“浙八味”、“四大怀药”、滁菊花,但那些无色无味的次品,在十店九价的市场上应有尽有。
, 百拇医药
    五、配方质量,难有保障

    目前令人忧心忡忡的是,调剂队伍整体素质日趋低下,医疗单位的调剂队伍大多数是由医护人员或其它人员“代替上岗”,使药学调剂队伍日显“断流”,这些人员采用以“估”代“称”,“大把撒”的方式分剂量,一旦遇到处方上的潦草字,则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丹参配作玄参,柴胡配作前胡,将“紫菀”读作“紫花”,“石斛”读作“石角斗”,处方中的别名亦是无处着手,将金铃子揣测为金樱子;一些处方的“脚注”或“制法”及特殊煎法,诸如“麻沸汤渍服”、“*#服”、’烊化”之类的专业术语,不知所云,药味叠称、漏称屡屡发生,给调剂队伍造成了不良影响。

    当前在部分医疗单位和药店最为突出的是药事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重医轻药的观念难以跳出框架,没有一整套优良合理的工作职责和规范,《药品管理法》中的条款亦被权力和习惯所替代,国营医药商企步履维艰,面对诸多不公平的竞争倍感无力,医院“以药养医”的不良状态难以改变,药品回扣打击力度不大,面对中药这项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朝阳产业的先决优势,是否应该理顺渠道,在税收和法律面前给予行业平等?

    根治劣质饮片“散、乱、杂、差”的良方显然只有借助《药品管理法》,在期待我国新的《药品管理法》即将实施的前期阶段,建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能采取“扶正祛邪”的有效良方,坚决而彻底地遏制劣质饮片在流通领域的滋生和蔓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http://www.100md.com(甘肃省通渭县中医院 张存龙)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加工炮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