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鉴别 > 信息
编号:92564
土茯苓与菝葜、萆薢的鉴别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08期
     土茯苓与菝葜、萆薢在配药和应用时常易混淆。缪希贤曾在《本草经疏》中说:“菝葜、土茯苓与萆薢形虽不同,而主治不甚相远。李氏疑为一物数种,理或然也。”现将这三种中药鉴别比较如下,以就正同道。

    1.原植物鉴别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茎,又名光叶菝葜。攀缘灌木,1~4m高。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叶互生,叶柄长5~15,具狭鞘,有纤细卷须2条;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卵状披针形,长6~12,宽1~2,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形。生于林下灌木丛中或河岸、山谷中,产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海南等地。另外,尚有暗色菝葜(又名白茯苓)及同种肖菝葜属植物肖菝葜的根茎也作土茯苓用。

    菝葜: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茎,又名金刚藤。攀缘灌木,高1~3m,疏生刺。根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根,粗2~3。叶互生,叶柄长5~15,具0.5~1的狭鞘,几乎都有卷须;叶片薄革质,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长3~10,宽1.5~10,基部宽楔形或心形,下面淡绿色,有时具粉霜。生于林下灌木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 百拇医药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auca Palib.)的根茎。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姜块状,断面姜黄色。茎左旋,无毛,有时密生黄毛。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波状或近全缘,下面灰白色,沿叶脉及叶缘披黄白色硬毛,有些叶片边缘呈半透明干膜质,干后黑色。生于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处。另外,尚有同科的福州薯蓣及绵萆薢亦作萆薢入药。

    2药材性状鉴别

    土茯苓:根茎近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状,有隆起结节,长5~22,直径2~5,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根茎坚硬,难折断,断时有粉尘散出,以水湿润有粘滑感。饮片为不规则类圆形薄片,表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多数小亮点(粘液质),周边黄棕色或灰褐色。气微,味淡、涩。
, 百拇医药
    菝葜:根茎扁柱形略弯曲或不规则,长10~20,直径2~4。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结节膨大处有圆锥状突起的茎痕、芽痕及断根痕。质坚硬,粗纤维性。饮片为不规则薄片,表面红棕色,粉性,多可见中间有木心,木心粗纤维性,周边棕黄色或紫棕色。气微,味微苦。

    萆薢:根茎竹节状,类圆柱形,有分枝,表皮皱缩。饮片多为不规则薄片,大小不一,厚约0.5,边缘不整齐,黄白色或淡灰棕色,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维管束,对光照射极为明显,质松不易折断。气微,味苦、微辛。

    3功用主治鉴别比较

    土茯苓:归肝、肾、脾、胃经。功擅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痈肿、疮癣、瘰疬、瘿瘤及汞中毒。

    菝葜:归肝、肾经。功能祛风除湿、解毒消痈。主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等。
, 百拇医药
    萆薢:归肝、胃、膀胱经。功擅利湿浊、祛风湿。主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4现代药理及应用鉴别比较

    土茯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土茯苓有抗肿瘤作用,有受体阻滞剂样作用,对棉酚有解毒作用。现代治疗常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细菌性痢疾、红斑狼疮、以及甲状腺癌、消化道与骨肿瘤等癌症。

    菝葜:药理研究证明,菝葜有抗锥虫作用,抗菌抗炎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现代治疗用于黄疸性肝炎、直肠脱垂。试用于胃癌、食道癌、直肠癌等,对增进食欲,减少呕吐,疏通狭窄食管等有一定疗效。

    萆薢:含粉背皂甙A、原粉背皂甙A、纤细薯蓣皂甙等成分。药理研究有抗菌杀虫作用,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可抑制肿瘤细胞。现代治疗用于乳糜尿、妇女白带、小儿遗尿、高脂血症等有较好疗效。, 百拇医药(陶春祥)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菝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