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伤寒论
编号:157576
《伤寒论》
http://www.100md.com 人民健康网
     《伤寒论》系外感热病著作。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本书所论伤寒是中医所称的外感热病,非现代医学由伤寒杆菌所致伤寒病。本书为中医名著,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校订后,成为当时的通行本。现存较早的有明代赵开美影宋刻本的《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

    全书主体内容是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此外,尚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多数学者认为此三篇系由王叔和编撰增入)、辨痉湿暍、辨霍乱病、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等内容。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本书的六经辨证与《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的意义在于较完整地阐述了被后世称为"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历代医学把它作为诊疗各科疾病必须遵循的一种思想方法,并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因为禹余粮丸有名无药,故实为112首)。本书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后人成无己分析所载20余方说明,其方剂体现君臣佐使相配合的组方原则。同时,在严格的组方原则下,又有"随证治之"的灵活性。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代表方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丸等方药组成、用法及主治、适应症。本书记载了汤、丸、散、酒、洗、浴、熏、滴耳、灌鼻、软膏、肛门栓剂等许多剂型,不少是首次记载者。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1700多年来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之为"医圣"。他所撰著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辨证论治思想、六经大法在临床实践方面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正如柯琴的《伤寒论翼》所指出的,"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自宋代迄今,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刊行于世并具有一定影响的达400余种,日本等国对仲景学说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朱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