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理论 > 中药制剂学
编号:50455
中药制剂的历史沿革与成就
http://www.100md.com 《中药制剂学》
     中药制剂和剂型在中国创用甚早,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已有药酒、汤液的制作和应用。《内经》载医方13首(实有12首),记述了汤、丸、散、膏、丹等剂型,并对各种制剂的制法、用法用量及适应证均有较明确的规定。此外,书中还专列出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用途。该书虽然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但作为中国现存中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典籍,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医药学经验,不仅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也开创了中药药剂学的先河。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国药物制剂的知识和理论有了显著的发展。伟大的医药学家张仲景(公元142~219年)编著《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两书共收医方314首,其中记载有煎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书中各种制剂的药物加工炮制功、加水量、煮取量、用法用量等项均有明确规定,制剂的制备方法更为完备,其中很多内容蕴涵着相当深刻的道理。此外,书中首次记载了用炼蜜、淀粉糊及动物胶汁做为药剂的赋形剂,至今仍在沿用。张仲景对汉以前医药学出色的总结和创造性的成就,为中国后世医药学(包括药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树立了典范。
, 百拇医药
    晋唐时代(公元265~960年),葛洪(公元281一341年)著《肘后备急方》,书中记载了铅硬膏、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尿道栓剂、饼剂等剂型。唐代,由于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与国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相继问世了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药类书,如孙思邈编著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编著出《外台秘要》等巨著。这些书籍不仅收载了成书以前的有效方剂,并且广泛搜集了大量民间验方。单方,从而更加丰富了中药制剂的内容。

    两宋时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中成药大发展的时期。1076年宋政府初在京都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制备九、散、膏、丹等成药出售,其后又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多所,此为中国官营商业性药房之始。为了给成药生产提供依据,于1078年由陈师文等人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版,尔后又经数次增补,载方由297首增至788首,成为中国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其收载的很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传统中成药制备与应用时所沿用。
, http://www.100md.com
    明清时代(公元1368一1911年),中国医药事业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衰而起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一1593年)编著《纲目》,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用药的丰富经验,而且以他的成就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0000余首,剂型近40种。从药剂学角度来看,该书充分展示了祖国医药学在药物剂型方面的绚丽多彩。清代前期,中医药学尚有一定发展,如温病学派的形成,制订出不少医治温热病的效方。这个时期,创建或扩大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前店后厂式中药房,制备出数十种至今仍在应用的名牌传统中成药,还使中药传统饮片逐步走向规范化。然而到清代后期,由于闭关锁国,加之外敌入侵,致使大量洋药、伪药及毒品泛滥、使国药业遭受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中药制剂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式作坊中,生产方式相当落后,中药业已经濒于灭亡的边缘。,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