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傣族
编号:53611
傣族民族概况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南部主要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3县。西部主要居住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畹町等县镇,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

    古代史上,傣族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汉文史籍中,汉晋时期称“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明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均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坝之中。这些地区地质古老,自然条件优厚,雨量充沛,气候属亚热带、热带,高湿、湿润静风,年平均温度在21度左右。四季不明,只有旱季、雨季之分,森林茂密,绿色葱笼,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5000多种,仅西双版纳就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脊椎动物530多种,南药甚多,是美丽富饶的天然宝地。
, 百拇医药
    傣族人口为1025402人。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聚居区早就同中央王朝和内地保持密切的关系,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后属益州郡西南边疆,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后属永昌郡。公元1世纪掸人(傣族先民)首领雍由调先后3次遣使赴洛阳,被东汉朝廷赐予金印紫授,并封他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了政治上的正式关系。蜀汉时属降都督所辖南中七郡之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云南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南诏政权和大理政权。9世纪的汉文史籍记载,傣族大量种植水稻,用牛和象耕田,有了相当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用木棉织布,挖卤矿煮盐,以金属制作武器;并用金银锤成薄片套在齿上作为装饰,因而唐代以来对傣族有“金齿”、“银齿”等称呼。

    元朝时建立云南行省,开始在傣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傣族,在南部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明朝进一步设立麓川平缅宣慰司和车里军民宣慰司等大小土职,任命傣族首领为世袭土司、土官,加强了对傣族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许多汉族人民迁居边疆,把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带入傣族地区广为传播,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元朝初期,德宏地区仍然使用奴隶从事生产劳动。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这时期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器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农作物也增加了新品种,普遍种植棉花;手工业方面,生产出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工艺品,商业逐渐活跃起来,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1570年车里宣慰使把辖区划分为12个征收封建官租、税赋等负担的行政单位-“版纳”(原意为“一千田”),从此有了“十二版纳”即傣语“西双版纳”这一名称。清代,基本上沿用了元代和明代的旧制,但是在社会经济比较先进的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了县和设治局,进一步加强对傣族人民的统治。
, 百拇医药
    社会经济形态1919年前,傣族人民长期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耕作技术较高,水利灌溉较为先进。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家庭副业有所发展。在社会经济形态方面,各傣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反映了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历史进程。西双版纳地区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在西双版纳,被中原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傣语意为“广大土地之主”)。

    德宏、盂连、耿马等边疆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大体相似,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但地主经济已有发展,村社制度已经解体。其他如芒市、盈江等内地各县和汉族等民族杂居的傣族社会,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所受影响较大,已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这些地区土地高度集中,农村阶级分化突出,富农经济也发展起来,租佃土地、雇工和高利贷剥削都很普遍。傣族人民直接遭受到民族内外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文化艺术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有推算日蚀、月蚀的书籍;有历史文献及内容丰富多采的诗歌、传说、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赞哈”(民间歌手)的演唱是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名扬中外。雕刻和绘画精美典雅,庄严的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桥,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 http://www.100md.com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流行招赘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平民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僧侣死后,先行火葬,再以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毯,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过去曾有文身的习俗。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统裙。但芒市等地的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统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傣族妇女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地区性的特点。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风俗习惯与宗教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清明后10日,届时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活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傣族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过去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农村中佛寺很多,其组织系统与封建统治机构的组织系统密切配合。在西双版纳,过去未成年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修身为僧。佛教对傣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都具有明显影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