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病毒性肝炎
编号:61174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定义及释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常见。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

    病 因

    西医病因

    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人体急性和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还有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

    流行病学

    甲肝与戊肝青少年易感性较高。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主要为青壮年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传播途径:
, 百拇医药
    甲肝与戊肝以消化道途径传播为主,常由于水源污染可发生大流行。乙、丙肝主要通过输血、注射、皮肤破损、性接触、昆虫叮咬以及其它原因而传播。丁肝一致认为只发生在HBV感染者中,极少单纯感染。至于己型肝炎可能与输血感染有关。庚型感染可能与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如巨细胞)有关。

    中国健康人群的HBsAg阳性率可达8.83%-13.4%。

    发病机理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最后被清除,疾病恢复、痊愈。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变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是HBV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感染HBV后,发生肝炎的类型、肝细胞损害的程度、临床表现的轻重,以及病程的长短和转归,取决于病毒的量、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以及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免疫反应强烈的患者常发生急性重症肝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后易演变成慢性肝炎,此乃由于体液因子产生不足。机体感染病毒后,仅有部分病毒被清除,及部分受累的肝细胞被破坏,则成为持续带有病毒和肝细胞持续损害的慢性肝炎。
, 百拇医药
    当人体免疫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一旦感染HBV发生典型的急性肝炎,由于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病毒能被全部清除,肝细胞迅速再生而痊愈。

    诊 断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诊 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加以综合分析而确定。对甲型和乙型肝炎主要借抗原、抗体测定而确诊。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亦可根据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出,而加以确诊。

    病 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6周,乙型肝炎6周-6个月,丙型肝炎6-12周。

    症 状: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可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病大多缓慢起病,主要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部分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临床上除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痛等常见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炎、肾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等症状。重症肝炎:(1)急性重症肝炎 神经系统症状有烦躁、谵妄、计数能力障碍、嗜睡,以至昏迷。肝功能损害严重,常伴肾功能减低,出现少尿、尿毒症等症状。(2)亚急性重症肝炎:临床症状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
, 百拇医药
    体 征:

    急性肝炎 : 可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1)急性黄疸型肝炎:早期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人尿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病程进入黄疸期时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尿如红茶色。大多数病人有肝脏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约10%-20%的病人脾肿大。当起病后1-1.5月时大多病人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极少数病人黄疸可持续3-5个月后才消退。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多数病人肝肿大、压痛、叩击痛,偶有脾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

    慢性肝炎: 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

    (1)慢性迁延性肝炎:部分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覆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 百拇医药
    (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肝脾多肿大,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有面色黝黑、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重症肝炎: 可有急性和亚急性两种。

    (1)急性重症肝炎:黄疸迅速加深,有明显出血倾向,肝脏萎缩,并有肝臭。

    (2)亚急性重症肝炎: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腹水、肝缩小、烦躁或嗜睡等。本病亦可发生肝昏迷,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或发展成肝硬化。

    淤胆型肝炎: 病人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肝功能异常,示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等增高,血清转氨酶则近于正常。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可恢复,仅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1.甲肝 主要检测抗-HAV、抗-HAV IgM。 HAV分为Ⅰ~Ⅶ型,Ⅰ、Ⅱ、Ⅲ、Ⅶ为人类HAV,Ⅳ、Ⅴ、Ⅵ为猴HAv。
, 百拇医药
    2.乙肝 主要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HBVDNA、DNAp、Pre-Sl、Pre-S2等。

    3.丙肝 检测特异性抗体可用重组抗原和合成肽,以前者为主。

    急性感染者,血清ALT升高同时或稍后可测出IgM型抗-HCV。随着病程延长, IgM型抗-HCV检出率逐渐升高。

    HCV抗原的检测可为HCV感染的诊断提供更直接的诊断依据。

    4.丁型肝炎:检测丁型肝炎抗原、抗体,包括组织和血清HDAg、血清总抗-HD以及抗-HDIgM。近年又出现更敏感的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DV-RNA。

    5.戊肝 主要是用RT-PCR检测HEV-RNA。病人和实验动物的粪便、胆汁、血清和肝匀浆中均可检出HEV-RNA。
, 百拇医药
    预 后

    1.甲肝 为急性传染病,罕见慢性化病例,无病毒携带状态,临床表现不甚严重,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呈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极少数可呈重型肝炎经过,但病死率明显低于乙、丙、丁型重症肝炎。

    2.乙肝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 HBV慢性携带者达3.5亿人以上。我国成人HBV的感染率为42.7%~80.77%, HBsAg携带者为10.9%,成人感染后约60%呈一过性亚临床型传染病,约25%呈急性肝炎发作,大多顺利恢复,少数急性感染者发展为严重的暴发性肝炎,且病死率高。约10%以上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反复发作后转为或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若干年后可发展为肝癌。

    3.丙肝急性和慢性丙肝的临床与其它肝炎相似,但不少急性肝炎呈隐性发病,表现为单项轻至中度ALT升高。约40%~60%病人由急性转为慢性,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后者可发生癌变,约有13%的慢性丙肝病人不经肝硬化直接发展为肝癌。丙肝发展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机会较多。乙、丙重叠感染可明显增加癌变和重症化的发生率。
, 百拇医药
    4.丁肝 丁肝只发生在HBV感染者中,极少单纯感染。与HBV同时感染者与自限性乙肝相似,随HBV感染终止而终止,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慢性化。但同时感染的肝损害及重症化比单纯感染者为著。重叠感染表现为多样化,可呈急性或慢性过程,后者可发展为慢性HDV感染,且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机会较多。

    5.戊肝发病机理与细胞免疫有关。临床上大多数为急性起病,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经一段治疗可自行康复,少数患者呈急性重型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经过,以孕妇为多见,病死率高达20%左右。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中药茵陈蒿汤可辨证加减使用。

    西医治疗
, 百拇医药
    急性期恶心呕吐明显、进食过少时可静注葡萄糖、维生素C等。各期活动性肝炎可常服维生素B族、维生素C、葡醛内酯(肝泰乐)、肌苷等。体重增加、疑有肝脏脂肪变性可酌用去脂药物。慢性肝炎尚缺少特效治疗,目前采用抗病毒和调整机体免疫药物,可获得一定效果。抗病毒药有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磷甲酸、右旋儿茶素等,以干扰素和阿糖腺苷应用较多。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胸腺素(肽)、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左旋咪唑、云芝多糖、香菇多糖等,但临床疗效尚不肯 定。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有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经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琥珀酰氢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治疗。在用药期间应防止副作用的发生,淤胆型肝炎亦可用以上激素类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历史考证

    1947年Mac cal1um首次提出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及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名称,用于区别两种不同的肝炎。1955年开始用酶学检测,为肝炎病毒感染提供了较敏感的标志。 1965年B1umberg等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后,HBV的研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1977年Rizzetto人证实了有丁型肝炎病毒(delta agent)与HBV同时存在。1989年9月东京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丙型肝炎及其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1989年Reyes等首先从实验感染戊型肝炎(HEV)缅甸株(Burms Strain B)的猕猴胆汁中提取HEVRNA。1991年以后分别报道了墨西哥、印度、巴基斯但HEV的基因结构。1992年公布了中国HEV基因结构。在印度新德里、中国新疆等多次发生戊肝流行。有部分肝炎病人无法查明已知的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因此有学者采用排除法将此类情况列为己型肝炎(hepatitis F virus, HFV),并试图从上述病人中发现可以传染灵长类动物的HFV,但迄今尚未获得成功。其后又考虑另一种肝炎,即庚型肝炎(Hepatitis G virus,HGV)。后来经多方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示合胞体巨细胞的形成可能是病毒感染的结果。因此所谓庚型肝炎,系巨细胞病毒肝炎(giant-cell hepatitis, hepatitis G virus, HGV)。此外,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麻疹病毒均属副粘病毒,这些病毒可引起肝炎。早在80年代就发现成人麻疹病毒感染后,肝炎发生率高达80%。因此肝炎病原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若用新技术、新方法(含分子生物学技术)不能检测出甲、乙。丙、丁、戊5型已确认的肝炎病毒时,应通过多方面检测,确定其它引起肝损伤的病原。,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手册 > 西药大全一 > 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