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悟道养生 > 正文
编号:11602257
通玄真经的养生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9日 杨玉辉
    参见附件(40kb)。

    摘要:《通玄真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它以老子之言为教,强调以老子之道德治国养生,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养生则应以天地之道为本,坚持虚静无为、顺应自然、调情适性、守虚返真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通玄真经》;养生思想;养生方法

    作者简介:杨玉辉,西南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宗教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人学、科学哲学等。

    一、《通玄真经》及其基本思想

    《通玄真经》即《文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文子》一书,过去一向被许多人判为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汉墓主人为西汉人,由此证明《文子》确是西汉以前的作品。事实上,汉刘向《七略》即有《文子》九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仍之,并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于是,文子其人及生活时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主张文子为楚平王(前528-前516)时人 ,老子弟子。不过,即使真有文子一人,考察《文子》一书,显然非文子所作,乃是后人托名而出,正如柳宗元《辩文子》所说:"《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老子弟子。辞时有若可取,其指意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书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他怀疑"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而成其书欤?"1《文子》中确有不少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相同或类似的内容,但很难说是谁抄谁的。

    今本《文子》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二卷( 篇)。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强调以老子之道德治国养生。内容主旨乃是以老子"道德"思想的阐发为中心,论述老子的清静、无为、柔弱、虚无、自然、微明等思想,论及了形、气 、精、 神等内容,同时亦对仁义,忠信、礼仪、孝慈等问题结合黄老思想予以分析批判。由于《文子》秉承老子道德之论,阐释治世养生之学,所以在道教中有颇高评价。默希子曰:"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叙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极玄机,旁通庶口,其旨博而奥 ,其辞文而真。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2杜道坚亦称:"《文子》归本《老子 》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萃万古为一编,诚经世之枢要也。"3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从此《文子》被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二、《通玄真经》对人的认识

    《通玄真经》在阐述道生天地万物时亦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的看法。根据《通玄真经》的认识,人首先是由道所化生而来的。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 ,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禀于地也。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

    可见,《通玄真经》认为,在天地万物未生之先,道首先化生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再化生天地万物,而人则为其精气所化。人之精神来源于天之精微之气,骨骸形体来源于地之重浊有形之物,神形交汇,合而成人。所以人又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不过形神之间还需要气的和调,人才能显示出它的生命活力,所以人的生存实则涉及到形、气、神三个方面,而且三个方面各有其责,不得失序: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主者神从而害。5

    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以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6

    形体是人存在的结构基础,犹如人生活的房舍;气是人生命的动力和源泉;神则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对人来说,形是基础,神是主宰,形受神制约是人正常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此,生活就能正常进行,反之,生活就受到损害。所以《通玄真经》说:

    帝王之崩,藏骸于野,其祭也祀之于明堂,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形则从,形胜神则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大通。

    7 主者,国之心也,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身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

    8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9

    正因为神形有主导与被主导的地位高低关系,所以养生应以神为主。

    同时,《通玄真经》还对人的五脏等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它指出:

    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肾主耳,肺主鼻,胆主口,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窃、三百六十节。天有风云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 ,......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10

    此外,《通玄真经》还对人的孕育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 ,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11

    以上观察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还是基本上掌握了人体胎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三、虚静无为

    根据道的本性和人的构成及性质,《通玄真经》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的思想和方法,首先一个就是虚静无为。《通玄真经》之所以把虚静无为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它认为虚静是道之根本特性,而自然则是道性的体现。《通玄真经》说:

    夫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纯粹朴素者道之干也。......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祖也。12

    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不以有为于己也。13

    既然道性虚静无为,那么由道化生之人其本性亦应是虚静无为。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14

    夫道者,藏精于内,棲神于心,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15

    清静恬和,人之性也。16

    正因为虚静无为是道的本性也是最符合人的生存活动的天性,所以养生应以虚静无为为法 。至于养生中如何做到虚静无为,《通玄真经》说:

    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 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