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9624
写匿名信,只会伤了自己(心灵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0日 《生命时报》 2006.06.20
写匿名信,只会伤了自己(心灵探索)

     心里不平衡 没有安全感 觉得受忽视

    无论在哪里工作,都难免与人产生冲突与摩擦,这本是生活的内容。但如果因此而写封匿名信,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话,那就不但伤人伤己,还会在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了。

    匿名信有几种

    匿名或署假名,目的是在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下,打击对方的心理、声誉、威望等。匿名信根据内容的真假,分两种情况。对于内容真实的,举报者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出于良心和自身安全的双重考虑。对于并无真凭实据,只是根据莫须有的“罪名”写的匿名信,则是恶意的、不负责任的。

    莫须有的匿名信多半出于举报者的忌妒心理。一般在人事晋升或利益分配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很多攻击竞争者的“黑材料”,其目的在于丑化当事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想让别人得到。这种方法实在没什么意义,只是人性虚弱的表现。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一种匿名信属于发泄性的,直接写给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与辱骂,其目的无非是希望惹火对方,使其失去冷静,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失态的举止。如果受害人反应强烈,则正中写信者的下怀。这类匿名信,应该说,比写给收信人的上级单位更直接一些,反映写信者有一定的勇气来面对收信人,并且应该是比较了解收信人的脾气、个性和经历。这类写信者如果并没有同时给接信人的上级发信,说明写信者的攻击心理是有限度的。这种匿名信多出现在同事间和上下级之间。

    分析:是弱小者的攻击行为

    心理学认为,写匿名信其实是一种弱势面对强势时的攻击或反击行为,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与被举报者正面冲突,他们没有胜算。在无法继续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通常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法,这也恰恰说明他们缺乏一种安全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一种“缺失需求”,即人们生理或心理上缺少安全感,于是想要寻求安全,而攻击正是弱者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手段。

    至于通过写匿名信发泄、攻击他人的情况,则与写信人长期受到忽视、打压、人格的轻视有密切关系。首先,写发泄性匿名信的人往往自认为其合理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轻视与侮辱。于是怒气暴发,写出匿名的攻击信件。不能说这样的人没有理智,因为这种攻击信通常有理有据,具备严密的逻辑。他们的问题就出在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上,即是不是从他与被诽谤者两人,甚至整体关系上来考虑两人之间的互动。一个过分关注自我的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事事希望别人按照他的思维模式考虑,所以往往显得强加于人,或者不能合群。因此,为了舒缓心中的怒气,建议写信者平时多向爱人、长辈或朋友倾诉,他们往往知道你的缺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学会观察与比较,用观察去发现被攻击者与其他人相处的原则,处理同类事的态度;用比较去发现其他同事“不如意”、“不顺心”的地方,这样可使失衡的心态快速复原。最后是与被攻击者取得沟通的机会,在经过前两个环节后,你会少了不满,多了冷静公正的思考,再与你所不满的对象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谈谈你的愿望和不如意的地方,相信你们会有积极的互动。
, 百拇医药
    如果写信者一味封闭自己,将怒气留在心中,最终受伤的会是自己。

    收信人不必太在意

    对于收信人来说,匿名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首先,保持冷静,不要失态。遇到这种被泼脏水的事,没有谁会觉得开心,必然会义愤填膺,但如果大发雷霆,就正中造谣者的下怀。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最好的办法是淡然处之。

    其次,这类匿名信固然会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心理打击与伤害,但也并不全是坏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接信人反思自己以前的行为,注意考虑与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亲疏关系的人的内心感受。所以,收信人要和他人多沟通。当自己职业发展上有所提升的时候,要多听取同事、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自己的决策或决定,公开说明理由,切忌自视高人一等,觉得根本无需跟下级解释。解释不费什么事,却能扫除隐患,团结一心。

    最后,暗中观察,改进工作方式,不可大张旗鼓地排查,那样将伤害到每一个被怀疑的对象,扩大消极影响。,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肖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