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9383
公众人物如何避免情绪失控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11日 《生命时报》 2006.07.11
     在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央视某解说员“异常激动”的解说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由此引发了一些心理层面的思考。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他“慷慨激昂”的解说片段和国外媒体的评价。

    解说片段: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伟大的意大利!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德国《慕尼黑日报》:一个与场上球队无关的人在一个并不太明显的点球面前明显失控,让人难以理解。

    意大利安莎社:虽然许多观察家——包括意大利的球评家——都质疑是否应该判罚这个点球,但该解说员坚持认为这一点球毫无疑问,并向中国球迷表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

    英国《每日镜报》:这位评论员是意大利甲级联赛的忠实拥趸。在那场比赛的最后阶段,当格罗索在禁区内被绊倒并赢得一个点球的时候,他的解说让千百万电视观众惊呆了。

    该解说员的“异常激动”行为主要因为没能很好地转换自己作为体育评论员的“职业角色”和作为球迷的“社会角色”,而将两个角色混淆在一起,导致了心理学上所说的“职业化角色枯竭”。那么,作为公众人物在公共场合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注意不要被公众事件“卷入”。卷入在心理学上是指被他人的情绪状态所感染。一个人被别人的情绪卷入,有时候是由于他自己的一些情结,如自卑、偏执等。当公众事件激活了这些心理情结时,会导致人爆发出连他自己都预料不到的情绪。

    其次,公众人物要锻炼自己在别人的“投射”下不为所动的能力。当“遭遇”公众时,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评价,而不要被一些负性评论所左右。这就是所谓“别人说你好,并不见得你就真好;别人说你不好,也不见得你真的不好”。

    于普通人也是一样,在公众场合要戴上健康的“人格面具”,这并不是虚伪,而是成熟的表现。另外,要给自己一个“边界”,把公众场合和非公众场合的处事原则分开。, http://www.100md.com(北京育心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刘晓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