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8098
尊老爱幼岂能靠奖励(争鸣)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7日 《生命时报》 2006.11.07
     编者按:据悉,北京公交集团明年将开展“明星乘客”评选,对主动让座的乘客,将给予物质奖励。对此,有人称此举可推动公德建设,也有人持质疑态度。无论怎样,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且听大家各抒己见。

    据报载,北京公交集团从明年起将开展“明星乘客”评选,主动给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的乘客,公交公司将给予奖励。原本再平常不过的让座举动,现在要通过设立奖励来提倡和推动,多少有些让人对社会道德现况感到失望。面对这则新闻,更多人关心的是,“有奖让座”是否行得通?

    “有奖让座”并不是北京公交的首创,国内不少城市都有过类似之举,但在推行时,遇到不少尴尬。有老弱病残等乘客上车后,通常是由司机或售票员提醒一句:“哪位乘客让个座?”若有乘客这样做了,他们会当场兑现“奖励”:“请刚才让座的乘客到这边来领取一份纪念品。”有的是一个钥匙链或小毛绒玩具,有的是一张奖励卡,每张卡可到商店兑换价值1元的面包,两张卡可兑换价值5元的套餐。这时候,全车的人都会用一种怪异的眼神看着这位乘客,弄得他很尴尬,领也不是,不领也不是,进退两难,窘迫不已。

    奖励让座让全车人的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司乘人员觉得,这样做是用物质激励人们公德心的回归,你让座了,我们给你奖励,是正常的回报和反馈,所以喊得“理直气壮”;让座的人认为自己让座是出于基本的公德意识,即使没有奖励自己也会这样做的;而某些乘客会认为,这人是为了奖励才让座的;被让座的人心里也怪怪的,似乎自己得到的座位是别人“施舍”的,或是公交公司“买”给自己的,也不自在。正是因为这些基于“义利之辩”的复杂心理状况,“有奖让座”推出后,效果并不好,有些地方索性悄悄取消了。

    现在北京公交紧随其后效仿,在笔者看来,即使在首善之区效果仍然令人担忧。中国文化中自古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座是一种道德自觉,受让者的一句“谢谢”就足以让他感到心理满足。而现在要通过公交公司这“第三方”的奖励来加以确认,会使事情变质。让座者不仅会感到心理受伤,无法对别人的猜忌作出辩解和澄清,又会使他感到委屈。这样一来,本来想让座的可能就会琢磨,让还是不让?最终使主动让座变成一件难事。应该说,初衷虽好,但由于选错了路径,很可能弄巧成拙。

    有奖让座,本质上是用一种市场的手段来调节人们的道德觉悟,将理所应当的事情变成了需要褒奖的,将道德的转化为市场交换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谬。其实,道德的还是得交给道德,市场的还是归市场,两者之间生硬的“拉郎配”并不能结出善果。

    近年来,类似此类用物质利益激励公德心的做法屡见不鲜,常见的还有拾金不昧的有偿化,即失物招领公司向失主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在石家庄、广州、杭州、扬州等地,不少失物招领公司曾在争议声中开业,但最终举步维艰,更印证了上述判断。

    呼唤社会公德意识的回归,需要通过教育来倡导。而通过市场手段,在公德中注入物质因素,不符合道义的内涵,因而也是行不通的。, http://www.100md.com(吴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