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6512
专家下社区行得通吗(热点追踪)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4日 《生命时报》 2007.04.24
     医生感觉像是打杂 患者抱怨设备简陋

    自今年4月1日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专家下社区”活动在北京市全面展开。自此,北京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三级医院“对接”,大医院的专家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以保证患者在社区医院也能找到这些“大腕”。时至今日,“专家进社区”开展了半个多月,大家的评价如何呢?《生命时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存在着不少质疑。

    社区医院没等来大牌专家

    2007年4月7日,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张先生一脸懊丧地走出社区医院大门。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一早起来觉得胃不太舒服,为了节省时间,选择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听说大医院的专家现在都可以进社区了,我还想着这下省得去医院排长队了。谁知一看社区医院贴的公告才知道,来的是个神经内科医生,跟我这病一点都不搭边。”

    4月13日下午,记者又来到位于西城区爱民街小区附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这座服务站坐落在一条胡同尽头,崭新的玻璃门和各种设施表示它才建起不久。在服务站门口的通知上,记者看到,当天会有来自护国寺中医医院的专家在服务站出诊。
, http://www.100md.com
    然而,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服务站的走廊里一直黑着灯,两位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站在门口聊天,和想象中的热闹景象有着天壤之别。记者一打听才知道,这两位医务人员一位是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另一位就是护国寺中医医院派来“支援”的专家。

    “我们这家卫生服务站刚建半年,知名度不够,所以人相对较少。”卫生服务站的袁站长介绍说,服务站隶属于北京护国寺中医院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支援服务站的专家主要来自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护国寺中医医院。

    专家对“坐诊”有看法

    如火如荼的“专家进社区”和社区医院的依旧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来社区医院出诊的专家对“下社区”又有什么看法呢?记者找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赵锋教授。据介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经与西城区的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了约,医院心内科、康复科等4个科室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每年要在这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出诊15天。医生们虽然对支援社区卫生很有积极性,却对“前往社区坐诊”的方式提出了质疑。
, 百拇医药
    “首先,我们都十分赞成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紧密合作,共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赵教授说,“但目前这种硬性要求专家到社区坐诊的办法,却是‘事倍而功半’。”

    在赵教授看来,社区医院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初诊。由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疗,能在社区医院解决问题的,就无需到大医院;但如果全科医生解决不了问题,就可以通过双向转诊等机制,将患者转到大医院。二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这比看病更重要,如收集居民身体状况信息,对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监控等。“其实,大医院专家在健康管理方面更能发挥作用,我们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管理方案,和社区医院一起进行;还能推进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信息共享。”

    其实,赵教授的观点和北京市卫生局的通知并不相左。按卫生局要求,大医院临床科室中级职称以上的专家每年必须到社区服务15天,服务不只是出诊,还有培训全科医生、健康咨询等。

    而现实中,专家们对社区医院的健康管理工作却没有太多过问的机会。“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我们的医生到那边只是坐诊,这颇有点专家到社区医院去给他们打工的感觉。”按照赵教授的观点,即使是为了补充人手,让专家坐诊也不是什么高效率的方法。
, 百拇医药
    首先,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是因为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有所专攻,但在其他领域,专家则逊色得多。“可以说,心内科教授,看心脏方面的病,没问题,但要看肠胃方面的疾病,可能还不如全科医生。可普通百姓医学知识有限,他们往往不能确定自己哪个系统出了问题。”据赵教授介绍,他在社区医院出诊时,就碰上好几个心脏没有问题,却以为自己有“心病”的患者。“只靠一个或某几个科室的专家去社区医院意义不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15天的服务期间,以‘带徒弟’的方式帮忙培训全科医生,但目前为止,社区医院似乎还没有这方面的安排。”

    其次,出诊15天,很难解决慢性病治疗问题。“像冠心病、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不是找专家看一两次就能好的。要是居民只等着我们才来看病,反而容易耽误治疗。”

    最后,专家们在大医院的工作本来就重,再加上到社区出诊,工作量就更大了。“我们有一位教授,要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出诊,看社区那边没病人了,就赶紧跑回医院做点工作;社区那边有病人,再赶紧跑回去,实在辛苦。”
, 百拇医药
    除了赵教授,其他医生也对“专家下社区”发表了看法。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专家去社区坐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专家的名声提高社区医院的可信度,吸引患者。“这代价可不小。社区服务中心病人数量要是多,还能做点贡献。可有些被派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半天下来就接诊了一个病人,耽误不少时间。你又不能走开,不然,照政府规定,个人晋升和医院评比都要受到影响。”

    居民对社区医院意见不一

    记者在北京市爱民街小区还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出乎意料的是,虽然“专家下社区”的通知就贴在小区大门口,但记者采访的10位居民中,竟有一半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哪,也压根不清楚专家来社区出诊。

    “平时没病,谁会往那儿跑。”一位老大爷对记者说。当问及他是否信任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时,他表示:“小病可以,像头疼、发烧、感冒什么的;但要是大病,还是会去大医院。大医院不只有专家,设备也齐全。不过,要是有了双向转诊,我当然愿意先去社区医院,再通过社区医院进大医院,这样省着排队了。”
, http://www.100md.com
    另一位大妈则表示,她希望社区医院多关注居民的日常健康。“比如,办个健康讲座、上门来做个体检。像我这样心脏不好的老人最需要这个。”

    本报曾在187期的24版登出名为《国外医生合法“走穴”》的文章,介绍了德国医生到社区医院兼职服务的情况。比较德国医生的“走穴”和我们的“专家下社区”,能看出几点不同:首先,德国医生是自愿;而我们出于命令。其次,德国医生被规定了在公立医院服务的最低时限,但去小医院的时间自己安排;我们的医生则只被规定了在社区医院服务的最低时限。再次,德国医生在小医院服务报酬高,我们却似乎不是。最后,德国转诊制度很发达;我们则相对不足。当然,出于制度等因素,不能把两国放在同一平台上比较。但德国的经验提醒我们,专家坐诊发展社区卫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关键在于双向转诊制度作用的发挥、全科医生的培养、社区健康管理理念的真正贯彻等。, http://www.100md.com(刘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