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6619
柴胡剂不同剂量及煎法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9日
     提 要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中主药的剂量有所不同,其煎药方法亦不尽相同,后世医家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详述了柴胡剂群的不同剂量及煎药法,并提出这是由疾病的本态所决定的。

    关键词 《伤寒论》;柴胡剂群;疾病本态

    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变化而来的,并以柴胡、黄芩为主药的柴胡剂群,其主治与功效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古今医界倍加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阐述和发明。在《伤寒论》中,随着疾病本态的发展变化,柴胡剂剂群中主药的用量亦有所不同。如果把小柴胡汤的作为大剂量时,则仲师所用的柴胡剂群,就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剂量。中等剂量相当于标准剂量的一半;小剂量相当于标准剂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针对不同的剂量仲景采取的煎药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就此问题论述如下:

    1 柴胡剂的不同剂量
, 百拇医药
    在《伤寒论》大剂量的柴胡剂一般用于少阳证,中等剂量的一般用于太阳病已传少阳,但太阳证未罢,而又转微者,或兼有太阳、阳明里证,但疾病的本态仍以少阳为主;小剂量的柴胡剂多用于少阳已解,余波未尽。

    1.1 中等剂量

    1.1.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本方有柴胡四两、黄芪两半、半夏二合半、生姜两半、人参两半、大枣六枚、桂枝两半、茯苓两半、牡蛎两半、铅丹两半、龙骨两半、大黄二两组成。主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难以转侧者。”本条所论述的是伤寒八九日,误用下法,邪气内犯少阳,而正气有所耗损;邪犯少阳而致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之气不和,故出现 “胸满、烦惊”。本病虽见三阳经证候,但仍以少阳病证最为突出,太阳、阳明证则是由于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所致。故疾病本态,业已入里,因为里证已实,少阳证已减,故本方取小柴胡汤剂量的一半加减而成。
, 百拇医药
    1.1.2柴胡桂枝汤方

    本方有柴胡四两、黄芪两半、半夏二合半、生姜两半、人参两半、甘草一两、大枣六枚、桂枝两半、芍药两半组成。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本方相当于原小柴胡汤用量的一半,加桂、芍二味。其中桂枝、芍药、甘草三味用量,也仅仅是桂枝汤所用同名药物剂量的一半。“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均是少阳之气不和所致,据证可知本条是先病太阳,其邪未解,又病少阳,太少先后发病,故属于太少并病的范畴。但疾病本态,已入少阳,太阳未罢,因此,药用量不重,一方面恐解表药太重,过汗而不利于少阳(少阳禁用汗法);另一方面又恐少阳药用得太重,则不利解表,故小其制。此发表与和里兼用之法,乃为少阳权变之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均体现了仲师的这种权变思想。

    1.2小剂量

, http://www.100md.com     如柴胡加芒硝汤方,取小柴胡汤剂量的三分之一,加芒硝二两。本方用于误下而致的“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因“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正气必然受损,而诚非大柴胡汤所宜,当先服小柴胡汤以助正达邪,和解少阳后,这时小柴胡汤证基本已解,再用小剂量的小柴胡汤加芒硝,以解阳明燥实、潮热等证。本方攻下之力虽不及大柴胡汤,但祛燥热、治潮热的功效却优于大柴胡汤。本条所述的疾病本态仍在少阳,故仍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但又有正气虚衰、里实而不甚的一面,故本方只取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又不减人参、甘草等药,要比大柴胡汤更为适宜。

    1.3大剂量

    1.3.1一般小柴胡汤证,疾病本态均在少阳经,均应用大剂量。如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邪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另外第99、97、100、101、102、144条等都是如此。
, 百拇医药
    1.3.2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邪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伤寒五六日,发汗不解,复又误下,太阳之邪传入少阳,邪结胁下,气机不利,但势微而不甚重。误下以后,气化不利,三焦不畅而致小便不利,口渴;阳郁不宣,上蒸于头,则见头汗出,而身无汗;邪热进退于少阳之野,故往来寒热而心烦。本证之重点在于少阳气机不和、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但疾病本态在少阳,故仍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枢机,加减药物以助气化而生津液。

    1.3.3大柴胡汤 用于太阳病迁延日久,虽经误下而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若病势偏里,心下急,微烦者,用大柴胡汤。太阳病六七日,乃至十余日不解,病情迁延多日,气血逐渐耗损,邪气因入,结于胁下,气机郁而不畅,柴胡证具,本应以小柴胡汤解外,却二三下之;虽屡用下法,但经过“四五日的观察,柴胡证仍在,故仍取小柴胡汤,但因“郁郁微烦”,此比小柴胡汤的“胸中烦”之浅表、外露更为偏里,说明里实已成。大柴胡汤是少阳证兼里实,即疾病的本态仍在少阳,但已向里发展。故去人参、甘草,加生姜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或更加大黄二两。
, 百拇医药
    据不同的疾病本态,仲师选用不同的柴胡剂,体现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后世医家,对于柴胡剂的应用却很难发现大剂量或中等剂量,更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诚然对于肾阴亏虚,肝阳亢旺者,理当慎用。举凡疏肝理气之品,多不能独用于阴血不足之人,常配伍当归、白芍等养肝阴之品。只识疏肝,不知阴亏者养阴,其害不可嫁祸于柴胡劫阴,此实为不善用柴胡之过。

    2 柴胡剂不同剂量的不同煎药法

    在《伤寒论》中,仲景使用柴胡剂时不但分剂量之大小,而且随着剂量的不同,煎药法也不尽相同。

    2.1 大剂量的煎法—去滓再煎

    从《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使用大剂量的柴胡剂时,均去滓再煎。如小柴胡汤方后所附煎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即把药煎至加水量的一半以后,去滓,再煎至药汁量的一半。其他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都属于大剂量,均采用这种煎法。
, http://www.100md.com
    2.2 中小剂量的煎法—普通法

    仲景在使用中小剂量的柴胡剂时,均用普通煎法,不必去滓再煎。如柴胡桂枝汤的煎法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用小柴胡的中等剂量,其煎法是:“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另外还有柴胡加芒硝汤等等。

    对柴胡剂群的“去滓再煎”,历代注家多从“和”字作解,认为“去滓再煎”具有和合寒温,协调升降,燮理阴阳,互济刚柔的作用。如《绛雪园古方选注》[1]曰:“去滓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於和也。”近人左季云[2]说:“……柴胡欲出表,黄芩欲入里,半夏欲驱痰,纷纷而动,不和甚矣!故去滓再煎,使其药性合而为一,漫无异同,俾不致偾事耳。”如果只是从“和解”二字解释“去滓再煎”,难免片面。为什么再煎以后,药性和合,经气相融,不再煎就不和合相融呢?即使如此,柴胡桂枝汤等数方都不再煎,难道这些方证,就需要药性不和,不要刚柔相济,不怕药物纷纷而动、不和甚矣吗?
, http://www.100md.com
    所以,我们不能但从“和”字去理解仲景的深刻用心,还应该从柴胡剂群中柴胡这一主药的作用探其源,汪昂[3]谓:“柴胡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即云柴胡有升散和清降之两重性。故对于偏里,偏下,欲取其清降之功,柴胡用量偏大,可用至八钱左右,余药不超柴胡半量效果最佳,但需久煎、重煎,以防其量大升散太过,故去滓再煎;如偏表、偏上,欲取其升散之功,柴胡用量减半,不需久煎,以保全其生发之性。正如张锡纯 [4]所云:“小柴胡汤,原忌发汗,去滓再煎者,原所减柴胡发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达也。”

    另外,在《伤寒论》中,仲景每次给病人服药,一般都不超过一升。这或许是考虑到病人难以接受一次服用太多的药汁,因此“去滓再煎”的原因,也可能是想蒸发一部分水分,使药汁浓缩。再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诸方以及旋复代赭石汤等,大凡煎药时加水很多的方剂,也都采用“去滓再煎”,其理亦同。

    3 小结
, http://www.100md.com
    由此可知,根据不同的疾病本态,柴胡剂群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和煎药法等,仲师都有变通。虽然少阳证的变化多端、症状复杂,临证时我们只有抓住疾病本态,遣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只有从这种观念出发,才能全面理解柴胡剂群的各个方证,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0

    2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06

    3 汪昂.本草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

    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4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