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5776
用了多年的药为何还出事(专家谈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3日 《生命时报》 2007.07.03
用了多年的药为何还出事(专家谈药)

     临床试验存在局限 上市之后仍需监测

    近些年,多个曾被广泛使用的药物相继撤出市场。以治疗关节炎的药物万络为例,自1999年上市到2004年撤市,全球约有8400万人服用该药。但因为会增加服用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万络最终被停用。今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泽马可又在多个国家撤市。最近,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又对降糖药物文迪雅发出安全警告。这一系列事件使许多患者,甚至医生心生疑窦:这些药物都是国际著名制药公司生产的,在市场上也已经销售了很多年,服药者成千上万,为啥还会“出事”,临床广为应用的其他药物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发生这些事件究竟应该追究企业的责任,还是要归咎于科学不够发达呢?

    事实上,药物上市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研究与临床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仅临床研究就包括Ⅰ—Ⅳ期,药政管理部门会根据所有研究结果,客观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只有证明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药品才有可能获准上市。所以,总体来讲,临床上的药品基本上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由于药品研究过程存在以下四类局限,因此在研发阶段无法对其全部情况了解透彻,药品某些治疗作用还需要在上市后不断发掘,同时,其不良反应也需要严密观察。
, http://www.100md.com
    第一, 受试患者数量少。

    药物试验时纳入的患者数量有限,比如药品Ⅰ期研究仅包括几十名正常人,参加Ⅱ—Ⅳ期研究的患者也在几千例以内,从这些患者中发现一些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应该没有问题,但如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在临床研究中就可能难于表现出来。对于这些不良反应,只有当药物上市并被大量患者使用后才能发现。

    第二,研究时间短。

    药物试验过程中的观察时间也是有限的,研究有一定的时间界限,不可能让患者终生用药,由此,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在研究阶段也不会“显山露水”。比如,连续使用万络18个月后,才可能导致心脏不良事件,这是研究阶段不能发现的问题。

    第三,用药过程单纯。

    药品研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特殊性,为了减少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药品临床研究时会尽量避免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的干扰,也会把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排除在外,如果药物不良反应,源自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或者仅见于特殊人群,就无法在研究过程中被发现。
, 百拇医药
    第四,远期不良反应无法发现。

    研究人员通常只能发现在研究阶段发生的不良反应,而对于研究结束以后才发生的远期不良反应,则无法统计。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孕妇使用反应停,胎儿出生后发现有海豹肢畸形,此时孕妇停药已经好几个月了。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被不断发现,具有安全隐患的药品被撤出市场或者被提出警示,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药物安全性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大家不必对此过度恐慌。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可遵从药监部门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改变用药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三大危险的用药误区(相关链接)

    据美国《每日健康》近日报道,在使用超大剂量缓解肌肉疼痛的膏剂后,纽约市一位中学田径明星死亡。对此,专家提醒,过量使用非处方药物也会导致危害,即使膏剂也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副所长也指出,不少患者在服药时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误区可能影响用药安全。
, 百拇医药
    误区一,非处方药是安全的。

    与处方药相比,非处方药危险相对小一些,所以患者可以自己到药店购买。但是,非处方药不等于安全无害,所以要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误区二,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就行了。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告诉给医院的药师,接下来,医务人员将向国家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待汇总后及时给出处理意见。

    误区三,新药比老药好。

    科学在不断发展,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以新药确实具有很有优点。不过相对而言,上市时间越长的药物,使用人群越大,安全隐患更少。

    (杨立春), 百拇医药(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肖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