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1497010
问渠哪得清如许--兼与张毅先生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12期
     编者按:

    中医继承与学习中医经典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中医经典对中医继承创新的影响如何?最近,本报刊发的几篇有关中医经典学习和中医继承的话题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人们对此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期再刊发三篇文章,希望能启发大家思考,踊跃发表见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兼与张毅先生商榷

    拜读《中国中医药报》载张毅“中医继承之我见”和王昆文“我为温习经典辩护———与张毅先生商榷”,获益匪浅。同时对张毅先生有些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而王昆文先生虽然强调了中医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但笔者亦觉得论说得不够透彻。笔者认为:中医要发展,离不开源头,离不开“活水”,而中国古代文化、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实践就是中医的源头,就是活水。要学好中医,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抓住“一个坚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 百拇医药
    坚持中医“学经典,做临床”的发展方向不动摇

    什么是中医发展方向?那就是中医必须笃行“学经典,做临床”方略和举措。因为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源头,临床实践是中医的“活水”,借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话就是“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而不能像张毅先生提倡的“中医应该继承和发扬齐头并行,而且发扬更应摆在优先位置”。做中医,或者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医目前阵地萎缩,“西化”严重,我想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忽视了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缺乏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

    去年我在市里参加仲景学说专委会学术会议,市中医院院长谈到单位招聘会情况时说,他们让前来应聘的中医本科生,背诵叶天士治疗温病大法都背不出来。今年我参加职称晋升,听说有一位基层医院院长,在晋升中医副主任医师论文答辩时,连桂枝汤都背不出来。学术粗疏如此,难道还能指望这种人发展中医?如果没有坚实丰厚的中医功底,不坚持长期从事艰苦的临床实践,心气浮躁而希望走捷径,如张先生所说的“重心放在理论体系创新、治疗方法(技术)创新、意识思维创新上”,如果真是这样,中医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因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源头活水,发展中医只能是一句空话。历代中医学大家,必然又是中医临床实践家,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就不说了,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无不受中医经典著作的滋润,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
, http://www.100md.com
    正确处理好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医经典的关系

    要学好中医经典著作,必须要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因为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她本身就是以古代文化为载体,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东方科学”。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及近代中医大家,没有哪一位不具有深厚的古文化知识功底,如朱丹溪、李时珍、徐灵胎等,有的甚至考取了功名,由于深入钻研中医理论,坚持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学家的,如张仲景、唐容川等。要继承好中医学就必须学好中国古代文化,培育中医思维方式,采用“取类比象”、“天人相应”、“仰观俯察”、“司外揣内”等东方文化独特思维方式,去探求病理,指导临床实践。由于新文化运动的过激行动,中医首先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据说我们现在有的中医研究生,就连《本草纲目》序都读不懂,如何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去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可喜的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现在书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四书》、《五经》、《楚辞》、《离骚》和《老子》、《庄子》读本。我们要抓住学习古代文化契机,深入学习古汉语、古文化知识,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走继承创新之路。
, 百拇医药
    正确处理好中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医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张先生说:“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都去进行‘经典’大温课式的所谓继承”,认为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用王昆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否定对中医经典的继承,就是否定中医的根本,最后会让中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走向灭亡。”本人从事中医工作近30年,始终坚持不懈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旁及诸家,并坚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埋头做学问,躬身做临床,在继承和实践中创新。笔者1983年在中医古典医著提高班进修1年,后来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4年,在临床实践中还不断温习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学习仲景《伤寒论》,在临床上有所感悟,有所得,如桂枝汤,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用桂枝汤加味,治愈妇女不孕症10余例。试想,没有继承,哪来创新。其实,中医继承与创新,理论与临床互相关联不可分割。

    正确处理好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反过来说,“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充分体现了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辩证关系。学习或温习古典医著,要做到“师古不泥古”,而不是“蚀古不化”。因为古人也要受时代局限,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都能圆满解决,尤其是医学,还有那么多难题没有破解。因此不能够认为“对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不承认这一点,就会滑向唯心主义泥潭,就会不分是非。据说原成都中医学院有一教授,《伤寒》背得溜熟,就是医不好病。老百姓称这种叫“书呆子”,这种人除纸上谈兵外,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又何益之有?

    中医的生命力在疗效,学中医只有溯本求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实践的源头活水中不断吸取营养,千方百计提高疗效,中医药事业才可能发展,才可能兴旺发达。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http://www.100md.com(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