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7614
中医与我的家庭 b>中医情结系我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15期
     1999年,我高考要填志愿时,父亲出差回来了,他刚放下行李,就关切地问起我的志愿来,看着我茫然的神情,父亲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用一种坚定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就报中医学院吧,将来当一名好的中医”。听到父亲的这句话,我下意识地望着年已半百的父亲。

    我从小就知道父亲有一块心病,那是关于我小姑的一段心酸的往事。解放初,我老家涠洲岛很偏僻荒凉,缺医少药,岛上的人有了病,只能听天由命。那时,刚出生不久的小姑因为关节疼痛而哭得声嘶力竭,由于没有得到治疗,一家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姑从此成了残疾人。在父亲心底,亲人的病痛使他一直蕴藏着一个白衣梦。为此,当年他下乡时刻苦自学医学知识,并当过赤脚医生,他也曾经是一名受病人欢迎的医生。但是,在那个高呼阶级斗争万岁的年代,出身不好的父亲没能实现他的白衣梦。

    我读懂了父亲那期盼的眼神,正要按父亲的意见填报志愿时,母亲的一位好朋友———一名三级甲等西医医院的主任医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中医?中医能看好什么病?要读就读西医。”为了说服大家,她不厌其烦地把西医迅速发展和中医“严重滞后”的现状讲了又讲。这时,在旁边一直沉默的父亲开了口,给大家讲了他的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那是父亲读大学二年级的一天正午,父亲正在饭堂水槽边弯腰洗着饭盒,一位很要好的同学跑过来,开玩笑地在他的后背心拍了一掌,算是打招呼。但由于力度过猛,父亲的前胸后背立即感到一阵剧痛,并呕吐起来,两天都吃不下一口饭,痛得直呻吟。学院赶紧派人把他送回家乡治疗。开始先看中医,吃了二十几剂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物的副作用使头发都快掉光了,病情还是没有明显好转。再转去看西医,吃了一盒又一盒的止痛药,竟吃出了胃溃疡。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只得住进了医院,所幸的是,有一位病友是父亲的老乡,他对我父亲说,涠洲有一位姓郑的赤脚中医有治疗这种伤疾的方法,你赶紧去找他。父亲次日就被送到了涠洲岛,找到了郑医生,仅吃了两剂中药,病就全好了。亲身体会到中医的神奇和魅力的父亲下决心学习中医,便拜郑医生为师,从此,父亲与中医结下了二十几年的不解之缘。父亲讲完他的故事后,用一种凝重的口气说了这么一句话:“不是中医看不好病,目前最缺的就是好的中医!”
, 百拇医药
    我被父亲的话深深感动了,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成了广西中医学院的一名学生。报到的那一天,我一个人拎着行李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脚步是那样的坚定。

    我读大学时,父亲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他工作忙,顾不上我的学习。实习前,我回了一趟家,当时父亲刚从学校领导岗位退居二线,清闲下来的父亲与我做了一次很长时间的交谈。父亲很详细地询问我的学业情况,开始他兴致很高,十分健谈,但是,当他了解到我们的课程设置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作为选修课时,父亲止住了话闸,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中。第二天,父亲一头扎进书店,买回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唐云老师所著的《走近中医》和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所著的《思考中医》,一读就整整两天。在我离家回校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又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很坦率的阐述了他的观点,并给我分析了现代中医教育的成与败,分析我四年学习的得与失,还用他在临床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的体会教育我,要我重视中医基础和经典的学习,重视前贤的经验。最后,父亲说:“一定要学好基础理论,一定要学好经典,从今天起,老爸陪你读书。陪你补课!”
, 百拇医药
    次日一早,我离家回校的时候,父亲还没起床,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早起送我到车站。这时,母亲走过来,递给我一本书说:“你老爸昨晚读你的这本书一直到天亮,刚刚才睡着。”当我坐在回校的车上,拿出父亲昨晚读的这本《伤寒杂病论》,把它紧紧地攥在手里,仿佛感觉到父亲那殷切的期望已融入了书中。

    那一年,父亲和我一起苦苦读了一年的书。父亲买了一套《中医药学高级丛书》,还订了《中国中医药报》和好几套中医学临床杂志,认真地学习起来。母亲在电话中讲到,年过半百的父亲坚持每天读书六七个小时。那时的我,实习工作很忙,但我每天也要挤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读书,因为我总感到父亲的目光在注视着我,鞭策着我。

    由于结合临床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书,我感到进步特别快,为我后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那一年,父亲用所学的中医知识对外婆的中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外婆曾经数次中风,经医院治疗后,生活能基本自理,但身体很虚弱。那一年,80多岁高龄的她再一次中风,由于病情危急,来不及送到医院治疗,父亲运用所学到的中医知识和他师父所传授的方法及时地对外婆进行治疗,又是中药,又是艾灸,硬是把外婆挽救了回来。
, 百拇医药
    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平时工作也很忙,下班回来更是忙得团团转。父亲是个书呆子,平常不怎么做家务,家务的重担全压在母亲的身上,母亲还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外婆。但自从父亲和我一起读书的那一天开始,也不知是什么力量鼓舞着她,家务一做完,她就帮爸爸整理笔记,剪贴报纸,装订材料。母亲一边剪贴,一边读书报,一边学习。后来,她迷上了《中国中医药报》,她被报纸中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每一期报纸到了,母亲肯定是家里第一个热心读者。母亲关注的内容和父亲不一样,父亲重点看一些中医诊病治病的理法方药,母亲则着重看一些健康保健的内容。对食疗的知识,母亲学得非常认真仔细,还做了摘录。三年过去了,母亲的中医药知识逐步丰富了起来。她用一些保健知识给外婆进行调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外婆习惯性便秘很多年了,一直没治好,母亲用《中国中医药报》上所介绍的方法,通过食疗给外婆壮肾阳,补肺气,调气机,再加上中药滋阴养血润肠,竟把外婆的便秘治好了。现在,外婆每天大便通畅,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毕业后,我考进了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一名中医。我很感激千里之外的父亲这些年来为我付出的一片苦心,更理解他对中医药事业美好前景的执着追求。作为儿子的我,不禁想在这里大声地说一句:“父亲,您放心吧,中国中医药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您的儿子已经长大,他知道应该怎样走好脚下的中医之路。”, 百拇医药(郭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