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08770
“就医脑筋”急转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29日 《医药经济报》 2007.10.29
     基层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有时会遇上一些“顽固分子”——他们不信任医生的水平,不遵医嘱想当然地用药。这些不正确的就医心理,将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引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仅影响了基层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遇到这样的情况,基层医生不能放之任之,必须及时帮助患者把不正确的“就医脑筋”转移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就医误区一】 贵药才是好药

    【危险系数】●●●

    老马是个讲究的人,做什么事出手都很大方,看病也不例外,每次生病都千方百计寻觅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按他的话说:“一分钱一分货,药肯定是越贵越好。”

    一天下班后,老马突感头晕脑胀得厉害,只好就近来到社区门诊就诊,医生在询问基本情况后为他量了血压,原来是血压偏高。于是,社区医生给他开了一瓶复方降压片,叮嘱他每天坚持服用,结果老马死活不依,问他是否有更贵的药,不要瞧不起他的钱包,医生说还有××降压药,老马还是嫌便宜,医生一看他还挺难缠的,但为了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医生就直截了当地说社区中心现在实在没有更贵的药了,并一再解释这些药的效果已足够,老马无奈,只好拿着药离开了。
, http://www.100md.com
    【点评】 尽管老百姓对于药品降价的呼声很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认为越贵的药对自己的病情恢复越有利,开越贵的药的医疗机构水平越高,这是患者就医的一个典型误区。有句话说“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虽然是开玩笑,但生活中的的确确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一般不听医生的劝告,只有在盲目使用贵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或无效的情况下,才可能改变主意。据说案例中的老马,最后使用了医生推荐的××降压药顺利降了压。原来老马是肾性高血压,用这样的廉价药是比较好的选择。

    【纠正】

    只选对的 不选贵的

    遇上固执地认为“贵药才是好药”的患者,医生必须用事实说话。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给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如果患者坚持自己的用药意见,医生不要过于生硬地一口否定,可以先说考虑他的要求,但同时强调,医生给出的方案是最优的。如果他不相信,可以举些同类病患的例子让他信服。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医生的诊断必须准确无误,一定要让患者自己意识到贵重药并不见得就是对症药,只有适合自己病情的药,才是真正的好药。
, http://www.100md.com
    【就医误区二】 追求速效

    【危险系数】●●●●

    一天,林先生急匆匆地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医生诊断他患了重感冒,有少许发热、咳嗽和流鼻涕的症状。还没等社区医生下处方,他就着急地让医生给他开两天速效药,只要好得快,打上两针也无所谓,因为自己两天后有重要事情需要出远门,多花钱也没有关系。医生不好说什么,只是默默给林先生开了两天剂量的口服解热止痛药和抗病毒药。没想到林先生拿到药后大为不满,一个劲儿地指责医生不给他多开药。医生讨了个没趣,但还是耐心地向林先生做解释,可事事讲求实效的林先生根本不管那么多,嚷嚷着要去找大医院医生,就走掉了。当事医生甚是为难,明明是按正常医疗程序为患者治疗,为何遭来如此打击呢?

    【点评】 感冒是常见病,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在治疗上没有什么特效的方法,抗病毒治疗是首选,在没有明确患者是否为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虽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慎用抗生素,但由于患者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的用药习惯,离开了这类药物,他们反而不习惯。一方面,案例中的这位医生算是很有责任心的,若在更基层的农村,仍然有一部分医生一开药就是抗生素、退热药、抗病毒药一把抓,给患者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些患者有追求速效的心理,认为治病只要药量大,就能好得快,如不加以疏导,将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 http://www.100md.com
    【纠正】

    从每一个就医细节做起

    要改变患者追求速效的就医心理,要求全体基层医生在日常就要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工作,宣传正确的医疗卫生知识,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居民们不要盲目用药,并向他们传达滥用药物的危害。这不能不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基层医生要带好这个头,从每一个就医细节做起。

    【就医误区三】 信巫不信医

    【危险系数】●●●●●

    王大妈最近老觉得心口疼,时常咳嗽,夜里出虚汗,于是来到卫生站瞧病。医生小尹为王大妈做了听诊,发现她的肺部0罗音很重,右肺可听到金属样杂音,小尹便劝王大妈到上级医院做全面检查,可王大妈不依,强烈要求小尹给他开口服药吃两天看看情况再说。小尹医生也没多劝,就给她开了些口服药。
, 百拇医药
    王大妈拿着药往家里走,正好在路上遇到一个摆摊“道士”。那“道士”看王大妈拿着药,就耍起了惯用的伎俩:“看你脸色铁青,是有不祥之物附身。”王大妈这人平时就比较迷信,听“道士”这么一说,马上停下了脚步。“道士”又接着忽悠,一直忽悠到王大妈答应请他上门“做法消灾”,去之前还向她索要了300元贡品钱。待“做法”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王大妈早把吃药和去上级医院检查身体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咳嗽一点也没好转,她还不相信“道士”做法不灵。直到有一天王大妈的痰里带出了血丝,这才被家人强拖到卫生院去检查。卫生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就麻烦大了。王大妈的女儿事后找到小尹医生,埋怨他不早让母亲做检查,小尹医生被骂了个莫明其妙,后来再三追问王大妈,她才说出实情。

    【点评】 虽然这些年基层经济水平提高了,但仍有一些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比较空虚,盲目迷信,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术士”装模作样地为患者“捉妖驱病”,严重影响了医生的正常执业活动,对患者的健康影响也非常恶劣,必须根除。

    【纠正】
, 百拇医药
    因势利导 区别对待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人。一类是正常的宗教信仰者,只是由于过度的狂热而出现暂时的抵制情绪。如果医生能懂一点宗教方面的常识,采用比较委婉的带宗教色彩的讲故事形式劝说,和患者多聊天,多沟通,同样可以打通患者那根转不过弯的“经脉”。

    还有一类患者很危险,那就是彻头彻尾让迷信蒙蔽双眼的人。案例中的江湖术士,纯粹就是骗钱的,对患者一点也不负责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后果如何,明眼人都很清楚。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妨利用就诊室内外的宣传黑板,为患者做一些科普宣传,揭穿江湖术士的把戏,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时刻小心上当受骗。

    【就医误区四】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危险系数】●●

    彤彤今年8岁,星期天,外婆给她做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彤彤一口气吃了不少,还喝了两罐饮料,饭后又买了两根雪糕。没想到过了2小时,她突然叫肚子疼,呕吐又腹泻,妈妈忙带着她往卫生站跑。
, 百拇医药
    当班的卫生员看上去只有20来岁,发现彤彤体温38.8℃后,他马上诊断彤彤是患了急性胃肠炎,伴有轻度脱水,需要输液治疗。不一会儿,他准备给彤彤扎静脉针,可是由于彤彤的手有些发胖,皮下脂肪厚,又加上刚才上吐下泻引起脱水,所以静脉显露不明显,卫生员扎了两针也没扎准,把彤彤妈妈急坏了。她不由分说地呵斥了卫生员几句,振振有辞地说“村里的高医生从来都是一针就扎好了,你这么年轻还得好好跟人家学学”,也没付诊疗费,她就带着孩子往高医生的卫生室走去。

    高医生确实功夫不错,二话没说就给彤彤扎好了针,及时输液,彤彤妈妈连连赞叹:“高医生真是高手,一针见血!比那年轻的卫生员强多了,以后我家人有什么问题,就指望您啦!”高医生听了却很谦虚:“我干这行快30年了,闭着眼也能扎上。不过,刚才那位卫生员的诊断也没错啊!年轻人嘛,要多给他们一点时间。”

    【点评】 都说医生这碗饭是越老越值钱,这话确实有些道理,大多数患者看病的时候都愿意找老医生,或是请名医给他们诊断才放心,这在基层也不例外。
, 百拇医药
    但笔者想要说的是,这样的就医心态在城市大医院还好理解(因为在大医院执业的老医生比基层医生有更高的学识,也有相对更多、更好的知识更新的渠道),但基层老医生就没这样的条件了。虽然案例中的高医生技术还不错,但其实很多基层老医生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转型而来,部分医生严重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的还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种种原因制约了基层老医生的进一步发展。刚毕业不久的有责任感的基层年轻医生,毕竟完全地接受了现代医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规范化训练,在临床理论水平上是可以胜任基层卫生工作的,虽然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在执业初期稍差一点,但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能力。

    【纠正】

    强化内家功 坚实外家功

    “内家功”主要说的是年轻医生的知识储备。也许很多年轻医生抱有这样的想法:我在基层,用不着那么多先进的医学知识,掌握在学校学的知识和实习进修得来的经验就够了。这种想法要不得。年轻医生脑力好使,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 百拇医药
    笔者有一位朋友,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她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因为操作不熟练而被患者呵斥,她委屈得大哭了一场,但她选择了坚强。从那时起,她夜以继日地钻研业务,以后再也没有因为自己在技术操作上出现问题而受到患者的埋怨。如今,她对许多科室的专业知识了解都比较全面,还和专业网站上的护理工作同行经常交流,注意积累。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医务工作者呢?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实践水平,这是最基础的“内家功”,但最终直接呈现在患者面前的还有“外家功”,即医生给患者的直观印象。千万不能小瞧这一点,一些基层患者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他们对医生的认知度往往来源于和医生的第一次接触。

    “外家功”包括两方面:一是仪表,要以整洁、干练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看到动作利索、干净又有精神的医生,患者会感到很舒服。而很多基层医生特别是老医生,不太注意仪表,穿着白大褂也邋邋遢遢的,这样很不好。二是表达能力(包括肢体语言)。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比如案例中的年轻卫生员,如果当时他能争取主动,顾及患者家属的心情,并及时联系打针技术过硬的同事帮忙处理一下,就不会闹成那样的局面。关键时刻不要死要面子,要对自己的技术做如实评价,这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相信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都会理解的。, 百拇医药(绝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