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悟道养生 > 正文
编号:11602232
道教饮食重守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30日 黄永锋
    参见附件(28kb)。

    道教饮食重守时

    黄永锋

    饮食贵在守时。饮食守时是按规定的时间摄取食物。饮食适量可用"无饥无饱"来衡量。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吕氏春秋》中《季春纪·尽数》篇对守时适量有个很好的概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道教徒吸取前人饮食守时适量之优良传统,对此也有不少阐述。

    道教注重饮食以时。约出于魏晋的《太清道林摄生论》、五代后蜀人蒲虔贯撰写的《保生要录·论饮食门》、北宋茅山处士刘词撰写的《混俗颐生录·饮食消息》、似出于宋代的《太上保真养生论》、元人李鹏飞编撰的《三元延寿参赞书》卷3《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等,或多或少都有论及于此。《保生要录·论饮食门》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撤撰。常欲如饥中饱、饱中饥。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饥而后食,先渴而后饮。'不欲强食强饮故也。"①蒲虔贯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十分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饮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饮食虽然极端重要,但是这不意味着饱食终日。蒲氏认为人应当"先饥而后食","先渴而后饮","不欲强食强饮",这就是主张要适时进食,让脾胃有张有弛,保持饥与饱的节奏与平衡。祖国医学一贯如之地强调饮食有定时,认为进食有规律才能保证人体健康。《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饮食以时,保持肠胃一虚一实的活动状态,才能使肠胃之气上下通畅,五脏功能安定,营养物质摄取和输布正常,精神健旺。如果饮食不定时,随意进食,甚至零食不离口,便会打乱肠胃虚实交替的活动规律,使肠胃始终处于工作状态。长期如此,势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使人产生厌食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②

    那么,如何做到饮食守时呢?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制,早、中、晚每餐之间间隔时间约为4-6个小时,早上七点左右、中午十二点左右、晚上六点左右。道教经典坚持此饮食规律,对饮食不守时提出批评和劝诫。如《混俗颐生录》卷上《夏时消息》认为"日高餐饭"是"时人不能将摄"的表现。③《三元延寿参赞书》卷3《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云:"空心茶,宜戒;卯时酒、申后饭,宜少。"④为什么不能空心喝茶呢?《混俗颐生录》卷上《夏时消息》指出空腹吃茶的弊端:"缘肾纳咸,被盐引茶入肾,令人下焦虚冷,手足疼痹,饭食后吃三、两碗不妨,似饥即不再吃。......所以消食涤昏烦,空心啜之实僭滥。"⑤这句话说出了饮茶应当适时:饭后消食,空心宜忌。"卯时酒、申后饭",卯时是5点至7点,申时是15点至17点。

    道教特别反对夜食。《混俗颐生录》卷上《饮食消息》主张:"夜后不宜饱食肉面生脍。夏月夜短,尤宜忌之。生鲙不可与奶酪同食,此等之物,夜后虽消,甚损脾胃,令人脾劳。向夜勿饱食煎饼,尤当大损风气之人,偏不宜食。"⑥同书卷上《夏时消息》又说:"勿夜食,尤忌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为夏月夜短,有年之人腹中常冷,或不消化,多患腹胀、霍乱之疾。"⑦《三元延寿参赞书》卷3《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也说:"夜半之食宜戒。"⑧夜食不宜,不仅是道教徒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们晚间睡眠休息时,胃应当停止工作,与身体其它器官同时休息。如果晚餐过晚或睡前进食,胃肠就不得不在睡眠的时间继续进行消化的工作,这样既影响睡眠质量,肠胃工作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早晨醒来,必定周身不适,早餐也没有胃口。所以道教徒忌讳夜食,特别是也后饱食。如果夜后进食,最好设法消食,饮茶不利睡眠,道士用散步法来消除积聚。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食诫篇》引真人言:"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⑨《至言总》卷3《养生》说:"人不可夜食,食毕但当行步,计使十数里往来。" ⑩

    作者简介:黄永锋,哲学博士。男,一九七六年生,福建省仙游县人。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中华道学资讯网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社会学、道教养生学。联系方式:电子邮件:xueyeweilu@163.com;电话:0592-3808001(H);通讯地址: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哲学系,邮编:361005。

    ① 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10页。

    ②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712页。

    ③ 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23页。

    ④ 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50页。

    ⑤ 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50页。

    ⑥ 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20页。

    ⑦ 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