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1502704
阻塞性黄疸的中医治疗新探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23期
     阻塞性黄疸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肝内外胆管机械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包括结石、肿瘤、炎症、寄生虫与先天性畸形等。临床上一般是指那些存在机械梗阻原因使胆汁流出受阻又需要外科治疗的肝内外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即为“外科黄”。寻找保护肝脏功能、促进胆汁排泌及代谢、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成为探索及发展传统中医药运用的一种新思路。

    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腔镜外科将中医中药创造性的运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已是在临床工作中做出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申请通过了湖北省卫生厅中西医结合专项课题《中医中药结合ENBD治疗阻塞性黄疸》从实验和理论的高度进行了更充分的论证。

    阻塞性黄疸统属于中医学“腹痛”、“胁痛”、“黄疸”、“蛔厥”等范畴,认为其成因是肝胆气郁,湿热壅滞,胆汁郁积,煎熬成石,或热毒炽盛,化腐酿脓,或虫体内扰,上窜胆道,导致肝胆阻塞,腑气不通,引发本病。胆总管为胆囊之延续部分,中医并无此论述,其相关疾病散见于“胁痛”、“黄疸”等相关论述,胆附于肝,为奇恒之府,亦藏亦泄,以通降下行为顺,受肝之余气而藏为胆汁,赖肝之疏泄而排于小肠以助消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因寒温失调,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日久煎熬成石,胆汁排泄受阻,贮留而不泄则泛溢肌肤,发为黄疸,闩久还可热郁尘火,热腐成脓,热毒内陷而生变症。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不利,则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赤:湿热交蒸,则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且有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一派肝胆湿热之象。

    在临床诊疗方面,主要采用B超、CT、PTC(经皮肝穿刺)、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有创或无创的影像学、介入学检查措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