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编号:11503766
反对“唯科学”不能矫枉过正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27期
     在中医界大力倡导中医传统文化研究的当下,反对“唯科学”的声势也逐渐走强。

    唯科学,即唯科学主义。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宇宙万物和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它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科学视为万能的钥匙,以为解决任何问题都是唯科学而灵验,这是科学崇拜的结果。但是,反对“唯科学主义”需要一个尺度,放任扩张,就会矫枉过正,走向“去科学”的一面。

    中医首先是科学

    关注中医的传统文化研究,是因为中医学蕴含了太多的人文文化内容,不仅如此,有些内容直接成为了中医学的主导理论。所以,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模式对中医进行文化层面的研究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那就是研究中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去发展弘扬,还是作为一种科学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呢?这应当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科学不能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持,当时的中国人文文化,尤其是古代的自然哲学便成为了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中医也就由此埋下了之所以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种子。从中医的历史形成看,便不难分辨中医首先是科学的还是文化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对中医文化层面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化中医理论的认识,推进中医学的发展,如果把中医学研究完全纳入人文视野之下,忽略其科学的一面,则是对中医文化研究目的认识的错位。我们不否认中医在发展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影响,但是不能因此就说“中医是文化的而非科学的”。我们知道,古代科学的发展与古代哲学是基本不分的,当古代思想家做出理解自然界的最初尝试时,哲学与科学是一同发生和互相掺和在一起的。自然哲学既是当时的哲学,也是当时的科学。只是随着科学“形而下”研究逐步走向具体和深入之后,科学才和哲学分化。在此之前的科学,我们能说就是文化的吗?当然,从广义文化去认识,人文是文化,科学也是文化;而从广义科学去认识,自然科学是科学,人文科学也是科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广义的划分就将狭义文化与狭义科学相混谈,进而将中医完全归入狭义文化的范畴。强调中医的双重性,其意义就是因为它身上既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有人文科学的特征,进而告诫我们在中医研究中既要照顾到它的人文科学规律,同时也不要违背它的自然科学规律。也正是因为中医具有这种双重性,才使它有别于西医而自成一体,自具特色,成为多元科学中的一元。
, 百拇医药
    警惕走向“去科学”一面

    在反对“唯科学主义”的声浪中,我们会隐约听出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中医只有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才是唯一正确的,不能将其纳入科学视野之下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这种矫枉过正的观点明显透露出“去科学”的意味。如果尊重中医的双重性,我们的中医研究就不应当单纯用人文或单纯用科学一把尺子作为标准,应当采用双重标准,走双重路线。坚持人文研究是唯一方向的观点,势必远离科学路线,最终走向中医“去科学”化。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中医研究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研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历史给出的结论却是,文化研究并未给中医的发展带来突破,中医发展滞缓的瓶颈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实,中医发展的瓶颈之所以未得到突破,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研究的重心始终未能从“形而上”转移到“形而下”,研究模式未能将人文与科学真正结合。

    在论证中医科学性时,临床疗效是我们的主要依据,而以疗效为中心的研究则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所以,一直在文化层面研究中医的疗效,局限在“形而上”、依靠哲学思辨论证疗效机制,其成果是不可能乐观的。
, 百拇医药
    同样的问题,提倡“科学多元化”,本义是允许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科学形式共同存在和独立发展。但是,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明显存在“去科学”的意味。“科学多元化”,形式上给中医冠以“科学”之名,其实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则将中医完全归于人文文化范畴,与科学文化彻底剥离并对立起来。以为提倡“科学多元化”,就是因为中医与其他科学形式毫无内在联系,毫无共同之处,所以才自成一元。这种错误思潮正随着反对“唯科学主义”和提倡“科学多元化”而在中医界蔓延。它的最终趋向就是使中医研究“去科学”化。

    中医需要继续提高“科学含量”

    为什么有人总是热衷于中医文化层面的研究,习惯于传统的研究模式?问题不难回答,在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进行科学开垦,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将人文与科学在内容上进行分类归属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中医的人文与科学的揉合并非一日之寒,是根深蒂固的。但是这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现代科学研究模式引入中医研究中,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才能得到挖掘和伸展,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
, 百拇医药
    所以,我们在反对“唯科学主义”的同时,也要对中医研究中的“科学含量”有一个基本估价,即对中医自然科学层面的研究究竟进行了哪些深入探索,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如果我们对中医研究中的“科学含量”没有一个基本把握,就有可能在反对“唯科学主义”上产生盲目性。应当承认,在中医的现代研究中确实出现了一些违背中医自身规律的现象,如生搬硬套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中医、用现代药理牵强论证中医药性等,这是在中医科学研究的初期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这也恰恰说明中医的科学研究尚属初步,还不够深入,相信随着研究思路的修正、认识能力的提高,违背规律的现象会逐渐消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否定中医的“科学”研究方向。

    关于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切与争辩,不仅在中医界,而且在整个中国已历时百余年,科学乎?人文乎?似乎仍然困惑着人们。如何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提出过一种“综合创新”的主张: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主动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成就,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著名学者龚育之先生也说过:“科学精神是现代化在文化方面的一个基本追求,如果追求民主,可以叫做民主主义,发扬科学精神,叫做科学主义也无妨。”

    在中医人文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自然科学层面的研究,是一条将“形上”研究与“形下”研究结合在一起同步发展的正确道路,既不丢失中医的特色,又提高了中医的科学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医快速走出古代科学,奔向现代科学。, 百拇医药(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