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08266
半路医生一路情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2日 《医药经济报》 2007.11.12
     上期讲到作为女性的祖母,在行医过程中的种种不易和她的两样拿手绝活。

    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正赶上大公社时期,每个村配备一名保健员,类似于“赤脚医生”,父亲就是这样一名保健员。但他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用我祖母的话说,就是不“守堆”,早晚是要出去的。

    记得我6岁那年,村里的孩子都要打预防针,那时候不像现在用一次性注射器,而是一个针管扎遍全村的孩子。结果很多孩子接种后出现化脓感染,我也不例外,至今还留着一个疤痕。现在我做医生了,才知道那时候接种的其实就是卡介苗,如果掌握得不好,接种针头刺入皮肤过深时,很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因为是结核菌提取菌苗引起的,这种感染很难愈合。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要做到规范操作确实很困难。

    很快,就有些心疼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说父亲给他们的孩子打针打坏了,父亲一一向家长解释,好在当时医患关系还不像现在这么紧张,大家也没有过多地为难父亲。但从此以后父亲就觉得从医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不具备一个好医生应有的素质。后来,公社解散了,父亲继续从医的意愿更加淡薄,看着别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他也开始蠢蠢欲动。母亲虽然不同意,可是祖母支持父亲转行,现在想来,还是祖母最了解她的孩子。
, http://www.100md.com
    思考再三,父亲果断地放下药箱,转行做生意。这样过了几年,家里的条件也渐渐宽裕起来。父亲由于常年跑东北,饮食习惯和我们不一样,天气又冷,便患上了胃溃疡。但是他没太注意,终于在一次旅途中因为胃穿孔晕倒在车站,后来切掉了1/3的胃,才转危为安。在家里调养一段时间后,他又去了东北,不料病情又加重了,只好再次回家。

    在家里躺了半个月,父亲每天吃不下食物,面色蜡黄,母亲把他送到县医院做钡餐造影,结果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伴穿孔,还有出血和休克,转院似乎来不及了,离我们最近的市医院也有130多里路,而且全是泥泞不堪的土路。县医院虽然也有外科,但没有医生做过这么复杂的手术,怎么办?

    医生告诉母亲,手术他们没有把握,因为没做过,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抢救病人,要是同意手术,就签字;不同意他们也没辙了。母亲下不了决心,最后是父亲的叔叔签字才做的手术。当时,几乎全院所有的外科医生都参加了救治,而且这些医生中,最大的也不过30来岁,有的还是第一次拿手术刀在病人身上使用。但就是这几名年轻医生,完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胃部全切手术。后来我做了医生,父亲便要求我去县医院跟着那几名医生进修,这是后话。
, 百拇医药
    父亲这次总算闯过了鬼门关,而且恢复得不错,基本上没有留下后遗症。现在想起来,要是没有父亲叔叔的签字,父亲也许已经不在人世了。那时候病人到医院看病,是不用签任何文件的,除非是在生死关头,才会在手术前由亲属签字,那时候的医生也绝对没有别的想法,一心一意只为抢救病人,哪怕自己水平有限,也要发挥十二分的潜力来抢救。而病人,对医生也是满怀十二分的信任,把自己、自己的亲人交给医生去处理。这一个签字虽然小,但它代表的是病人和家属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医生对病人的高度责任。

    医疗是一个需要创新的行业,时刻需要发展和突破。比如抢救父亲的那几位医生,也是我后来的老师,他们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只是凭着自己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摸索,这次手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次突破。事实证明,只有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医生在工作中才没有后顾之忧,去专心攻克难关;而医生的不断进步,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广大的患者。父亲的真实经历印证了这一点:从父亲这一病例开始,县医院的外科、骨科等都陆续发展起来,我们县的居民再也不用跑几百里路去市里看病了。, http://www.100md.com(曹福鑫-爱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