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7263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状况的“晴雨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2日 《中国医药报》 2007.11.12
     人们判定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常习惯于看餐后和空腹血糖,而实际上,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国际公认的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晴雨表”。

    ▲何谓“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有一种化学物质,它携带氧气,随着血液循环将氧气供给人体各部的组织细胞。血糖是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是糖在人体内存在、运输的形式。当血中葡萄糖水平过高时,糖就会大量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过程称为糖基化(“糖化”)。血红蛋白在人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当它和糖结合形成过多的糖化血红蛋白时,和氧气的结合就会减少。换句话说,就是红细胞运输氧的量减少了,人体各组织就容易缺氧,产生各种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变化较准确的指标。血红蛋白与糖结合2周后就成为不可逆的反应,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在一个时期内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即使血糖被控制到正常了,糖化血红蛋白的量也不会很快下降,约2个月后才可降低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常反映出最近2~3个月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在6%以下(可因测定方法不同而略有变化)。

    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只是患者某一具体时点——即采血瞬间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对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如有的病人空腹血糖不高,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说明治疗方法不妥,需要调整。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除了能了解近期血糖的控制状况外,还可了解或估计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因此,糖尿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外,还应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避免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对机体有何危害

    由于人体内许多蛋白质在高糖环境中都可以发生糖化,所以,除了血红蛋白外,一些半衰期长的组织蛋白如基底膜、胶原、晶体蛋白质也会发生糖化作用。血浆白蛋白被糖化后,其分解代谢作用减弱,但半衰期不变,可引起肾脏基底膜增厚及通透性增高,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在体内降解速度减慢,在血中堆积,而高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降解加快,这样就使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下降,即血管内脂质清除能力减弱,脂质沉积因此增加,这就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神经蛋白被糖化后,可引起神经脱髓鞘改变。神经组织蛋白还可发生一些生化代谢改变,使其再生能力下降,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产生感觉减退或疼痛。晶体蛋白被糖化后,除可使其结构改变外,还可形成一种难以被机体清除的棕色物质,在晶体内沉积,造成晶体水肿、纤维断裂等而诱发白内障。

    (易善永),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