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3989
排污权刺激环保意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20日 《生命时报》 2007.11.20
     这年头,似乎一切都有交易的可能:有形的商品、服务,无形的点子、创意,都有其价值所在。如今,浙江嘉兴排污权交易中心的建立,又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也能作为商品出售,以刺激这些“只想利润”的厂家,不得不学会“省着点”用高价买来的排污额度。这种“先打预防针”的做法,比起事后狠罚,确实是一种进步。

    过去,许多地方政府把治污当包袱,把建个污水处理厂当成天大的难题。许多企业更是一听说要“环保达标”,就争相到招商引资的政府官员那儿去哭诉,甚至要挟,死活不肯解决最基本的环保问题。结果,“污染成本”推给了社会、政府;“污染恶果”留给了大自然。企业不仅没有任何损失,甚至可能趁着污染之机,“增强产品竞争力”,大发横财。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长上一双市场之眼,就会发现,污染额本身大有交易空间。要开项目,要建厂?没问题,先出钱买一定额度的排污量,刺激一下你那“衰弱”的“环保神经”;如果你能改进设备和工艺,把买来的排污额度节省出来,也可转手卖出去,把设备更新的成本赚回来,甚至因此盈利。如此,用“赏罚分明”的经济杠杆一调节,不怕你不乖乖做好“节能减排”。

    当然,这样的交易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一个行业的正常排放能力到底是多少?定高了,体现不出“减排”;定低了,又可能让企业不堪重负。试想,当一个企业即使花再多钱用于环保,也只能勉强达标时,又哪来多余额度转给他人?一旦“赏”字成为空谈,经济杠杆只能应声而倒。

    有人说中国人擅长小本经营,也有人说中国人经商能力超强。但其实,中国人擅长经营的是“正向产品”;对于污染物这样的“反向产品”,目前很多人还是摸不透。因此,在向国际化的“排污权交易”靠拢时,我们要考虑的还有很多。▲

    (作者为《光明日报》编辑), http://www.100md.com(冯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