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1522404
中西医学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30日 网易博客
    中西医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东西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医学发展模式。这种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们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认识和处理疾病与健康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也就是有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着的医学模式。

    一、西方医学模式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其认识

    一般认为:在19世纪以前,西方医学模式曾先后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机械论医学模式等阶段。进入19世纪,生物医学模式诞生,到20世纪中叶,身心医学模式(亦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以提出。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在公元前数百年间,在西方的希腊、东方的中国等地相继产生了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观,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在古希腊,人们依据当时自然哲学流行的土、水、火、风四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
, 百拇医药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的机体比作协调运转加足了油的机械。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双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化学的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另一方面机械论又使解剖学、生物学获得了进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4.生物医学模式: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建立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起点,开始有生物医学萌生。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传染病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细菌形态结构、分类、活动规律及其同人类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生物的奥秘和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被逐步揭示,人类也就随之进入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生物医学模式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细胞病变—组织结构病变--- 功能障碍。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重大进步,研究生物体本身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生物反应和疾病过程,至今仍是医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但这种行而下的认识方式“只看到了它们的存在,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了它们的静止状态,而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变化的状态和相互联系性。”
, 百拇医药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生物因素所导致的疾病有所减少,非生物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却不断增加。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首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物(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同期布鲁姆提出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进一步修正和补充了影响人群疾病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服务因素。故此,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称身心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整体的水平上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3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化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人类保健治疗技术的新医学模式。即便如此,这种医学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是以致病因素为出发点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是以“疾病为本”的一种医学模式—也可称“疾病医学模式”。

, http://www.100md.com     二、中医医学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认识

    如果要细究中医的医学模式,可以以《黄帝内经》为标志,将中医医学模式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黄帝内经》问世以前至医学萌芽时期产生的以巫医学为主要特征的神灵医学模式;第二阶段即从《黄帝内经》成书至《伤寒杂病论》的出现为自然哲学医学医学模式;第三阶段是以《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确立了以整体平衡观为特征的生态医学模式。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体本身是形、气、神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命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作用的综合反应。中医学不是机械地看待“疾病”,而是把“疾病”与健康看作是一个整体,是阴阳两个方面。“疾病”的表现只是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失衡状态。在治疗上,既要去祛邪,更要去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节人整体机能状态达到愈病的目的。中医调和疾病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组方用药,方剂的有效成分复杂,正适应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作用以调节人体自身功能。中医非药物疗法更是其调和“疾病”的特色和优势。如砭石、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引气、导引等简便易行,且效果独特。其中,针灸疗法是中医里的一朵奇葩,它通过对人体穴位进行信息刺激,调理,输布等调节,使疾病转归,趋于整体阴阳平衡,达到理想的健康目的。
, 百拇医药
    不仅如此,中医所倡导的保健养生思想对提高人们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更具重要意义。中医强调的“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和谐演进”为主体的保健养生理论和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大生态的理念。

    当历史跨入21世纪时,人们已充分感受到一个信息网络科技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信息无处不在,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研究也不得不考虑到“信息”这一重要因素。同时,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对环境的堪忧,提出了生态平衡的理念。这一理念同样也可以引入我们的生命机体。我们的生命机体也应该维系一种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包括疾病和健康也要求处于平衡状态。这种“以人为本”、以生命状态处于相对平衡为原则的医学模式应当是21世纪人类追求的更高目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从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影响,但尚未更深入的认识到体内各类“生物信息”的拥塞,缺乏和紊乱等对生命、健康和疾病产生,发展演变等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有效的心理调适,疏导或激发机体生命信息系统对于疾病、健康和生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医学虽然注意到了新陈代谢的平衡及其内稳态的重要性,但是,尚未上升到整个生命状态的平衡问题。如正邪平衡、阴阳平衡等。且机体的各种平衡状态都有赖于生命信息的调节和控制。因此,生态医学模式是“以人为本”,以整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内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动态平衡为原则的医学新模式。
, 百拇医药
    以整体平衡观为主要认识方法的中医药学理论,与21世纪生态医学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中华文化是“和”文化,讲求和谐相处,“万物并存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代表,现存古医籍数量占古籍总数的1/3以上。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医把天文、地理、化学各个方面全都囊括一起,是一个大熔炉。因此,中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生态、大生命的医学模式。

    三、中西医发展模式的差异比较辨析

    中西两种医学的发展模式早先都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阶段。之后两种医学的发展模式开始了分野,即中医仍然是在以其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而继续前行,发展成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的整体平衡的生态医学模式,也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实践型医学模式,所以人们常说中医是实践医学。而西医则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诞生和现代科学及其实验的大力发展。在经历了机械论医学模式阶段之后,在19世纪就发展为生物医学模式,因此有人说西医是实验医学,及至20世纪中叶又提出了生物--- 心理---社会(即身心)医学模式。西医的这几个飞速发展阶段是建立在机械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发展模式,是“以疾病为本”,其实验模型也是以疾病为模型的。其临床实践行为也是以“消灭疾病”为目标,所以,现代医学(西医)也可以说是疾病医学。
, http://www.100md.com
    如果把中医整体观和阴阳平衡论看成是中医的生态医学模式,那么中医整体平衡医学模式与西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比较更加有合理性和先进性。自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学在医疗实践中,一直把人置于天地之间,放于社会之中,把人看作自然人、社会人诊治疾病。外参天文、气象、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人事关系、民俗风尚对人的影响,内察人的体质、性格、生活习惯、精神因素、情志活动、心理状态对人的作用,总之,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医生不仅诊察疾病本身,对人的健康有关联或有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必须一一参详。同时从内容来讲,中医学理解的“生命”比“生物”更深刻,“心神”比“心理”更丰富,“环境”比“社会”更全面。因此从这几个层面上看,中医生态医学模式比西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丰富、更全面。

    中西医学之所以沿着两条不同的发展模式而发展,这是由于其东西方文化根基和哲学指导思想的不同而导致的。也因此而有了一百多年来的中西医学之争的历史。中医是以东方文化的“道法自然,阴阳互根,和谐共演”的生态平衡法则为根基的;而西医则是以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竞争法则为指针的。因而两者在认识和处理“疾病与健康”的问题上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医不是问疾病从何来,而是关注疾病和健康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对峙状态。在天人之际的相互作用中,以人的健康生态和谐为目标,以对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实现的健康能力和痊愈能力的认识来决定其保健(保护和促进健康)养生和防病愈病的实践行为。而西医则是首先问病从何来,即是首先找到病因,然后分析其病理,再确定其病位。西医不论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和身心医学模式阶段均是以“病因论”为前提,强调的是致病因素是什么?其病理病位何在?这是西医的认识出发点。然后以其疾病的消亡为主要目标,其临床实践行为是采取以各种强效的药力进行对抗或手术切除、替代等手段来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以此来保卫生命的安宁或不被消亡。但是否真正地达到了提高自身的健康能力和延长人的实际寿命则是不得而知的。中医认为人体的动态平衡、稳态或和合态就是健康。因而治病的根本原则就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亦即采取了调节,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将失衡的状态调节到动态平衡态,阴阳和谐态,即通过调动人体内的调节能力和自愈能力而达愈(御)病的目的。

    现如今医学界已经开始重视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研究,因此,21世纪必将诞生一种新的、内涵更丰富的整体观,且以平衡为原则的生态医学模式,它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包含着很多朴素的生态平衡论思维方式的特征。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也一直遵循着整体平衡、和谐的思想,从开始发展到现今一直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从人体、社会、心理等几方面去观测病人,中医学已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把生态平衡观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与21世纪生态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因此,21世纪将是中医生态医学模式复兴的时代。, 百拇医药(bic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