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0817
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学术报告与论文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43期
     日前,在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指出,近年来,世界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进展突出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心脑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肾病和老年病等疾病的治疗。二是应用循证医学方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使疗效得到进一步认同。三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四是“病证结合”诊断模式和方法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五是证候理论和疾病证候分类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六是传统养生康复理论研究成绩斐然。七是“生物力药理学”、“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和“辨证药动学”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八是一批有临床确切疗效的新药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临床评价方法、药效学及安全性研究

    国外学者在中西医结合评价传统医学方面认为:选择、调整和估计传统医学的方法与西方医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评估治疗有效率的基本原则相同,包括随机化以及统计、判定的方法;以药用植物在药物发现中充当新的前导结构来源以及合理使用草药为目的,必须对其药理活性及有效成分进行评价;传统中医学作为一种独立运行体系,由于现存证据远远少于人们所期望得到的有效性没有被很好地确立,所以通过临床实验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研究和销售的药品必须标准化并有严格的管理,科学地检测研究有效性必须是可重复的,同时审查机构必须确切知道产品的成分;为了证明药品是安全的,必须有其在大量人群中显示副作用的精确计算和详尽记录;有效性评价方法的金标准是有前瞻性、随机、对照和双盲临床试验,在少数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流行病学方法。
, 百拇医药
    有学者介绍了中药活性成分的反向研究概念及直接筛选、分离和鉴定的新途径;中药体系中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分子可能存在的形态。一些学者报告了薤白的活血化瘀活性成分主要为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及腺苷等氮化合物,前者还有明显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活性;杜仲、地黄、栀子、山茱萸、车前子和龙胆草所含环烯醚萜类有抗炎症反应作用;关木通导致的肾损伤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特点,其机制可能涉及免疫激活,核因子-κBp65的活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不同配伍对关木通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的影响,证明了以方剂理论指导的合理配伍,对降低关木通毒性是可行的。

    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

    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IgA肾病以气阴两虚证最常见,转化规律为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并提出“系膜增殖是气虚表现,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硬化是阴虚表现,气阴两虚是病理改变由轻向重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症候群,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键时期”的新观点。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与中医证候诸要素之间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气滞>热蕴>痰浊,随着冠脉病变的加重,痰浊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同时证候之间的组合趋于复杂化。
, 百拇医药
    美国学者采用高科技测量由气功、太极运动产生的生理学及生物学能,结合一项最新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气功能够加速人体恢复和痊愈,不仅在于通过提高血液流速,加速氧气和营养素的运输以及废物排泄,还在于通过在细胞迁移等重要过程中增强生物能影响信号转导途径。有研究者探索了证候与蛋白质组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证候———蛋白质表达谱”揭示中医证候内涵,也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及病证结合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手段。

    临床观察及新药研究

    临床研究者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55.6%,最长存活时间已达32年;临床证实,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补肾中药再生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好,不良反应轻;中西医结合微创方法治疗暴发性胰腺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以往早期开腹广泛搔扰胰腺的手术。

    新药研究报告:辛夷挥发油纳米脂质体有较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采用纳米技术对传统辛夷进行加工,可显著提高其功效;中药植物蛋白具有能激活干细胞、骨系细胞,诱导成骨的作用,并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血管、肌腱的生理修复,恢复整个生物网络的平衡。

    此次会议有26个专题特邀讲演,论文集收录了基础与实验研究论文265篇、临床观察论文357篇、理论与教育及管理论文254篇。, http://www.100md.com(胥晓琦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