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0530
深层次的反观与发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46期
     编者按:中医药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对其考证、辑佚、训诂、解读、整理等工作,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钩玄探微、求本正讹,本版的这两篇文章就是关于中医古籍的考证解读,供大家参考。

    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的日文版《宋以前伤寒论考》,以重新审视《伤寒论》沿革为目的,堪称是一部穿越千年的深层次反观与发现,当代伤寒杰作。

    该书作者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和小高修司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涉猎宋以前有关伤寒文献资料,尤其是今本《伤寒论》以外者,包括《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医心方》、《敦煌医书》、《小品方》、《肘后方》、《脉经》等近百种古籍,采取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搜集起来的有关伤寒资料,对其理法方药各个层面,进行严谨的纵横比较,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直到2007年才出版问世。该书洋洋60余万言,气势恢弘,有两大主要发现:第一,针对狭义伤寒的诊治,古代存在苦酸派和辛甘派两大学术派别;第二,仲景《伤寒论》在宋代作过大幅修订,成为伤寒独著,特称《宋版伤寒论》。该书两项发现,颇有意义,启迪良多,特予评析。
, 百拇医药
    苦酸派的沉没与辛甘派的兴起

    凡是从全新的角度研究问题,必然开掘出一个全新的领域。该书突破仲景伤寒独著的束缚,探索古代所有伤寒家的成就,企图重新捞起被湮没了的学术经验。该书列举大量资料确认,古医家针对狭义伤寒的诊治,存在以阮河南为代表的苦酸派和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辛甘派,两派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治法与用药上。对传变迅速、层次不清的暴急病证的治疗,苦酸派强调攻邪气,用汗吐清下之法,不分层次深浅,迅速顿挫病势为目标,用药则强调苦酸之品;辛甘派注重扶正气,兼用补法,用药缓和,多是辛甘发散之品。

    该书研究了从汉至唐宋的气候变化,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趋向于避开过激治法(指吐下法)的理念,而有补法与和法的产生。于是苦酸派逐渐沉没,辛甘派跃居主流,仲景《伤寒论》则成独著。这样的诠释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苦酸派沉没与辛甘派兴起,尚与三个关键人物有关:王叔和、孙思邈和刘完素。

    崇拜“权威”是人类的共性。王叔和作为当时的伤寒大家,又执掌太医令(相当于卫生部长),他搜集编次的仲景之书,当然具有“权威”性,其声望与地位使其更易流传,乃是常理。从唐代名著《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收载的内容看,当时苦酸派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治疗伤寒热病方面,两派几乎旗鼓相当。但百岁老人孙思邈作为唐代最“权威”的医学大家,晚年读到仲景伤寒叹为“神功”:“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对仲景评价如此之高,而对苦酸派用凉药又如此贬低,一下子就把辛甘派的学术地位大幅提高。这对宋金时期的医家影响很大,以致研究、应用仲景伤寒,蔚然成风,出现庞安时、许叔微、朱肱、成无己等一批著名伤寒家。尤其是作为伤寒家,又是公认的河间学派开山的刘完素,尊仲景为“医圣”。将仲景挺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仲景的书便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经典”著作,成为往后千年研究不息的热点独著,于是苦酸派连同其擅用吐下法治暴急重症的经验,也就逐渐被淡忘而沉没于历史之中了。
, http://www.100md.com
    《宋版伤寒论》的涵义与修订

    该书所谓《宋版伤寒论》,实指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校刊的仲景《伤寒论》多种版本的总称,包括宋治平本《伤寒论》、成注本《注解伤寒论》(均为22篇、397条、112方),以及晚出的日本康平本《伤寒论》(12篇、无辨脉、平脉和“可与不可”诸篇)等。历来公认其中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下十篇,即397条、112方是仲景著述(即通常所称的仲景《伤寒论》),而辨脉、平脉、“可与不可”诸篇则是王叔和研究伤寒的心得。

    该书提出《宋版伤寒论》(以下简称“宋版”)是对仲景《伤寒论》大幅修订而成的论断,其提供的证据表明,宋版的修订是仲景伤寒学术水平的大大提高与发展。如该书指出,阳明病“胃家实”是从宋版开始的,此前如《圣惠方》、《千金方》等,都是提的“胃家寒”,一字之别,却是病机理论的提升。再如“心下痞鞕”,以“鞕”代“坚”也是从宋版开始的,改动一字,却更准确地描述了临床症状。尤其是在方证的药物组成和脉证指标以及应用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而严谨的规范工作,使方证应用更符合临床实际。如“仲景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柴胡半斤,栝楼根四两,桂心三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此方宋版定名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其脉证修订为“伤寒四五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针对少阳病未解,又引起水饮与热邪错杂于三焦之域形成的证候。而小柴胡汤的组成,宋版规范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其主症则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并有七个加减法,以适应各种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对每个汤方的使用选择,包括“主”(最适宜即首选方)、“宜”(较为适宜的方)、“与”(可试与治疗的方)、“属”(属某方治疗范围)等层次,加以严格规范。诸如此类修订,绝不是简单的药味增减和文字改动,而是众多医家临证经验与智慧的凝聚与判定。所以宋版是一部以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的众多医家的集体创作。于是,针对狭义伤寒的仲景《伤寒论》,便发展成为针对广义伤寒的《宋版伤寒论》了。

    该书的成就与启迪

    该书作者勇于质疑权威,不畏艰辛,沉潜涵泳,颇有创意的思维,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处处讲证据的科学态度,令人信服的解读,都是值得钦佩的。除此之外,该书还有两点重要启迪。其一,仲景《伤寒论》,由针对狭义伤寒(宋以前)→广义伤寒(宋版)→伤寒杂病合论,是一部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与时俱进的巨著。而近现代对仲景伤寒的应用很广,尤其在杂病方面,丰富的积累,应当又是一个大发展与创新的时期。其二,该书发掘出已经沉没的苦酸派,这不是为辛甘派增添一个平行分支,其真正的意义是在引领未来,为研究诊治急重症增添了新途径。如苦酸派擅用吐下法治疗急重症的经验等,就值得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郭子光 刘 渊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