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47期
编号:11516796
天津肿瘤医院揭开大肠癌发生及肝转移之谜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3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47期
     本报讯 (通讯员 赵迎 驻地记者李红运)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学专家孙保存教授等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发生异常是导致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及大肠癌向肝脏转移的主要途径,揭示了大肠癌的发生、肝转移之迷。该成果前不久获200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保存教授等综合动物实验、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及基因沉默等最新的医学研究技术,对收集的大量临床标本及动物模型进行了系列研究,有三个重要发现。

    首先,在人体大肠癌标本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细胞凋亡。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由于调节凋亡的基因发生改变,使有癌变倾向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导致大肠黏膜出现癌前病变,进而发生癌变。课题组以一种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舒林酸作为细胞凋亡诱导剂,在小鼠大肠癌发生的不同阶段,该药可诱导即将癌变的细胞凋亡,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且预防的效果优于治疗效果。

    其次,课题组观察到大肠癌向肝脏转移是通过癌细胞上的趋化因子受体,与肝脏内的趋化因子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研究者用一种新的小分子化合物MD3100,在动物体内对癌细胞的肝转移进行了实验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抗肝转移效果。

    第三,研究者发现了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存在一种重要的分子机制,即癌细胞可以同时表达Fas蛋白和Fas受体。当癌细胞发生基因改变时,它们不能传导死亡讯息,且对凋亡进行“殊死抵抗”,并意外地启动了正常的淋巴细胞的死亡通道,导致“Fas抵抗”和“Fas反击”。课题组针对这种现象采用小RNA干扰技术,阻断了癌细胞的“Fas抵抗”和“Fas反击”的通路,为开辟新的大肠癌基因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专家认为,上述研究结果,不但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及肝转移机制,还将为预防和治疗大肠癌,以及化学药物、基因疗法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