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3649
从“离婚污染环境”说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8日 《生命时报》 2007.12.18
     编者按: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环保”二字已成了人们头上的“紧箍咒”。污浊的空气、失色的湖海,都让人禁不住摇头叹息。可叹息之余,该做些什么?不如让我们从最近几条有关环保的新闻说起。

    据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两位研究生在对美国、白俄罗斯、巴西等12个国家的离婚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离婚率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

    上述“离婚加剧有限资源消耗”的结论并不难理解,完整家庭一般来说人口更多一些,他们在共同生活中会有更高的“资源共享”,因此,这种生活方式也更为“节约”和“环保”。如果依此类推,不只婚姻和环境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计划生育对环境的影响似乎更大,而其深远的影响现在也已突显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家庭结构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结构,都应该既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也适应环境的要求。否则,即便人类不能自觉地去适应生存与环境资源支撑力二者的平衡,大自然也会强迫人类这样做。纵观历史,许多文明的毁灭,其实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

    就当前来说,一方面,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的重大难题,而全球变暖又被认为与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直接相关;另一方面,资源的有限性在人类生活中也日益突出,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是近年国际环保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自称采取了“零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不过,在现实中,“零碳排放”毕竟很难做到,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必须追上戈尔的步子,只是从日常生活做起,就可能减少“碳排放”,从而缓解全球变暖和资源短缺的人类困境。

    例如,在大城市中,发展便利的公共交通,就是比推广私家轿车更“环保”的做法。北京的地铁五号线开通后,号召人们放弃开车上班的习惯,也是利国利民利己之举。又如,假如住房调整的机制更完善一些,让人们的居住地与工作地更近一些,也能有效地减少“碳排放”,个人生活也会方便许多。

    在农村,不少地方推广了“沼气化”,这也是大好事,既有效利用了能源,改善了卫生环境,又减少了“碳排放”。这较之过去将农业秸秆在大田中白白烧掉,弄得到处乌烟瘴气的情形,不知好了多少。

    在当今的商品生产中,过度包装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维护食品卫生,防止商品损坏的包装是必要的,但虚荣性的包装似可大大减少。这涉及到人们的观念问题,如果人们的“绿色”意识很强,就会以豪华包装为耻,就会不讲求“面子事”。人类实在不能再做“务虚名而得实祸”的蠢事了!

    在个人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机会也俯拾皆是: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饭馆吃饭“吃不了兜着走”、减少不必要汽车使用等等。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该是一句口号,而应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态度。天物不可暴殄,否则就会反受其害。

    总之,环境意识关系人类文明的延续,关系人类生存的前景,它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会伦理。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http://www.100md.com(黄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