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张功耀
编号:11516342
中医药思维误区漫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6日 新语丝
    我国的医学哲学研究十分落后,许多积弊很深的传统医疗观念至今没有得到深刻的反思。它们经常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初步列举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泥古不化,远离经验。

    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其实,中医不是经验医学。经验医学的特点是不断来自经验,又不断还原经验,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医学方法要在经验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纠谬和提升。况且,经验医学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和测量直到现在也还没有被中医生严格的使用。这就是说,不但中医的历史形态不够资格被称为经验医学,它的现代形态也依然不够资格被称为经验医学。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写《黄帝内经》的作者是医生。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和写《针灸甲乙经》的皇甫谧,明显不是医生。宋朝的学者说,伪造《神农本草经》的是华佗,或者是张仲景,至今也没有证据。不敢在自己的书上署名的人,是一个不地道的人。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信不得的。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迄今为止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医学著作家,他作为医生的经历至今不明确。诸如此类,怎么可以说这些著作是经验的总结呢?尽管这样,我国的中医生却至今依然把这些不是医生写的医学著作奉为不可更改的教条。不厌其烦地在这些既没有观察依据,更没有实验依据的故纸堆中兜圈子。
, http://www.100md.com
    就世界医学格局和疾病谱的变化而言,不但医药学是不断进步的,疾病谱也是不断变化的。像SARS,糖尿病、冠心病都是新型的疾病。疾病史研究表明,因心脏病死亡的第一个病例是1912年才报道的。到1930年代初,人类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还不到3000人,现在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人数却占到了总住院人数的将近四分之一。毫无疑问,对于新型的疾病,古代是不可能有什么临床经验的。可是,我国的中医生面对这样的变化,不去研究新型的疾病的机理,却把古代那些完全不可靠的所谓“心药”,稍加改头换面就用于临床。现代矿物学已经查明,中药里边的许多“心药”,如朱砂、辰砂、密陀僧,直接地就是有毒的,可是,泥古不化的中医依然把这些有毒的矿物元素当“心药”用。其中,出口到美国的冠心苏合香丸竟然被查出砷含量超标14.7倍。

    第二、漠视“再造病”风险。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就发现了疾病的自愈性,即所谓“有病不治,恒得中医”(《周礼注疏?医师》)。这就是说,在所有的疾病当中,大约有一半会自己痊癒、缓解或有益。一个可以自愈的疾病,你不治它可能会自愈。如果你盲目地去治它,就可能会再造一个病。实际上,任何盲目的治疗都可能导致“再造病”。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有许多医生漠视了这种再造病的潜在风险。其中,中医“治未病”对这种风险的漠视是最严重的。比如,我国不少地方用葛根煲汤或文火煮粥来“养生”,自认为这样会对改善“脾胃虚弱”有益。还有一些“中医养生专家”甚至鼓吹用葛根为少女丰胸。这些都是很盲目的。据我国医生观察,葛根具有损伤胃黏膜的副作用。这意味着它不但不能有益脾胃,反而还会损伤脾胃。另据日本医生观察,葛根汤可引起丘疹。可见,缺乏科学依据的“四季养生”最有可能成为“再造病”的温床。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名实分离。

    早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冯桂芬在他的《校邠庐抗议》中就批评我们中国人在思维方式方面“名实必符不如夷”。

    中医里边有许多“名”。却没有一本中医著作把这些“名”所蕴含的“实”阐述清楚了。不用说“名实必符”,就是把“名”与“实”对应起来,至今也无法做到。不用广泛举例,就是“五脏六腑”的“名”所蕴含的“实”是什么,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由于在中医思维中发生了“名”与“实”的分离,用一些尚未求实的“名”来进行毫无根据的附会,也就成了中医思维的顽疾。合欢树无非就是取了一个“合欢”的名,中医就认为它可以治疗夫妻不和。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中医从基本概念到理论建构,都是用一些空洞的“名”堆砌造成的。由于中医名实分离的恶习至今不改,在现代科学条件下,中医用现代科学概念伪装起来的药理、病理、生理概念也是名实分离的,甚至是非常莫名其妙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概念被中医生运用的时候达到了“名实必符”的要求。
, http://www.100md.com
    第四、错误的因果观念

    中医直到现在还拒绝接受全世界通行的评价医疗过程是否有效的“双盲”方法。他们一再简单地把“治疗在先,康复在后”默认为“由于治疗而导致的康复”。这是十分荒唐的。一个浅显的道理是,白天在先,黑夜在后,但黑夜并不是白天引起的。同样道理,鸡叫在先,天亮在后,天亮也不是鸡叫引起的。循证医学一再证明,一个治疗过程与一个紧随其后的康复过程,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比如说,一个病人,先吃西药,西药没有治好,再吃中药,中药没有治好,再找巫婆神汉划水喝,结果好了。中医生有什么理由说,这个患者的病是巫婆神汉治好的呢?

    其实,我国有许多公民对“中医有效”是以“跟着感觉走”的方式判断出来的。比如, “人参是大补之王”就可以这样来证明:

    正面的论证是:“人参是大补之王,我吃了人参以后,昨晚睡得特别好”。

    反面的论证是:“人参是大补之王,我吃了人参以后,补得我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

    于是,“人参是大补之王”可以在感性层面得到100%“有效”的证明。除非弱智,没有人会认为这种“跟着感觉走”判断有效的方法是可靠的。

    (附记:这是应《中国新闻周刊》的约稿而写的短文。), 百拇医药(张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