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6150
中基教材应加入子宫是中医名称的论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55期
     子宫是中医传统名称,这一点早在1983年陕西中医学院的张文阁老师在其一篇名为《子宫是中医的传统名称》的文章中就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文中摘引了从汉代到清代的一些著作中叙述子宫的一部分原文,论证了在西医学传入我国之前,祖国医学早就有子宫一称了。

    子宫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卷二·紫石英》篇。《神农本草经疏》这样描述:“紫石英,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之寒,散痈肿,令人悦泽,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而西医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可见子宫一词是中医自己的医学名词。

    最早论述子宫形态的医籍《格致余论·受胎论》中写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这里对子宫形态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中的描述一致。可以看出我国医籍中记载的子宫在时间上早于西医学的传入,在形态上与西医学形容的没有差异。此外,《诸病源候论·无子候》、《千金方》、《外台秘要·坐导药方三首》、《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等医籍中也都有对子宫的论述。但是现行使用的多数教材都没有对此做出深入的说明。
, 百拇医药
    由吴敦序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笔者接触最早的中基教材,是我大学一年级的中基课本。书中在介绍奇恒之府———女子胞时提到子宫:“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对女子胞的这一解释很容易让深受西医文化冲击的、像我一样的80后青年产生误解:这里的子宫是西医学中的概念,不是中医自己的。因为在我们脑海中西医的子宫概念先于中医出现,而且如果要不是自己是中医学子,恐怕这种观点不会改变。再来看看其他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女子胞,又称胞宫。位于小腹部,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这里没有提到子宫,但对女子胞的解释就是指子宫,学生也许就会想到,是因为中医没有子宫这一名称,所以才避而不谈的吧。王新华主编《中医学基础》:“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是女性独有的生殖器官。”这里的解释同吴氏主编的教材。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女子胞,又名子宫、子脏、子处、胞宫、胞脏,位居小腹中央,在膀胱之后……《景岳全书·妇人规》引朱丹溪语:‘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这些描述与现代解剖的形态颇为相似。”金氏教材提到了古医籍对子宫的记载,但是也没有明确指出医籍中的子宫与现代解剖学中的概念没有区别。不过这本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较前面的要好些,因为他提到了清朝之前的医籍中对子宫的描述。学生可以分析: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即明嘉靖四十二年至崇祯十三年,晚年写成《景岳全书》,这也比西医学传入我国的时间至少要早200年,对子宫是否是西医概念就会产生疑问。童谣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在发挥一节也引了《景岳全书·妇人规》中的丹溪原话。这里的解释同金氏教材。

    各类中基教材的主编在编写奇恒之府一章时,不详说子宫一词的中医原创性自然有其用意。但是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认为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写到女子胞时,应该提到子宫,并说明子宫概念绝对属中医原创,让刚开始学习中医的人从刚接触中医时就认识到我们祖国医学的先进性,树立对中医的信心。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为中医事业的振兴而努力。(本文作者为陕西中医学院05级中基专业研究生), 百拇医药(郝 蕊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