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3388
耳鼻咽喉是防病的门户(名医有话说18)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5日 《生命时报》 2008.01.15
耳鼻咽喉是防病的门户(名医有话说18)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韩东一说

    专家小传

    韩东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被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下午。

    2007年岁末,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教授杰弗里·施皮格尔指出:“耳朵、鼻子和咽喉的健康,是困扰美国人的常见问题,从冬季的感冒,到春季的过敏,都有可能损害耳朵、鼻子和咽喉,要引起重视。”据统计,超过3700万的美国成人患有鼻窦炎,大约4500万儿童和成人在与过敏进行搏斗,超过2000万的美国人因声音过大损害了听力。因此,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给出如下建议:患感冒后,要给予恰当的治疗,以免迁延成鼻窦炎;游泳和洗澡后,及时清理耳道中残留的积水;听音乐、用手提电话、看电视时,要尽量调低音量。
, 百拇医药
    我国耳鼻咽喉的发病情况如何呢?《生命时报》记者特专访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韩东一教授。

    耳鼻咽喉科负责器官最多

    韩东一说,很多人觉得耳鼻咽喉科是小科,不像心脏、神经科那样重要,常规体检也忽视了这些器官。其实,耳鼻咽喉上达大脑,下连胸部、心肺,又是人体接触病毒、细菌的“门户”,因此一旦发病,对生活影响很大,需要加以重视。

    在整个外科系统中,耳鼻咽喉科负责治疗的器官数目最多,既包括耳朵、鼻子、咽喉的疾病,也有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等。目前我国已和国际接轨,将“耳鼻咽喉科”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近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耳鼻咽喉科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因肥胖人群增多,鼾症和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不断增加,其中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儿童患者;感染性疾病少了,但肿瘤和过敏性疾病在不断增加。

    “不仅所处位置重要,耳鼻咽喉的手术难度也很大。”韩东一介绍说,一是因为这些器官都位于颅腔的深部,通过“小洞洞”和外界相通,侧颅底就更是“深不可测”,肉眼看不到。二是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周围分布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第三,医生光记住神经、血管的位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立体的解剖学知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鸟巢模型,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耳鼻咽喉科医生还要有立体思维。
, 百拇医药
    “曾有一个女病人,因耳朵里长了肉芽,在外地医院做手术。医生‘成功’地切除了肉芽,却忽视了肉芽旁边的面神经,结果术后出现了面瘫。病人很年轻,结婚、找工作都成了问题。”如果医生处理不当,反而会给病人造成灾难。

    微创手术成为趋势

    由于解剖位置比较深,传统的手术方法创伤大,有时甚至需要掀开脸,即使手术成功了,脸上也会留下切口疤痕。近些年,微创手术在耳鼻咽喉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细细、长长的电缆,将内镜经过管腔送到病变部位进行摄影,图像被传到电视屏幕上,医生可以清楚地看着病灶做手术。

    打个比方,原来我们只能远远地拿着直筒望远镜看月亮,一来看不清楚,二是如果遇到遮挡,有些部位就会看不到,想在上面进行操作就更有难度了。现在,利用飞船把机器人送上太空,绕着月球拍个仔细,想要看哪里都能做到了。有了鼻内镜,侵犯颅底的鼻腔鼻窦肿瘤也能完整切除;有了内镜喉镜,小至1毫米的声带结节也能准确地切除;有了耳内镜,不需做传统的手术切口就可以轻松地做鼓膜修补。这些微创技术,不仅使表面的伤口小了,而且操作准确,不伤及无辜。此外,内镜的可视角度能够转弯,可以检查到传统手术中直筒显微镜下看不到的死角,因此,不会有“漏网之鱼”。
, http://www.100md.com
    筛查耳聋,从胎儿入手

    不仅治疗手段提高了,我们也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目前,我国有2007万听力障碍患者,每年又有3万聋儿出生。换一只电子耳蜗需要约12—16万元人民币,这对患者家庭和政府来说,都是一笔很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研究发现,1—3岁是语言中枢发育的黄金期,但必须要有听觉的刺激,如果耳聋发现得晚,即使能用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改善听力,但语言功能已无法纠正。所以,筛查耳聋,要从“小”抓起。

    第一,产前诊断。高危孕妇(家里有聋哑病史、夫妻双方是聋哑基因携带者、生过聋哑儿),应在孕期抽羊水,取胎儿的染色体进行基因诊断。准确率达90%—99%,一旦发现,可及时终止妊娠,避免聋哑儿的出生。

    第二,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由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听力。可以尽早发现听力异常的孩子。如果及时治疗,不但有可能恢复听力,还能保护语言能力。

    第三,基因诊断,预防药物性耳聋。在我国,药物性耳聋还占很大的比例,其罪魁祸首就是“氨基糖甙类药物”。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那么他的整个家族都有可能敏感。所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出一个高危患者,就有可能拯救整个家族的人。目前,已经有30多种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被发现,其中3种是中国人特有的,我国60%以上的耳聋患者都与这3种基因有关。

    第四,基因治疗。耳聋患者,除了通过戴助听器、换人工耳蜗等方法治疗,细胞学研究发现,通过基因转导的方法,可以令内耳的毛细胞再生,这为耳聋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百拇医药(王继荣 刘泉 杨立春)